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面对国际形势压力和寻求自强的迫切需求,经济发展和法治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历史任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道德滑坡严重,社会诚信度低,传统美德、职业道德等优秀的道德文化萎缩。道德下滑不仅加重了法律的责任,更使得整个社会难以树立对法律规则的信仰和遵守。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法治;德治;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时代要求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说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前我国法治建设现状同党和国家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实践证明,要切实解决法治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单纯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应当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是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以优秀道德文化滋养法治建设
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只有坚持道德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任何法律都内含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群众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很重要的是对其蕴含的道德价值的认同;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目前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要看到,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文和具体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的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导向,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源泉,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入人心,为推进法治建设培育丰厚的道德土壤。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价值和力量。
三、以法治方式促进道德环境改善
道德作为软约束,其自身没有强制力。道德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来保障底线。只有坚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撑和刚性约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用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以法治的力量推进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法律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规范手段,能够对道德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正义和美德的制度。”面对当前道德滑坡的社会现实,需要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以法治的方式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以法治方式提升和保障较高的社会道德是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说,西方国家国民素质和法治社会程度相对较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法律对公民的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给予了严格的规范。我国在以法治促进德治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平等互利、对社会公序良俗的认可、公平、公正、爱国等要求本属道德范畴,但法律规定又为这些基本道德赋予了法律的保障。酒驾、醉驾从本质上说属于道德范畴,但对这种行为后果的放任会引发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后果,因此,我国刑法将其纳入其中,酒驾入刑实施后,人们从开始的不相信,到观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守,可以说,这一规定从法律的视角重新改变了人们的道德文化和认知。因此,在道德自身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时,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功能,是有助于重塑社会成员的行为和道德素养的。
关键词:法治;德治;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时代要求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说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前我国法治建设现状同党和国家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实践证明,要切实解决法治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单纯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应当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是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以优秀道德文化滋养法治建设
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只有坚持道德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任何法律都内含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群众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很重要的是对其蕴含的道德价值的认同;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目前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要看到,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文和具体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的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导向,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源泉,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入人心,为推进法治建设培育丰厚的道德土壤。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价值和力量。
三、以法治方式促进道德环境改善
道德作为软约束,其自身没有强制力。道德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来保障底线。只有坚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撑和刚性约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用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以法治的力量推进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法律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规范手段,能够对道德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正义和美德的制度。”面对当前道德滑坡的社会现实,需要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以法治的方式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以法治方式提升和保障较高的社会道德是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说,西方国家国民素质和法治社会程度相对较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法律对公民的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给予了严格的规范。我国在以法治促进德治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平等互利、对社会公序良俗的认可、公平、公正、爱国等要求本属道德范畴,但法律规定又为这些基本道德赋予了法律的保障。酒驾、醉驾从本质上说属于道德范畴,但对这种行为后果的放任会引发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后果,因此,我国刑法将其纳入其中,酒驾入刑实施后,人们从开始的不相信,到观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守,可以说,这一规定从法律的视角重新改变了人们的道德文化和认知。因此,在道德自身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时,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功能,是有助于重塑社会成员的行为和道德素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