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驾驭教学能力,善用课堂生成资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yyive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不仅来自那些经过专家处理、反复推敲的教材和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容易被人忽略的教学事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们具有加深学习理解和学生认识的作用,或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与自己的教学预案有机整合,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而且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一、努力理解知识本质,善于发现生成资源
  数学知识的本质在宏观上是指“数学是什么”,体现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数学精神里,体现在数学的抽象、严密、简洁等特点上。这需要我们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层层追问隐藏在客观知识背后的数学规律是什么?这个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统摄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因为,某个具体知识的数学本质既可能是隐藏在客观知识背后的数学规律,也可能是客观知识背后的本质属性或者统摄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位老师执教“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拼组、演示、交流,证明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也很满意,及时进行了表扬。这时,有一位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我们在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的,现在我们是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能不能也把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老师一愣,估计是没想到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或者备课时也没有这方面的设想,只是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课后再讨论好吗?”接着就进入了推导面积公式的学习环节。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资源,如果能顺势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讨、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想象的空间、提高图形几何空间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及时抓住生成资源
  现行的教材编排中,基本是把数学知识分解成若干小的部分进行学习, 并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去掌握这些知识, 同时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用分散学习、螺旋上升的逻辑结构来组织知识的编排。这样的知识学习固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同时也造成了同类知识之间、各部分内容之间、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相对独立、封闭, 不能发挥知识的整体结构功能的负面影响。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大都是一些“散装”的内容, 没有形成具有普遍联系和广泛迁移能力的数学知识结构。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同类知识之间、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相同(相近)的教学策略、方法在不同知识中的应用,运用整体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比如:比较下面两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后,画图明理、列式解答。
  (1)5×4=20(张)
  (2)5+4=9(张)
  这时,有学生对第(2)题提出了不同的解法:5×2-1=9(张)和4×2+1=9(张)
  老师及时抓住这个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到后两种方法是前面刚刚学习的乘加、乘减的知识,虽然这道题比较简单,用加法更直接,但也应该学会用一些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老师这样的处理,不仅仅局限于本课知识的学习,而是着眼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和能力的发展,无疑对于拓展学生的能力、萌发学生的整体意识都是有很好作用的。
  三、适当组织开放探究,巧妙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中,教师适当组织一些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打开思路,发展能力,既能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开发,也有利于教师充分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 下面是一位教师进行“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过程。
  揭示学习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归纳出大家的想法基本是把圆锥转化成圆柱。接着让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不同的圆柱和两只不同的圆锥容器,其中有一只圆柱和一只圆锥等底等高)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下各自的发现。有的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有的发现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还有的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2或1/4。
  教师根据这些实验组的汇报,把结论分成两大类:(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2)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的1/3。
  师:“请各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找一找结论不一样的原因。”
  有不同发现的小组互相交换实验器材,再次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再次汇报交流,经过辨析,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如果不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很多时候不是圆柱的1/3。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学习探究活动。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俯拾皆是,教师再加以巧妙引导,通过对不同实验结果的争辩和质疑,引发了知识矛盾,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比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有意义的收获。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生成资源以其鲜活有效、自然生成的特点,直接反映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创新思维火花,影响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并越来越受重视。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善用课堂生成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精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校涌现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各种先进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否在农村全日制学校施行?效果又如何?我们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校级联动,同课异构”活动。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且效果良好!  新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一个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往往实效性低,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一所民族学校——回族女子中学十分重
期刊
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发展至今,许多教师都开始尝试语篇阅读教学模式,搭建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前不久,笔者听了英德市第一中学刘老师的一堂阅读公开课,引发了对阅读课堂高效性的一些思考。下面就这节阅读课做个介绍。  一、案例分析  【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1 Unit 3 Celebration Lesson 1 Festivals,这是第3单元的第1课。本课的语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  然而在中国的中小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教师教育观念还没彻底转变,阅读资源不足,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为了改变这种阅读现状,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我结合我校科研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群文阅
期刊
系统构图教学法是学习者灵活采用“整览--分读--构图--解说--练评”五个基本环节,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设法寻找真正反映所学知识描述事物的各要素及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设计绘制出系统、直观、简单、易记的知识系统结构图”的一种学习法。系统构图教学模式在英语学科的模式为:初构——精构——再构。  一、初构:筛选知识,理清脉络  初构环节是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找出重点单词、词
期刊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高效课堂在我校实施以来,我校全体教师对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有了全新认识和深刻感悟,共同探索出几点有效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和素质的主要途径  在新课改理念下,必须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空间、学习经历还给学生;不能再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应转变角色
期刊
《牙签棒削粘》是上教版预备年级第一章“剪、削、雕刻成型——贴画”的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造型构思与表达;二是材料特性和用途探究;三是造型加工与交流。  《牙签画制作(成型)》是这一章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了解牙签贴画的一般制作步骤,学会综合运用切、削、弯、折等方法和技能,制作一副牙签画。并通过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借鉴帮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感受技术学习的乐趣
期刊
人格,从社会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培养健全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  近年来,由于学习、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
期刊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提问要有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提问更是如此! 
期刊
现在的教学使学习数学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但这种状态是教学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学生学习数学没有兴趣,更谈不上探究的学习精神。教师则费力的去想如何调动积极性,用幽默的话语,用学习小组的方式…,但不管是什么方式,被调动的积极性只是一时半刻,长久坚持的效果很难达到,所以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与实践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如果能很好的利用五分钟,达到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有一个好
期刊
要上好一周只有1课时、期末要参加闭卷笔试形式的全市统一自查考试、而初三又要上机会考的信息技术课,确实很不容易。在学生眼中这门课应该是“玩”的,课堂上都不认真听讲,更不能指望课后会认真复习。每每和其他老师讨论起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都头疼不已。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更为重要。回顾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历中遇到的点点滴滴,感触良多。  一开始像教主科那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