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一位学生登上成功的舞台。而初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依据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考核
1学生群体,存在差异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个体差异,如智力差异、知识基础差异、学习习惯差异、认知差异等。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找不到方向,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学习上就会两极分化,这就使课堂教学变得尤其困难。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又跟不上,教师处于两难境地,所以在数学课堂要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
2分层教学,共同提高
通过一阶段的教学和了解,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分层。提高层为A类、中间层为B类、基础层为C类,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A类学生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对B类学生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知识要及时掌握并有所提升;对于C类学生,则应多辅导、多鼓励、多练习、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信心。如在“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的课堂上: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求证:MN∥BC,MN=1/2(AD BC)。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 A类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类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类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引导:如下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ABE的中位线?点M已是AB边的中点,要证MN是△ABE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B、C类学生,学生答出:要证明点N是AE边的中点,即AN=NE。我再问:要证明AN=EN先要证明什么?(提问B、C类学生) 学生答:要证明△ADN≌△ECN。 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提问C类学生,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然后,抽一位C类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并请A、B类学生纠正。要求C类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B类学生回答。之后,为了使C类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接着,检查A、B类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3分层训练,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后,学生要通过作业和练习巩固、提高。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也要分层训练以提高效率。A类学生的作业夯实基础与拓展提升并存,培养他们合作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B类学生的作业以夯实基础为主,适当布置一道提高题,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并灵活应用,又鼓励他们钻研难题;C类学生的作业则要简单基础,主要是课堂上习题的简单变形,甚至可以是课堂上的原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上完乘法公式后,可出示练习: 例:已知a b=4,ab=7,求:①(a b)2;②a2 b2;③a4 b4。第一小题比较容易,直接运用公式,可得到结果,为C类学生必做;第二小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会添需要项,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要求B类学生必做;第三小题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会添需要项,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还会降次,将高次项转为低次项,乘方的积转为积的乘方等,要求A类学生必做。
4分层考核,体会成功的喜悦
考核和评价具有激励功效,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考核也要进行分层。A类试卷重视能力的考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和适量创新,比中考要求有所提高;B类试卷则以中考要求为准;C类试卷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能力要求较低。当然,考核也可以统一制卷,试卷内分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为全体学生必做,选答题的每一题都对应同一知识点,按不同类学生分为若干个小题,各小题难易存在区别,分别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
分类考核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刻苦努力,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趋于接近,使各类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考核
1学生群体,存在差异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个体差异,如智力差异、知识基础差异、学习习惯差异、认知差异等。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找不到方向,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学习上就会两极分化,这就使课堂教学变得尤其困难。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又跟不上,教师处于两难境地,所以在数学课堂要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
2分层教学,共同提高
通过一阶段的教学和了解,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分层。提高层为A类、中间层为B类、基础层为C类,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A类学生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对B类学生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知识要及时掌握并有所提升;对于C类学生,则应多辅导、多鼓励、多练习、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信心。如在“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的课堂上: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求证:MN∥BC,MN=1/2(AD BC)。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 A类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类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类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引导:如下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ABE的中位线?点M已是AB边的中点,要证MN是△ABE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B、C类学生,学生答出:要证明点N是AE边的中点,即AN=NE。我再问:要证明AN=EN先要证明什么?(提问B、C类学生) 学生答:要证明△ADN≌△ECN。 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提问C类学生,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然后,抽一位C类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并请A、B类学生纠正。要求C类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B类学生回答。之后,为了使C类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接着,检查A、B类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3分层训练,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后,学生要通过作业和练习巩固、提高。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也要分层训练以提高效率。A类学生的作业夯实基础与拓展提升并存,培养他们合作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B类学生的作业以夯实基础为主,适当布置一道提高题,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并灵活应用,又鼓励他们钻研难题;C类学生的作业则要简单基础,主要是课堂上习题的简单变形,甚至可以是课堂上的原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上完乘法公式后,可出示练习: 例:已知a b=4,ab=7,求:①(a b)2;②a2 b2;③a4 b4。第一小题比较容易,直接运用公式,可得到结果,为C类学生必做;第二小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会添需要项,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要求B类学生必做;第三小题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会添需要项,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还会降次,将高次项转为低次项,乘方的积转为积的乘方等,要求A类学生必做。
4分层考核,体会成功的喜悦
考核和评价具有激励功效,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考核也要进行分层。A类试卷重视能力的考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和适量创新,比中考要求有所提高;B类试卷则以中考要求为准;C类试卷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能力要求较低。当然,考核也可以统一制卷,试卷内分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为全体学生必做,选答题的每一题都对应同一知识点,按不同类学生分为若干个小题,各小题难易存在区别,分别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
分类考核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刻苦努力,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趋于接近,使各类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