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对于教育的本质有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所以,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最有效的方法。
第一,好的积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常积累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在高中学习阶段,应当注重积累和梳理。通过日积月累,从点滴中积累知识。语文涉及的知识方方面面,琐碎复杂且没有定律,要想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就得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笔记是我们最好的帮手,凡是与语文有关的字音字形、词句手法、标点符号、段落文章、名句好词等等,只要是我们需要的,都要积累起来。当然,这些积累的知识,还要将它们全部吸收,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二,书籍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新课程理念提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所以,教师更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在读书方法中梁启超最推崇的读法是抄录和笔记。古往今来的学者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方法。读书不光是动眼,还要动手、动脑、动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鼓励学生多读书,也不拘泥于什么书。天文地理、文学名著、报刊杂志,只要有文字就都有我们需要的东西。同学们在阅读中会不自觉的去理解文字的含义,揣摩文章的要意,并从情感上产生共鸣。要做到读书时的“圈、点、批、注”。这样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不但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把握了时事动向,还大大训练了理解分析能力,更纠正了许多不正确、不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谓益处多多。
第三,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感悟美的心灵。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善感悟的好习惯。学语文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俗一点讲,就是“小火慢炖”。尽管现在的考试模式强迫我们向45分课堂要成绩,向三年高中要成绩。但我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一个语文素养好的孩子是能够通过高三的集中训练取得好成绩的。这种语文素养就是一种理解感悟能力。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指出:“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言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让优秀的言语‘入于耳,根于心,布于肺腑,而发乎四体’,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文中之形,感受文中之境,感受文中之趣,感受文中韵味,在感受中领悟课文语言的意思,在感受中领悟课文中的道理,在感受中学习语文知识,在感受中领悟学习的方法……”要想具备这种理解感悟的能力又非一朝一夕之功。他需要常理解、常感悟,用内心去体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第四,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古语有云:读十遍不如写一遍。鲁迅也曾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做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说的就是勤练笔的好处。语文试卷上,无论哪一种题型,最终都归结到文字的组织表达上。换言之,只有做到了能写会写,语文成绩才能提高。
要想妙笔生花,语言表达流畅,兼具文采,切中要点,就得把功夫用在平时上。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写一篇周记,多则不限。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展了写作思维,锻炼了理解感悟的能力。周记写完了,还要多改。文章不厌百遍改。通过修改,不仅总结了自己语言组织表达上的一些经验,更重要的是每写一段文字,内心便要进行一次思考,长期的习惯一旦养成,再拿过题来,定不会出现“想你在心口难开”的情况了。
第五,我要强调的就是书写。无论多么华美的语言,多么深刻的道理,总是要通过书写表现出来,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地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干净、整洁。”可见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书写是语文的门面。特别是现代高考的网上阅卷,整齐地字迹,干净的卷面,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自然也会影响语文的成绩。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首先就得要求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不写错别字,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要认真书写所有的文字,包括语文之外其他科所涉及的文字。养成处处用心、时时注意、字字规范的好习惯。
最后,我想说,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养成的,要想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就得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而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信心、耐心和决心,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动的课堂,让语文的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心灵体验,使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对学生进行习惯引导。功到自然成,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辽宁朝阳市喀左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一,好的积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常积累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在高中学习阶段,应当注重积累和梳理。通过日积月累,从点滴中积累知识。语文涉及的知识方方面面,琐碎复杂且没有定律,要想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就得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笔记是我们最好的帮手,凡是与语文有关的字音字形、词句手法、标点符号、段落文章、名句好词等等,只要是我们需要的,都要积累起来。当然,这些积累的知识,还要将它们全部吸收,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二,书籍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新课程理念提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所以,教师更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在读书方法中梁启超最推崇的读法是抄录和笔记。古往今来的学者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方法。读书不光是动眼,还要动手、动脑、动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鼓励学生多读书,也不拘泥于什么书。天文地理、文学名著、报刊杂志,只要有文字就都有我们需要的东西。同学们在阅读中会不自觉的去理解文字的含义,揣摩文章的要意,并从情感上产生共鸣。要做到读书时的“圈、点、批、注”。这样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不但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把握了时事动向,还大大训练了理解分析能力,更纠正了许多不正确、不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谓益处多多。
第三,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感悟美的心灵。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善感悟的好习惯。学语文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俗一点讲,就是“小火慢炖”。尽管现在的考试模式强迫我们向45分课堂要成绩,向三年高中要成绩。但我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一个语文素养好的孩子是能够通过高三的集中训练取得好成绩的。这种语文素养就是一种理解感悟能力。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指出:“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言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让优秀的言语‘入于耳,根于心,布于肺腑,而发乎四体’,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文中之形,感受文中之境,感受文中之趣,感受文中韵味,在感受中领悟课文语言的意思,在感受中领悟课文中的道理,在感受中学习语文知识,在感受中领悟学习的方法……”要想具备这种理解感悟的能力又非一朝一夕之功。他需要常理解、常感悟,用内心去体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第四,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古语有云:读十遍不如写一遍。鲁迅也曾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做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说的就是勤练笔的好处。语文试卷上,无论哪一种题型,最终都归结到文字的组织表达上。换言之,只有做到了能写会写,语文成绩才能提高。
要想妙笔生花,语言表达流畅,兼具文采,切中要点,就得把功夫用在平时上。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写一篇周记,多则不限。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展了写作思维,锻炼了理解感悟的能力。周记写完了,还要多改。文章不厌百遍改。通过修改,不仅总结了自己语言组织表达上的一些经验,更重要的是每写一段文字,内心便要进行一次思考,长期的习惯一旦养成,再拿过题来,定不会出现“想你在心口难开”的情况了。
第五,我要强调的就是书写。无论多么华美的语言,多么深刻的道理,总是要通过书写表现出来,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地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干净、整洁。”可见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书写是语文的门面。特别是现代高考的网上阅卷,整齐地字迹,干净的卷面,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自然也会影响语文的成绩。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首先就得要求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不写错别字,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要认真书写所有的文字,包括语文之外其他科所涉及的文字。养成处处用心、时时注意、字字规范的好习惯。
最后,我想说,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养成的,要想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就得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而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信心、耐心和决心,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动的课堂,让语文的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心灵体验,使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对学生进行习惯引导。功到自然成,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辽宁朝阳市喀左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