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初中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简单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多以灌输式为主,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多大的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型、开放型的新兴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需要事先经过周密的准备和计划,在用特殊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和互动交流,最终通过各种知识和观点的讨论达到启发学生理性思维和获得知识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1920-1929年,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的,在那个时候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实施以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这种教学法于1990-1999年才开始流入中国[1]。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1、课前策划案例做好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法也就是教师创设情境与学生互动的历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案例是关键媒介。教师选择和设计合理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设计案例时应围绕课文内容,所设计的案例需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真实性及说服力;案例须设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发展过程;同时需要含有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意义;要做到简洁形象、浅显易懂,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复杂性和探究性的多元化观点[2]。
以《尊重自由平等》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城管执法人员执法”作为本次内容的案例,案例讲述城管执法人员驱赶路边摊贩且掀翻摊子,甚至不小心打伤摊贩,路人帮忙收拾残局,严厉指责城管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如下列问题:路人指责执法人员的暴力执法行为行使了什么权利?城管执法人员的做法是否正确?对整件事进行辩证分析。同时对执法人员的暴力执法行为给予评判,让同学们意识我国作为法治国家,相关人员就应依法行政。随着剧情进一步发展,摊贩面对执法人员的行为表示:“我要去告你们!”教师引导: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身为路人,你会为摊贩出什么主意呢?在这种体验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的为摊贩出谋划策,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自此,学生可能以为这个故事已经完结了,但是教师还进一步设计了故事的结局:通过公民举报,有关部门在调查之后责令城管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肃的处罚,并对受害摊贩赔礼道歉。故事到最后,学生通过它认识到: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而自由与法治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另一方面,法治也规定了自由的界限,实现自由不能触犯法律的界限,违反法律可能会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从而教导学生要懂得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才能享受自由。这个案例的设计,既紧扣教材,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让学生懂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
2、课堂展现案例设疑解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精心设计的案例抓住时机,灵活的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探讨案例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理论知识。案例可以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较为简单的案例就可以教师以口头形式来讲述。复杂一些的案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辩论会、角色模拟等方式呈现。寓教于乐,让学生通过案例情境学得理论知识[3]。在展示案例之前,教师需要将案例和课文理论知识有效结合来设计课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课文,并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维护公平正义》为例,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形式的案例:小凌爸爸给他买了一个新足球,他开心的来的操场准备练球,这时,教师走来问他:“小南说他的足球丢了,和你这个一模一样,这个足球是不是你偷他的?!”小凌急忙说道:“何老师,我没有偷,这是我爸爸刚给我买的。”可是老师并没有相信他,还把球拿走,并说他这种行为令人失望。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存在哪些不公平的现象。最后,各小组踊跃发表自己所认为不公平的现象,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总结。通过学生小组内部探讨,教师总结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以下几种不公平现象:有些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作弊,最终比认真考试的学生考的更好;買东西买到假货;体育比赛中冠军被内定;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男女性别歧视等现象。通过一系列的总结,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性应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此时,在这种浓烈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引出课文内容,得出结论:首先,利用合法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谋求最大化的公平;其次,整改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最后,面对破坏公平的行为,勇于斗争并向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结语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任何学科中的教学方式,它既是一种教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感性认知占据主要地位的初中生来讲,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化为具体知识,理性化为感性,浅显易懂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论知识,还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张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7(2).
[2]张娜.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7(10).
[3]方伊敏.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J].科学与财富,2017(30).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开平市第七中学)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多以灌输式为主,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多大的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型、开放型的新兴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需要事先经过周密的准备和计划,在用特殊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和互动交流,最终通过各种知识和观点的讨论达到启发学生理性思维和获得知识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1920-1929年,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的,在那个时候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实施以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这种教学法于1990-1999年才开始流入中国[1]。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1、课前策划案例做好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法也就是教师创设情境与学生互动的历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案例是关键媒介。教师选择和设计合理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设计案例时应围绕课文内容,所设计的案例需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真实性及说服力;案例须设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发展过程;同时需要含有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意义;要做到简洁形象、浅显易懂,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复杂性和探究性的多元化观点[2]。
以《尊重自由平等》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城管执法人员执法”作为本次内容的案例,案例讲述城管执法人员驱赶路边摊贩且掀翻摊子,甚至不小心打伤摊贩,路人帮忙收拾残局,严厉指责城管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如下列问题:路人指责执法人员的暴力执法行为行使了什么权利?城管执法人员的做法是否正确?对整件事进行辩证分析。同时对执法人员的暴力执法行为给予评判,让同学们意识我国作为法治国家,相关人员就应依法行政。随着剧情进一步发展,摊贩面对执法人员的行为表示:“我要去告你们!”教师引导: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身为路人,你会为摊贩出什么主意呢?在这种体验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的为摊贩出谋划策,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自此,学生可能以为这个故事已经完结了,但是教师还进一步设计了故事的结局:通过公民举报,有关部门在调查之后责令城管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肃的处罚,并对受害摊贩赔礼道歉。故事到最后,学生通过它认识到: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而自由与法治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另一方面,法治也规定了自由的界限,实现自由不能触犯法律的界限,违反法律可能会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从而教导学生要懂得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才能享受自由。这个案例的设计,既紧扣教材,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让学生懂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
2、课堂展现案例设疑解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精心设计的案例抓住时机,灵活的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探讨案例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理论知识。案例可以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较为简单的案例就可以教师以口头形式来讲述。复杂一些的案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辩论会、角色模拟等方式呈现。寓教于乐,让学生通过案例情境学得理论知识[3]。在展示案例之前,教师需要将案例和课文理论知识有效结合来设计课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课文,并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维护公平正义》为例,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形式的案例:小凌爸爸给他买了一个新足球,他开心的来的操场准备练球,这时,教师走来问他:“小南说他的足球丢了,和你这个一模一样,这个足球是不是你偷他的?!”小凌急忙说道:“何老师,我没有偷,这是我爸爸刚给我买的。”可是老师并没有相信他,还把球拿走,并说他这种行为令人失望。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存在哪些不公平的现象。最后,各小组踊跃发表自己所认为不公平的现象,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总结。通过学生小组内部探讨,教师总结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以下几种不公平现象:有些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作弊,最终比认真考试的学生考的更好;買东西买到假货;体育比赛中冠军被内定;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男女性别歧视等现象。通过一系列的总结,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性应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此时,在这种浓烈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引出课文内容,得出结论:首先,利用合法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谋求最大化的公平;其次,整改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最后,面对破坏公平的行为,勇于斗争并向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结语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任何学科中的教学方式,它既是一种教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感性认知占据主要地位的初中生来讲,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化为具体知识,理性化为感性,浅显易懂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论知识,还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张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7(2).
[2]张娜.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7(10).
[3]方伊敏.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J].科学与财富,2017(30).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开平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