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读2017年第2期《杂文月刊》原创版《城市角落的菜园》这篇文章,就想起了妻子对我说了很多次想拥有一套前面带有小院子的房子,种点菜,想吃的时候去拔一把,多方便。她说这样的生活真是幸福。当她看到这样房子时,就露出了很羡慕的样子。我笑着打趣道:“你小时候种地还没有种够吗?”妻子道:“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家虽然住在一楼,但前面没有小院子,妻子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就在凉台上用花盆种些蔬菜,来满足自己的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2017年第2期《杂文月刊》原创版《城市角落的菜园》这篇文章,就想起了妻子对我说了很多次想拥有一套前面带有小院子的房子,种点菜,想吃的时候去拔一把,多方便。她说这样的生活真是幸福。当她看到这样房子时,就露出了很羡慕的样子。我笑着打趣道:“你小时候种地还没有种够吗?”妻子道:“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家虽然住在一楼,但前面没有小院子,妻子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就在凉台上用花盆种些蔬菜,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她远离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来陪伴我一生,她的这点愿望都实现不了,真有点惭愧和不安。
妻子想在城市角落里种些菜,并不是纯粹想吃这些菜,也不是因为这些菜很环保。她认为小菜园就是家乡的缩影,是家乡的根。我也有同感。看到这些菜,就想起来小时候家乡的许多往事。家乡的柿树、枣树、西紅柿、黄瓜、茄子、豆角等等,还有猪、羊、牛、马、狗、猫,更想起父母和乡亲们,这些都是人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根。人生就好比一棵大树,没有这些根这棵树还能活吗?虽然这些根我们带不到城市来,但是根已经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给我们力量和信心。
老家是城中村,在城中村改造时,我亲眼看到一位七十多岁老大爷在满是废墟的土地上嚎啕大哭,那情景真让人心酸。乡亲们也明白,在这块土地上,不会过多久,就要耸起许多高楼大厦,那时候生存环境会有很大改变,生活质量要比以前高得很多。但是那片土地上祖祖辈辈曾经生存过,留下了许多痕迹,让乡亲们难以忘怀。这些痕迹随着城中村改造,已经不复存在,怎不让人怀念伤感?
城市中的小菜园,那是乡村小缩影,是我们的根。它承载我们许多回忆和梦想,我希望这片小菜园会永久存在。
其他文献
俗尘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真是够俗的。 俗是寻常,不高级,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尘是低微,尘埃尘土,没人待见,没人稀罕。 俗尘既是弱小的个体,又是宽广的世面。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粒俗尘,我们又都活在俗尘的世界里。 尼采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伟大到他自诩为太阳,然而太阳又是什么?依旧是一粒粒俗尘的组合。 尼采无论在学术上多么有建树,在哲学史甚至人类史上多么有影响,终究,他仍然還是一粒俗尘。
因为家中添丁进口,我们只好搬家租住大一点的房子。 原来住了九年的老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筒子楼,每层东西各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起来一层六十多户人家。走廊一侧是各家各户的客厅和厨房的窗子,另一侧是整个楼的回字形的天井。从走廊的一头望过去,幽深得似乎看不到尽头,长长的一串人家就像一个藤上蔓生出的枝桠。楼道里的窗子没有几扇是完整的,一到冬天,窗子在寒风中被咣当咣当地撕来扯去,冷风呼呼地往楼道里灌。
买了几只螃蟹回乡,带给父母。父亲从他的木工小屋里出来,满头满身的木屑,和过去一样懒得抖。坐在躺椅上,我们聊天。我忙着给蟹拍照,发朋友圈,议论蟹价。突然对视,发现父亲老了! 那双眼有点浑浊,有点茫然,真的是一双老人的眼睛! 父亲应该不会老啊!古稀之年他还常常孩子气,去哪儿都要求母亲跟着,母亲去哪儿他也得跟着,总是在母亲的沉稳和聪慧下,活得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如果去买东西,父亲喜欢和店主聊天、玩笑
□大汉奸汪精卫成立日伪政府时,钱钟书曾云:“天底下除了向日葵,再没有比他们更亲日的人或东西了。” □当错误发生时,常会听到有人说: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仿佛这个社会不包括他自己似的。 □有病去问一个医生,心里很踏实;去问两个医生,你就糊涂了。 □有一种“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论,认为一个指头出了问题,九个指头都是好的,一个指头的问题无关大局,甚而大赞九个指头,掩盖一个指头的问题。其实,十指
看了《杂文月刊》今年第2期原创版《造屋不如树人》后,感叹不已。 晚清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左宗棠是何等的聪明,“大智慧”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为何年老后还想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的府第呢? 联想到当今,很多“出事”的官员,不能说他们能力不强、智慧不高,但大都在“造屋”与“树人”方面栽了跟头,他们心中的天平倾向“造屋”,而忽略了“树人”。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位上”时为子女聚集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忽视了道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村民:“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两个小时?怎么可能呢?山不高,距离山顶也不远。”“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不其然,从山底登上山顶,我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在山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那位村民话中的含义:看到与走到,永远不是一回事,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我们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能成为我们实现
奇怪,一些1加1等于2的事情,碰上名人也打折扣。譬如纯净空气,全民控烟,媒体报道轰轰烈烈,于法于理势在必然。但是,却有“控而未严”的所在,即版面上、镜头中时不时冒出“名人烟”。 休得羡慕嫉妒恨,我懂。媒体推出的名人通常是一方之秀,铮铮闪亮,理当致敬。但是连带着对他手上的香烟也肃然起敬,可乎? 记得读过一篇回忆文化前辈杜宣的文章。杜老,传奇人生,大智大勇,德才俱崇,理该纪念。回忆文章也绘声绘色、
1868年,一位牧师向牛津大学的波德利图书馆捐赠了从1502年到1511年印的三部对折本古书。 关于这些古书,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原来在中世纪的英国,正如当时的欧洲各国,由于教育不普及,又没有印刷术,书多半是靠分散在各地的修道士们在修道院里抄写的。所以修道院里往往藏有珍贵的古抄本书籍。到十六世纪中叶,亨利八世查封了英国的所有罗马天主教修道院,金银财宝归他自己,房地产封赠给他的亲信贵族或者转卖给地主
鸡年到,我虚岁七十。写杂文,不过是近七八年的事,而陈凤翚老先生写杂文,已有五十年历史。讲年龄,陈老长我15岁,讲写杂文,陈老早我半个世纪。我写陈老,犹如小学生写博士生,真的有些底气不足。 底气不足,依然要写,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陈老是黑龙江省杂文学会会长,身体力行,写了三千多篇杂文、随笔,出版了多部杂文、随笔作品集,不仅是黑龙江杂文界的领军人物,在全国杂文界,也颇有影响。虽然陈老当过厅级
古往今来,反复为诗人所吟唱的主题,除开爱情恐怕就是乡愁了。 对于初恋者来说,爱情不只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而且也是一种关于生命形式的设计,最初的异性,由于幻想的投注,成为光芒四射的偶像。如果说神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那么不妨说,初恋在某种意义上乃是一种自恋,一次具有形上学色彩的情感体验。 正是以这样一种超功利的本体属性为参照,婚姻才常常显得叫人失望,被戏称为“爱情的坟墓”。记不起是谁说过,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