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漫画的结构分析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图时代使受众对大篇幅的文字报道的兴趣减弱,相比之下,直观且具有艺术感的漫画更容易被受众感知。本文以中国新闻漫画网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以期加深对我国网络新闻漫画的理解和重视,让受众和媒体重新意识到漫画的“战斗”作用。
  关键词:中国新闻漫画网;社论漫画;结构
  中图分类号:J2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04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长安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普利策新闻奖文本案例库和话语分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00103101160
  一幅新闻漫画作品的诞生并非作者的即兴创作,而是有方方面面的考量与权衡。作者首先对新闻事实进行高度浓缩,抓住事件最集中、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最后将有深度的评论以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新闻漫画与中国新闻漫画网
  顾名思义,新闻漫画,既是新闻又是漫画,既能有效呈现和评论新闻事件,又有漫画的幽默性、讽刺性和艺术美感。根据方成的观点,漫画的魅力在于其形象的讽刺幽默效果,这二者属于语言的艺术,“从事漫画创作,首先要对生活中的幽默有敏锐的观察、独到的理解和丰富的感受”[1]。也就是说,漫画以其谐趣和讽刺性从绘画中分离出来,利用迂回委婉、机智巧妙的构思方法,在新闻“战场”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在我国网络新闻漫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新闻漫画网(以下简称“新漫网”)。其是由中国日报网站主办和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协办的国内第一家专业漫画网站,于2001年7月18日正式开通,该网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新闻漫画的水平。
  二、新闻漫画的结构
  新漫网对漫画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包括国际新闻、社会生活、环境、财经、家庭、教育、健康、体育、人物、幽默、连环、插画、flash、院校作品、国外漫画以及其他。由于漫画数量庞大,这里仅以2020年3月、4月、5月的国际新闻为研究样本,样本总数64篇。
  (一)宏观结构之新闻图示
  臧国仁把框架定义为人们或组织对时间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的结构,并且将框架结构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对主题的界定属于高层次框架,也就是说高层次言说代表了主题意义,因其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较容易被阅听人注意[2]。3月份的14幅漫画中,11幅与美国相关,7幅与疫情相关;4月份的20篇里,13幅涉及美国,16幅涉及疫情;5月份的30篇中,26篇直指美国,20篇与疫情相关。以美国为主题占比78.1%,疫情主题占比67.2%。这64个样本主题非常明确——疫情、美国。在全部样本中,有漫画提及了澳大利亚、荷兰和德国,但3国占比仅有3%。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美国在国际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像这样明确的主题很容易被受众关注和记忆。
  1.概述范畴:标题、导语
  梵迪克的观点是标题和导语一起表达新闻文本的中心主题,在文本开头就起到概括作用,表达其语义的宏观结构[3]。由于样本中64幅漫画均无导语,因而仅对标题进行分析。
  其中5月份的国际新闻有标题的29篇,无标题的1篇;4月有标题的18篇,2篇无题;3月均有标題。通过统计可以发现,新漫网的漫画绝大多数都有标题。标题和宏观命题能纵览全文,直接表明主要观点,受众能在接触到标题的同时迅速判断是否愿意继续深度分析该篇漫画。另一方面,漫画与文字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受众的想象力是有差异的、理解是自主的,这时标题就可以承担起辅助作用。新闻漫画结合了图像和语言两种符号,是一种视觉语言型的舆论新闻话语。
  在2020年5月19日题为“沉迷”的漫画中,主要事件及背景包括图画和文字。
  图画包括:(1)人物:图画中有3个人物,分别是被新冠病毒打倒在地的老太太、被拟人化的手持棒球棍的新冠病毒以及手持机关枪的政府官员。(2)物品:包括机关枪、掩体沙袋和写有“谴责中国”(BLAME CHINA)字样的子弹箱。
  文本包括:(1)画面中的文本:①US senior citizens(美国老年人);②HELP!(救救我)③SORRY,NO TIME.(抱歉,没空);④BLAME CHINA(谴责中国)。(2)标题:沉迷。(3)说明:本国老年人深受新冠肺炎摧残,而美国政府不管不顾,一门心思沉迷于对中国的“甩锅游戏”当中。
