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音乐教育》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20%左右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但8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音乐爱好者。这让音乐教育工作十分尴尬。学生为何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下,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音乐课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践行这一理念,需要大家不断深化音乐教学改革,不断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音乐学习、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一、流行≠不行
在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特别是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中学生正处于花季的年龄,他们思想前卫,活泼好动,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我们传统的教材大多是艺术歌曲或古典乐曲,仅仅学习课本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冲击可想而知。流行音乐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学校音乐教育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犹如掩耳盗铃;如果仔细分析流行音乐,把优秀作品引进课堂,将流行音乐作为引子或平台同课本知识链接,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听过一位教师的音乐公开课,讲的是京剧入门知识,最后教师将知识拓展到学生能接受和喜爱的新京剧,播放了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课堂气氛瞬间被带动起来了。李玉刚青衣扮相,唱腔优美,流行元素和传统唱腔的结合瞬间点燃全场,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京剧行当:唱、念、做、打;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京剧伴奏;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京剧。这位老师将流行元素的成功引入成就了他的课堂。试想如果教师一味讲述传统京剧,一味强调唱、念、做、打,一味强调西皮二黄,学生死气沉沉一片,兴趣从何而来?
二、游戏PK单一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全部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人类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轻松愉悦的方式揭示出来。
例如演唱歌曲时可将歌词按照节奏型在老师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读出来,学生学得快又兴趣盎然;讲述回旋曲式时,让同学们跳起简单的回旋舞;欣赏乐曲时,让同学们通过简单的小工具例如小木梳、橡皮筋、小尺子,为不同的乐曲主题伴奏;讲述五线谱时,可以将一个个音符变为一小只只蝌蚪;讲音的实名与唱名时可以编一小段顺口溜。例如《西风的话》一课,如果教师把作曲家黄自同当前央视火爆人物访谈节目——“咏乐汇”联系起来,通过几个关键词“爱国情怀——敬业精神——高尚品德”的演绎,让虚怀若谷的黄自先生自己走到学生们身边,试问会有那个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又会有哪节音乐课是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呢?
三、锦上添花的多媒体
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
例如《卡门序曲》是欣赏曲目中非常重要且大部分学生又“似熟非熟”的一首作品,乐曲中既有激情澎湃的斗牛描写,又有柔情似水的舞蹈场景,既有斗牛活动的紧张,又有人们对斗牛士的崇拜之情。对于这样一首旋律表情丰富的作品,教师怎样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环境,将勇猛潇洒的斗牛士请到学生们中间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一带而过或只字不提,相信同学们刹那间便没有了欣赏乐曲的欲望。如果教师采用将斗牛视频引入的方式,通过对斗牛过程的体验结合音乐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活灵活现的人物性格深入人心,相信同学们对这节课会终身难忘。
四、我是主人我怕谁
中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烈的时期,他们对未知的、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兴趣。但由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抽象、枯燥及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单一手段,许多音乐课堂出现了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整堂课死气沉沉的场面。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法宝是提高学生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即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采用将器乐、舞蹈引入课堂的方式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又心情愉快地学习。例如《电子空间站》一单元,如果教师将枯燥的讲解和复杂的电声乐器构造丢掉,把最常见的电声乐器——电子琴摆到同学们面前,让他们自己总结电子琴进而电声乐器的特点,相信枯燥的情绪会一扫而光。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只有在音乐课上创设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发挥教育引导功能的同时利用教具等辅助手段加强艺术实践,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真正让学生陶醉在音乐中,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只有让音乐与兴趣在教学中一同插上翅膀,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才能使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成就“为乐而活”的音乐课堂。
一、流行≠不行
在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特别是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中学生正处于花季的年龄,他们思想前卫,活泼好动,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我们传统的教材大多是艺术歌曲或古典乐曲,仅仅学习课本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冲击可想而知。流行音乐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学校音乐教育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犹如掩耳盗铃;如果仔细分析流行音乐,把优秀作品引进课堂,将流行音乐作为引子或平台同课本知识链接,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听过一位教师的音乐公开课,讲的是京剧入门知识,最后教师将知识拓展到学生能接受和喜爱的新京剧,播放了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课堂气氛瞬间被带动起来了。李玉刚青衣扮相,唱腔优美,流行元素和传统唱腔的结合瞬间点燃全场,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京剧行当:唱、念、做、打;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京剧伴奏;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京剧。这位老师将流行元素的成功引入成就了他的课堂。试想如果教师一味讲述传统京剧,一味强调唱、念、做、打,一味强调西皮二黄,学生死气沉沉一片,兴趣从何而来?
二、游戏PK单一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全部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人类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轻松愉悦的方式揭示出来。
例如演唱歌曲时可将歌词按照节奏型在老师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读出来,学生学得快又兴趣盎然;讲述回旋曲式时,让同学们跳起简单的回旋舞;欣赏乐曲时,让同学们通过简单的小工具例如小木梳、橡皮筋、小尺子,为不同的乐曲主题伴奏;讲述五线谱时,可以将一个个音符变为一小只只蝌蚪;讲音的实名与唱名时可以编一小段顺口溜。例如《西风的话》一课,如果教师把作曲家黄自同当前央视火爆人物访谈节目——“咏乐汇”联系起来,通过几个关键词“爱国情怀——敬业精神——高尚品德”的演绎,让虚怀若谷的黄自先生自己走到学生们身边,试问会有那个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又会有哪节音乐课是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呢?
三、锦上添花的多媒体
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
例如《卡门序曲》是欣赏曲目中非常重要且大部分学生又“似熟非熟”的一首作品,乐曲中既有激情澎湃的斗牛描写,又有柔情似水的舞蹈场景,既有斗牛活动的紧张,又有人们对斗牛士的崇拜之情。对于这样一首旋律表情丰富的作品,教师怎样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环境,将勇猛潇洒的斗牛士请到学生们中间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一带而过或只字不提,相信同学们刹那间便没有了欣赏乐曲的欲望。如果教师采用将斗牛视频引入的方式,通过对斗牛过程的体验结合音乐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活灵活现的人物性格深入人心,相信同学们对这节课会终身难忘。
四、我是主人我怕谁
中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烈的时期,他们对未知的、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兴趣。但由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抽象、枯燥及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单一手段,许多音乐课堂出现了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整堂课死气沉沉的场面。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法宝是提高学生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即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采用将器乐、舞蹈引入课堂的方式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又心情愉快地学习。例如《电子空间站》一单元,如果教师将枯燥的讲解和复杂的电声乐器构造丢掉,把最常见的电声乐器——电子琴摆到同学们面前,让他们自己总结电子琴进而电声乐器的特点,相信枯燥的情绪会一扫而光。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只有在音乐课上创设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发挥教育引导功能的同时利用教具等辅助手段加强艺术实践,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真正让学生陶醉在音乐中,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只有让音乐与兴趣在教学中一同插上翅膀,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才能使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成就“为乐而活”的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