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作文指导策略研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xu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学校简介
  美的学校位于广东顺德北江之畔,是一所现代化、高标准、小班制教学的花园式精品民办学校。学校坚持科研立校,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撬动学校内涵发展。办学以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申报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国学蒙读校本课程设计”,研发《国学蒙读》校本教材,形成了“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国学蒙读》校本教材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获得广东省特色课程建设教材类一等奖。学校以习作教学为突破口,依托佛山市“十二五”重点课题“小学语文分类作文指导策略的研究”,开展了分类作文目标体系、指导体系、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形成分层次、有梯度的作文教学指导体系,破解作文教学的难题。学校现已形成以传统文化、巨量阅读、快乐写作为主要内容的特色课程,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分类作文指导,是分年段、分类型、分层次、成体系的习作教学指导,破解了习作教学难题。让学生能够关注生活,记录生活,表达生活,把习作当作释放心灵的出口,让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工具,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改变传统单一的作文评价方式,形成分级评价标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体验到习作成功的乐趣。
  一、回溯本源,建构分类习作目标体系
  目标缺失是当下小学习作教学的弊病之一,是制约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根源。以课标为依托,把课标规定的作文目标分年段进行分解,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创作力等五个维度,分类型、分层次地建构目标体系,让教师准确把握每个年段的作文教学目标,体现习作教学的层次性,让学生的习作能力呈“阶梯式”发展。
  二、回归整体,建立年段分类作文指导体系
  1.分年级厘清训练侧重点。小学习作教学应
  小学低年级写话目标体系
  该遵循“分段训练”的规律:即低年级重视写话练
  习,从“说话逐渐过渡到写话”,由写一句完整的话过渡到写一段完整的话;中年级侧重于素描类训练,由“段落训练过渡到篇章训练”;高年级侧重于纪实类习作训练,增加想象类、应用文训练,由“篇章训练过渡到命题训练”。 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和认知规律,准确设定各年段的习作训练侧重点,并将这种阶段性的系列训练落实到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
  2.分年级理出指导体系,包括习作能力和指导内容两大板块。依据课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确定了六大习作基本能力,即积累、说话、观察、想象、表达、创作。低年级通过背诵优美句子并进行分享,积累素材;利用课前小故事,讲述新鲜事,提升表达力;以图画为载体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力;通过看图写话,问题引导编故事,拓展想象力;通过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写话作品,增强赏析力;通过仿写句子,指导学生如何写一段完整的话,提高创作力。
  中高年级教师利用“一周要闻播报”等语文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校内外的逸闻趣事,积累优秀素材;通过观察事物,编童话故事,提高想象力;通过片段文和素描文,进行构段方法的引导;通过社会现象剖析,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运用“打腹稿”的方式,把想要写的内容一气呵成地记录下来,提高创作能力。
  三、回归课堂,探寻分类作文的指导策略
  1.分课型上课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学段、分类型设计多种课型,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低年级的习作课型大致分为好句分享课、写话欣赏课、口语交际课、写话指导课、写话评改课;中高年级习作课型大致分为素材积累课、片段赏析课、口语交际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评改课、佳作欣赏课等。每一种课型训练一种能力,达成一种目标,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
  2.分类型指导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分类型进行习作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低年级进行基本句式的指导,侧重点是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一年级,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提示语写话,给出“谁在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等提示语,让学生练习说话、写话;二年级,教师可出示几幅图,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也可用一定的句式把一段话写通顺、写连贯。中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重点指导学生写素描作文。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写景、记事、写人、状物等几个类型进行习作练习,根据不同类型的习作目标对学生进行片段指导,再由片段指导逐步过渡到半独立篇章的指导。高年级,教师则应指导学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侧重点是篇章训练。依据课标和不同类型的作文,对于各学段,教师应设立不同的标准,使习作教学呈现层次性。
  3.分层次训练
  教师可根据学段训练目标,分层次进行习作训练,促进学生的习作水平阶梯式上升。低年级的写话训练由说话到写话过渡,从说话、仿句训练,逐渐上升到看图写话、配图写话。中年级围绕写景、记事、写人、状物,由片段练习过渡到半独立篇章训练。从能抓特点、能按顺序的片段素描逐渐上升到有层次、按结构的半独立篇章的描写。高年级围绕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由篇章训练过渡到独立命题训练,从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能分段表述逐渐上升到有条理、有重点,能适当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叙述。这样,使每个学段有训练重点,每个层次有训练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分级评价,激励学生持续习作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习作的评价不在于评出优劣,而在于激励和调控,反馈和促进。有效的习作评价,必须依照习作目标体系,遵循学生的习作发展规律。采用分段评价的方式,既能评价出学生习作的能力点,又能评价出教师习作指导的有效性,帮助教师适时调控习作指导策略。多层次、多渠道的评价形式,能让每个学生看到习作的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持续习作。
  1.分年级评价
  习作评价的作用是促进和反馈,教师要依据各学段的习作目标,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段评价的形式,让习作评价体现层次性,促进学生的习作“阶梯式”发展。低年段的习作重点是写话,但年级不同,评价的标准也不一样。一年级的学生是否能够完整地写一句话,通顺、连贯地写几句话;二年级的学生是否能够把观察到的图画、事物,按一定的顺序通顺、连贯地写几句话,或者能够运用一定句式通顺、连贯地写几句话。中年级的习作重点是写景、记事、写人、状物等素描类习作训练。三年级习作侧重于构段方式的训练,评价指标是能否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事物(见闻)通顺、连贯地写一段话,或者能否运用一定的构段方式写几段话;四年级的习作侧重于半独立篇章结构,评价指标是能否完整具体地写一件事,是否能够抓住特点,具体地写一个人,能否具体、有条理地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事物(见闻)记录下来。依据年级的习作指标评价学生的习作,能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习作能力,帮助教师调整习作指导策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2.分层次评价