  结合文本和图画能够获悉主要事件是美政府不顾本国的严重疫情,置国民生命健康于不顾,集中火力谴责中国。“枪、子弹、掩体沙袋”等物品意味着战场,表达本应集中力量抗疫,结果却成了诬陷他国的舆论战场一事。人物、物品和文字共同构成了主要事件。这些主题组织在一起,表现出“美国政府不顾本国人生命安危,执意责难中国”的主题。
  2.后果范畴
  新闻事件的后果有时会比主要新闻事件本身更重要,此时后果范畴中的主题有可能与主要新闻事件的主题处于同等重要的等级位置。
  在2020年5月15日题为“两党相争 中国躺枪”的漫画中,画面中的驴子和大象相互射箭,受伤的却是夹在中间的熊猫。其中驴子象征着民主党,大象象征共和党,熊猫象征中国。在这里,后果范畴成为最高级主题。漫画的主题事件“两党相争 中国躺枪”中的“中国躺枪”就是后果。通过分析其他漫画可以发现,任何新闻事实都会出现后果,而后果的好坏是通过作者观点来体现的。
  (二)微观结构之画面对比与修辞
  1.新闻漫画的画面对比
  一幅社论漫画相当于一篇文章,它由图像和文本共同构成,与文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画面作为主体,承担着重要职能[4]。以下主要对画面对比进行分析。
  (1)位置对比。不同的位置安排能够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位置相近、画面集中会更加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相距较远的两个位置会产生疏离感[5];占突出位置的图像属于前景,占画面比重大、显眼,处于次要地位的是背景,它占比小,不容易被发现。很显然,受众看到漫画时,首先注意到的是画面集中、占比大、显眼的部分,然后才会注意背景部分。在图1的漫画“为谁服务?”中,漫画主体是西装革履吃牛排的富人、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用火炬炙烤牛排以及成为盘子的《美国独立宣言》书板。右上角的窗外是深受病毒侵袭的美国穷人,他们贴在窗户上以期获得关注,但是屋内的“自由女神”和“富人”沉浸在美食中无暇顾及。事件主体是受到美国贴心服务的富人,背景是被国家不管不顾的穷人群体。很显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富人才是美国服务的对象,穷人是被完全忽视的,像这样前景背景相结合,讽刺意味会更明显。


  (2)明暗对比。色彩具有吸引注意和传达情感的作用,统一的色彩基调能更加准确地传达主题信息,能够给受众留下整体且深刻的印象。不同的色彩基调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鲜艳的、暖色调往往烘托出积极愉悦,色彩纯度明度降低会带有清冷、压抑之感。[6]例如,2020年5月12日的漫画“阴魂不散”,画面从正中间一分为二,左边是深紫色的背景和灰色的人物,呈冷色调,右边是亮黄色背景下的故宫,呈暖色调。漫画的左侧是提着“赔款”箱子的列强,他们正从1900年走向2020年。这幅漫画反映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要求赔款,百年后疫情来临时某些西方国家仍妄图勒索中国一事。色彩的对比直观呈现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被索要不合理赔款的时代早已远去。这样的明暗引发强烈对比,强化了反讽主题。
  (3)繁简对比。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想要深刻认识事物,必须寻找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多方联系与联想才能剖析实质。正因如此,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通过适当留白激发读者联想。同时,画面集中的那一部分能够更快地引发受众关注,突出主要矛盾。以2020年4月21日题为“新冠肺炎重创世界经济”一图为例,画面主要集中在右侧密密麻麻摞起来的硬币、纸币上,左边画面是一根绳子拴着的新冠病毒以及写有“WORLD ECONOMY”(世界经济)的铜牌。很明显,病毒把象征经济的硬币冲撞成歪斜状态,即便一半画面空白,但读者可以想象到还有无穷无尽这样的货币,也就是说,全球经济受到了疫情的猛烈冲击。这种繁简对比更能引发读者关注,在关注到主要矛盾时,“简”的一部分可以引发更多的联想,从而体现出巧妙的创作构思和造型方法。
  2.新闻漫画的视觉修辞
  根据梵迪克的观点,修辞的形式规定了我们阐述命题或观点的方式方法,这些修辞的形式可以帮助再现记忆中的文本信息,更好地组织这些信息,增加检索和使用的机会,影响目标对象的信念和观点的改变。视觉修辞研究指出,图像符号具有“视觉劝服”的功能,在图像刺激面前,受众的第一反应只是暂时的情感,要想达到劝服的目的,让受众真正接受甚至与原先的认知体系融为一体,就需要采用一定的修辞策略。刘涛(2011)的观点是:视觉修辞的核心策略之一是运用隐喻和转喻这两种修辞手段,对“各种文化意向”加以“启动、提炼、招募与征用”[7]。
  (1)隐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拓展隐喻研究,提出多模态隐喻的概念,漫画中的图文隐喻就是其中一种[8]。根据学者王超群的解读,隐喻修辞指的是用一种事物暗示另一种事物,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9]。
