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在讲究艺术的同时,应该摒弃浮华的东西,推行朴实的教风。要体现师生平等、关注情感体验、指导合作探究、倡导动态生成、注重联系生活,课堂教学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艺术
与新课程实施配套的相应的新教材,已经在课堂教学中显示了许多优势。但教材毕竟只是学科,只是内容的一种呈现方式,最终要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还必须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本,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叶澜教授说过:“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习生命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改的企盼,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落实到教学之中。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理解新课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对新课改的解读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爱读书、爱思考、爱表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交流的阵地,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过程。
1 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师生平等
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民主和谐的氛围,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一句鼓励的语言,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使学生勇气倍增,自信心得以增强。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不能以权威者形象自居,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将平等、亲切、信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向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其次,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上一些抽象、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赋予感情色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再次,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学习状况,时时处处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
2 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根据课文的主题,借助音乐,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创设某种情境,就能起到“以境育情”的作用。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着优美而丰富的语句,感受到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到作者的描写美,心中感受到无比惬意;接着我采用多媒体展现黄果树瀑布的景色,学生从感官上领略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及“银雨撒金街”美妙绝伦;聆听到了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一种无与伦比的感受油然而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一发而不可收。在这种佳境中,我再次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了。再如教学《丰碑》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时,我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给学生创设一种“悲壮”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景,演一演主人公,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可见,丰富而多元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只有让知识恢复了生命,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挖掘,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的、鲜活的画面,焕发出生命活力。
3 语文课堂教学要指导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明代学者顾炎武的:“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也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问题的讨论、辩论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也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有利于思维和智慧火花的喷发,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我事先要求熟读课文并收集资料。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①少年说的“螳螂捕蝉”的故事是什么内容?②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说“螳螂捕蝉”的故事?少年的意图是什么?③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螳螂捕蝉”便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为什么吴王没有处死少年呢?
有了具体的目标,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加明确了。这段教学让学生在读、想、说、议等多种形式中探索发现,理解了课文内容,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自然领悟了“少年冒死进谏的勇气、机智及吴王的知错就改”。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还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教师在教学前,要精选教材内容,设计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题和流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也因此而灵感迸发,激情荡漾。
4 语文课堂教学要倡导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改造”。教师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要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我在教学《船长》一文的一个教学片段:根据教案按部就班的第一个问题: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学生很快找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又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这句话。问: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回答到了以下两句话:①“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②“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学生的回答让我停了几秒钟,我随即问:读读这两句话,比较一下,你从中感受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有生:我觉得人可能在死亡面前都十分紧张、害怕,都希望自己能活着。有生:我觉得船上一些乘客素质不高,遇事不思考、不冷静,遇到危险只顾自己逃命。有生:我从电视上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商厦发生了火灾,里面的人都乱作一团,连救火的消防人员也牺牲了好多人。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有可能死的人要少一些。……虽然学生的回答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明体会到他们正在思考“生命”这个主题,从讨论中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了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这说明当课堂真正归还学生的时候,已经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够完全了然于心、把握在手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适时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目标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而达到极致,课堂也因动态生成而彰显生机。
5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造成了学习与应用的脱节,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有学问,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践能力,也能在教学中化难为易。
例如,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解森林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益处,植树有哪些好处,有了这些资料的帮助,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快就理解了“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这些句子的含义。有几个孩子在植树节那天还请爸爸、妈妈带自己到河堤植树,这说明孩子的学习没有止于课堂,更落实在了行动上。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只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空间,语文课堂就一定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出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艺术
与新课程实施配套的相应的新教材,已经在课堂教学中显示了许多优势。但教材毕竟只是学科,只是内容的一种呈现方式,最终要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还必须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本,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叶澜教授说过:“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习生命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改的企盼,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落实到教学之中。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理解新课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对新课改的解读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爱读书、爱思考、爱表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交流的阵地,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过程。
1 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师生平等
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民主和谐的氛围,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一句鼓励的语言,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使学生勇气倍增,自信心得以增强。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不能以权威者形象自居,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将平等、亲切、信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向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其次,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上一些抽象、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赋予感情色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再次,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学习状况,时时处处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
2 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根据课文的主题,借助音乐,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创设某种情境,就能起到“以境育情”的作用。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着优美而丰富的语句,感受到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到作者的描写美,心中感受到无比惬意;接着我采用多媒体展现黄果树瀑布的景色,学生从感官上领略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及“银雨撒金街”美妙绝伦;聆听到了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一种无与伦比的感受油然而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一发而不可收。在这种佳境中,我再次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了。再如教学《丰碑》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时,我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给学生创设一种“悲壮”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景,演一演主人公,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可见,丰富而多元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只有让知识恢复了生命,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挖掘,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的、鲜活的画面,焕发出生命活力。
3 语文课堂教学要指导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明代学者顾炎武的:“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也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问题的讨论、辩论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也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有利于思维和智慧火花的喷发,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我事先要求熟读课文并收集资料。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①少年说的“螳螂捕蝉”的故事是什么内容?②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说“螳螂捕蝉”的故事?少年的意图是什么?③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螳螂捕蝉”便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为什么吴王没有处死少年呢?
有了具体的目标,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加明确了。这段教学让学生在读、想、说、议等多种形式中探索发现,理解了课文内容,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自然领悟了“少年冒死进谏的勇气、机智及吴王的知错就改”。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还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教师在教学前,要精选教材内容,设计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题和流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也因此而灵感迸发,激情荡漾。
4 语文课堂教学要倡导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改造”。教师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要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我在教学《船长》一文的一个教学片段:根据教案按部就班的第一个问题: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学生很快找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又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这句话。问: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回答到了以下两句话:①“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②“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学生的回答让我停了几秒钟,我随即问:读读这两句话,比较一下,你从中感受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有生:我觉得人可能在死亡面前都十分紧张、害怕,都希望自己能活着。有生:我觉得船上一些乘客素质不高,遇事不思考、不冷静,遇到危险只顾自己逃命。有生:我从电视上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商厦发生了火灾,里面的人都乱作一团,连救火的消防人员也牺牲了好多人。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有可能死的人要少一些。……虽然学生的回答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明体会到他们正在思考“生命”这个主题,从讨论中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了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这说明当课堂真正归还学生的时候,已经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够完全了然于心、把握在手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适时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目标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而达到极致,课堂也因动态生成而彰显生机。
5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造成了学习与应用的脱节,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有学问,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践能力,也能在教学中化难为易。
例如,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解森林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益处,植树有哪些好处,有了这些资料的帮助,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快就理解了“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这些句子的含义。有几个孩子在植树节那天还请爸爸、妈妈带自己到河堤植树,这说明孩子的学习没有止于课堂,更落实在了行动上。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只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空间,语文课堂就一定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出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