  习作评价重在激励,目的是让学生有持续习作的信心。班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往往参差不齐,习作评价需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分层次的习作评价,就是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习作都能得到展示和肯定。教师可按学生习作水平的不同,巧妙设计评价栏目,如榜上有名、片段欣赏、佳作亮相,把“最精彩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个片段、最精细的选材、最完美的篇章结构”分别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让学生找到持续习作的信心。还可按学生习作能力和学段特点的不同,精心设计多个单项奖,对学生的习作整体进行评价。如最佳表达奖、最具创意奖、最佳创作奖、最富想象奖,把“语言表达流畅、文章构思精妙、想象丰富合理”的习作在全班朗读,让优秀的习作得到展示,促进学生持续写作。所设奖项可结合学情,学生习作需要提升什么,就设计什么奖项。在习作评价中,还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设立习作晋级榜。一般来讲,可以根据学生习作层次的不同设立几个级别,如写作达人、写作能手、小作家,每一个级别根据年龄特点和习作目标要求设计评价内容。如低年段写作达人的评价标准是“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写作能手的评价标准是“能连贯、通顺地写一句话”;小作家的评价标准是“能连贯、通顺地写几句话”。这样的评价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能力增长点,促进学生的习作持续发展。
  3.拓宽展示渠道
  利用广播站、校园赏识之窗等多種渠道,及时展示学生的精美佳作,通过编辑《优秀作文集》等方式,或推荐发表的形式,拓展发表渠道,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
  小学分类作文指导,就是以课标为依托,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儿童年龄特点进行准确分类,以习作课堂为主阵地,采用分类指导、分层训练、分级评价的形式,让课堂作文的指导有策略,训练有层次,评价有方向,切实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注:本文系广东省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堂改革研究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小学语文分类作文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2014ktggz00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教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但是,对于文本各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却很少关注。有时,文本各自然段之间藏着很多关联、秘密,而这些关联、秘密不是仅靠词句教学就能发现的,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寻觅、发掘出文本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揭开这些秘密。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见词句之“树木”,还能见段篇之“森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引导学生介绍时抓特点、按顺序、讲具体、说生动,为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时真诚有礼、认真倾听的态度与习惯,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等口语交际的能力。  3.发现、体验身边的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引导学生介绍时抓特
《语文课程標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语文课不仅仅是要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教课文”转向“学语文”,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职责。那么怎样依据课文特点,择取进行语言实践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小学阶段反映古代人物故事的课文,并不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原版原文”,更多是选自古代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以现代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呈现于学生面前。而古典文学名著赏读有别于现代散文与说明文的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典名著赏读指向学习者本人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力、情感力、领悟力三个层面。阅读力,就是掌握、执行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情感力,就是要培养学生
虽然统编本教材与旧版教材都提到了整本书阅读,但旧版教材更多是一种倡导,属于学生自主阅读,而统编本教材却把整本书阅读及时纳入到了阅读教学体系之中,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整本书”。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笔者就当前整本书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问题一:以练代读,用习题代替阅读  用习题代替学生阅读,“经验”最初源于高中语文教师,其初衷是为了应付高考,能让
【教学目标】  1.懂得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2.学会请别人帮忙时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3.知道说话时要把要求说清楚,正视对方的眼睛,态度诚恳。  【教学过程】  一、导:歌曲故事,激趣明理  1.课前播放歌曲,联系生活(明白“有困难可以请人帮忙”)  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儿歌放松放松。(伸出双手动一动,喜欢的同学唱一唱)他为什么请人帮忙呀?  生活中,你有没有向谁寻求过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活跃的想象,跳跃的思维,简约的语言,恰好契合了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歌文化特点。教学中,教师以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为基础,引领学生以诗的形式,诗的语言,去凝练语境,升华意境,渲染情感,让他们在想象、联想、模仿中生成阅读表达的精彩,感受生命的快乐成长,学生便会在诗意中体验语文的魅力,便会由衷地爱上语文。  一、在文本基础上凝练语境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带着诗的韵味。将它们浓缩成一首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很多教师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养成问题意识。然而,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只是态度的转变,而从“敢问”到“善问”,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給他们提问和解疑的方法,不断提高质
统编本教材根据学生爱看图画和爱读故事的特点,常常通过连环画插图的形式,将故事与图画联系起来,形成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紧扣连环插图与课文语言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借助预测的策略进行阅读,这对于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契合直观思维特点,借助连续性插图猜测读音  教材中的连环插图具有鲜明的连续性特点,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紧邻的两幅插图之间,也体现在不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口语交际的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同时也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及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刚退出使用的各版本教材中,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地位并未给予充分的凸显。而统编本教材作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最新版本的教材,在完全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对口语交际模块进行了科学、独特的编排和设计,充分凸显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