  题为“东甩锅,西甩锅,还是管好自己的锅吧”的漫画发表于2020年5月9日,当时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暴发的时期。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一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另一个是国务卿蓬佩奥,前者是主厨的角色,后者是助手。场景是杂乱不堪的厨房,锅里的食物已经烧糊,料理台上调料瓶乱放,主厨衣服上、手上都沾染着污渍,但仍趾高气扬地把料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面粉、冰箱、油和钟表。背后的蓬佩奥附和着特朗普的话。画面中,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在混乱的厨房中做着失败的料理,并且把所有失败的原因都归罪于外部。从现实角度考虑,漫画中的情景几乎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所以作者以混乱的厨房这个物象隐喻新冠肺炎流行时期混乱的美国,对食材、厨具等一切外部事物的谴责隐喻美方对中方的无端指责和无理要求。此外,两个人物一个颜色鲜亮、饱和度高,另一个背对画面、颜色灰暗,所以在这幅漫画的背后还有两对基本的概念隐喻,即“权力大的在前/权力次之的在后”“职位高的为主/职位低的为辅”。
  从隐喻的角度对漫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进而实现图像符号向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向价值信仰的无缝转化。
  (2)转喻。转喻修辞指的是当甲事物与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能够利用邻接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取代甲事物。“转喻的主要功能则在于指代,即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来考夫、约翰逊,2015:33),然而转喻并不仅仅指借代,还包括两个认知对象在时间或空间上的邻近共存[10]。此外,转喻还关注到显著度差异,在转喻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显著度高的一方将自身性质特征投射到另一方的过程。


  圖2画面中央是半个地球,同时也是一艘巨大的船,甲板上的人在互相指责,桅杆上的两个人也在吵架。船的周围满是绿色的新冠病毒,船只被包围着无法航行。在这里,作者用地球样式的船来代指地球村。可以说这里产生了转喻,被病毒裹挟的船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球村,也就是共存于地球上的国家。这种转喻其实基于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用船代指地球,这种事实上的邻近性可以依赖于这个说话环境,离开了这个环境或许就不成立了,因为一般情况下不会把地球当作一艘船。画面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保证顺利航行,就必须齐心协力,而非互相指责。用通俗的话来讲类似于我们的俗语“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至于邻近的标准是什么,很难仅凭时间和空间作出定义,对于相似赖以发生的某些特征就是一种事理上的邻近,也就是说,以船来指代地球并不会给受众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在这个环境下,这样的转喻是合理的。
  转喻和隐喻作为视觉修辞的核心策略之一,能够推进从“物象”到“寓意”的转化,让受众在看到画面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暂时的视觉刺激,而是能够产生更深一层的情感认同。
  三、结语
  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新漫网国际漫画中疫情相关的部分,这些漫画作品在我国属于水平较高、流传范围较广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本文利用梵迪克的超结构分析方法对宏观结构进行分析,再通过对比手法和视觉修辞从微观角度加以分析。
  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新闻漫画仅起到供人欣赏或美化版面之用,很少从新闻框架的角度分析,加之对漫画的投入远没有对文字性新闻评论的多,造成新闻漫画受众不多、质量不高、难以吸引受众的恶性循环。当下,很多人对新闻漫画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漫画只能博人一笑,然而漫画是通过这些画得出来、看得见的东西触发受众想象,把图像带来的直接视觉刺激进行转化,让受众自行对事件的孰是孰非进行判断。希望通过对漫画的分析能加深对我国网络新闻漫画的理解和重视,让受众和媒体重新意识到漫画的“战斗”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成.报刊漫画学[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3:23-24.
  [2]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34-37.
  [3] [美]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4-55.
  [4] 张春莉.社论漫画传播的话语分析——以普利策社论漫画为例[D].西北大学,2017.
  [5] 商铁山.新闻漫画的对比手法[J].新闻爱好者,2009(17):53-54.
  [6] 李安娜.论如何通过色彩增加设计中的互动性[J].设计,2020,33(09):94-96.
  [7] 王超群.情感激发与意象表达:新媒体事件图像传播的受众视觉框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41(10):75-99.
  [8] 程晓华.政治漫画中隐喻的运作机制——以2016美国大选三场辩论的政治漫画为语料[J].现代商贸工业,2017(36):121-122.
  [9] 王超群.情感激发与意象表达:新媒体事件图像传播的受众视觉框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41(10):75-99.
  [10] 李惠超.修辞中的转喻与语法中的转喻[J].当代修辞学,2019(06):73-82.
  作者简介:刘杨闻笛(199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论漫画。
其他文献
摘要:宏大的主题宣传如何精准找到切口“化大为小”?近年来,《厦门晚报》深耕爱心主题宣传,通过新闻报道、线下活动、公益实践等重要切口,优化传播效果,让宣传“走向”市民。  关键词:主题宣传;主流媒体;《厦门晚报》;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87-02  一、引言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主题宣传是重要抓手之一,同时也是主流媒体
期刊
摘要:科技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由于创刊时间较短,面临社会关注度低、学界不了解、稿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不占优势。为尽快提高《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编委会及编辑部采取了调动编委积极性、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的影响因子不断提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新媒体;编辑;《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主张的接受理论,剖析《一剪梅》在新媒体端的爆红现象,进而诠释新媒体传播的“受众为王”特性,为研究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一剪梅》;受众为王;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59-02  一、引言  从YouTube(油管)到Instagram(照片墙)再到Tik
期刊
摘要:从大屏到小屏,到两者并行,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传媒生产流程,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必将加速这一进程。但5G能否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技术革命,目前还不得而知,因为在前沿通信科技领域,6G的研發已经开始。在技术的推动下,媒体的工作方式、传输渠道、受众消费模式,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媒体从业者纷纷在多平台表达、多形态跨界、多角色互动以及语言样态转变的形式内容中进行多方位尝试。本文以5G技术
期刊
摘要:《百姓影事》是长治广播电视台2004年创办的栏目化电视短剧,它的前身是《上党夜线生活版》,自创办以来深受当地观众喜爱,拥有一大批忠实观众。作为上党地区品牌栏目的《百姓影事》始终把剧本的选题、创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严格筛选选题,杜绝低俗之风,避免盲目追求高收视;第二,积极拓展选题,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让栏目剧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地方栏目剧;选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新闻栏目通过连接激活并整合各类资源,集纳、创作了海量短视频作品,形成关注点,对推动自身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收获了一大批“铁粉”,使内容得以拓展;另一方面,与受众建立了彼此心领神会的情感联系,创造了新型传播社区。本文以重庆本地民生新闻栏目“天天630”开播的“天天随手拍”栏目为例,探讨传统电视栏目的短视频实践之路。  关键词:“天天630”;短视频;连接整合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盐阜大众报》主动顺应媒体发展的潮流趋势,通过精心策划、积极创新,产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品质、有影响的重大主题报道,使之成为提升媒体价值和引领主流舆论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重大主题;《盐阜大众报》;新闻报道;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85-02  一、引言  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彰显权威性、提升影响力的有效路径。近年来,
期刊
摘要: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打造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更是每个少儿图书出版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中国孩子阅读计划·名家原创”策划的遴选国内儿童文学名家原创作品的精品出版项目,一经面世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这说明只有切实从少年儿童需求出发,从内容到形式都下足功夫,才能打造儿童文学精品图书。  关键词:少儿图书;儿童文学;名家原创;内容与形式  中圖分类号:G2
期刊
摘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承担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本文以丁香医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公众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198条推送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探讨其传播策略。结果发现,丁香医生主要从事实导向与价值导向两条路径开展危机传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并通过积极主动发布健康科普信息,打造有温度的人设,体现其人文关怀。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丁香医生;新媒体;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
期刊
摘要:近年来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备受关注,对实体书店未来发展模式的探讨不断丰富,这不禁让人思考实体书店在城市中到底应担任怎样的角色。本文从构建对话的城市文化空间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实体书店的商业属性和它承担的文化功能结合起来,从实体空间设计、丰富经营模式、面向数字化转型三个层次探讨实体书店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空间属性,探讨实体书店作为对话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体书店;城市公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