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凶宅”买卖纠纷案件的相关法理与处理思路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凶宅”买卖纠纷案件近几年发生了很多,尤其是在二手房交易中,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具体来说,在一般二手房交易中,卖方并不会主动对凶宅的情况进行明示或者告知,这就导致交易在凶宅这个重要信息上存在未告知或者隐瞒的问题。而买方在了解凶宅的情况后,可能采取对方违背诚实信用的合同原则等法理依据,对已经达成的交易合同进行撤销或者终止合作。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凶宅买卖”,检索到以“凶宅买卖”为主题的论文399篇,以“凶宅买卖”为篇名的有10篇,以及关键词含有“凶宅买卖”的论文1篇。“凶宅”买卖问题在司法实务中的表现更为突出,据查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凶宅”一次,共有46份文书(其中包括一份刑事一审裁判文书,并不符合本文需求标准)。据笔者自己翻阅文书以及相关文献,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法官对其判决会有很大不同。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对其有明确规定,只能从民法与合同法理上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可见,“凶宅”买卖纠纷案件着实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对“凶宅”买卖交易纠纷案件的处理只有对其认定或者不认定同意当事人撤销两种情况,可其中的理论支撑很值得我们细细揣摩。本文从所参考的文献、案例判决以及基本的《民法》与《合同法》出发,浅析“凶宅”买卖纠纷案件的处理思路。
  二、“凶宅”的法律限定
  何为“凶宅”?目前并无公认的或权威的界定。一般普通民众对“凶宅”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在我国传统观念之中,对于死亡,一般人都有着很深的恐惧。所以一般意义上只要“出事死过人”的都是“凶宅”。可是这并不能完全的概括“凶宅”的定义。借鉴南开大学法学院陈耀东教授的分类,可把“凶宅”分成以下两类:
  1.人为原因致人非正常死亡的房屋。这类凶宅需满足两个条件:客观上死过人,并且死亡原因是人为导致,比如凶杀或自杀。由人为原因导致人死亡的我们也称作“横死”,这样就排除了自然死亡。而客观上死过人不包括所谓没死过人而“闹鬼”的房屋。这也是实践中比较多的“凶宅”买卖纠纷案件中的“兇宅”。如《程卫强与平成贝斯特电子(平湖)有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上诉人丁乐与被上诉人刘淑芬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等。
  2.由于特定环境导致一般人认为所处地段异常而不适合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一般是建立在坟场上或坟场周边的。依此作为买卖纠纷的案件比较少,因为这种“凶宅”较前一种凶宅比较好区分,对于购房人不会有太大的查明困难。根据各地风俗不同,也可能不仅仅在坟场周围,还有会许多当地民俗的设定。比如《李尚相与李仁法相邻关系纠纷》中,当事人所在河北省平乡县就有一种“轿轩宅”,当地人视为不吉利的“凶宅”。
  三、“凶宅”买卖纠纷案件的处理结果
  1.认定其为“凶宅”,出卖人若隐瞒重大事实的,属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合同可以撤销。多数“凶宅”买卖纠纷案件的购房人其实并不知道他所买的房子为“凶宅”,不然他也不会去买。比如《周某诉与方某房屋买卖纠纷案》中,一般情况下出卖人都会隐瞒曾经“凶宅”内发生人为原因致人非常死亡的事实,妄图用于市场相当的价格出卖房屋。这样的合同使得买房人在未知情的情况下违背自己真实意思与其订立房屋买卖合同。这样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的原则,而且根据当地的习惯,“凶宅”确实会使房屋贬值,所以卖房人存在欺诈行为。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1.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1.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故若凶宅交易过程中存在隐瞒重大事实等欺诈行为,认定购房人在法定期间内请求撤销该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理。
  2.不认定其为“凶宅”,但出卖人隐瞒重大事实的,属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合同可以撤销。根据《张某某与董某某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上诉案》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由正常生老病死的,并不认定其为“凶宅”,但是由于出卖人故意隐瞒房屋内重大事实,也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合同可以撤销。这就表明了,“凶宅”纠纷案件的焦点似乎并不在于“凶宅”本身的存在,而是卖房人为了获得与市价相同的价位,而隐瞒某些事实,没有尽到信息披露义务,从而导致购房人发生误解,没有在自己真实意思表示下签订合同。也就是说,“凶宅”纠纷案件,是出卖人欺诈买受人的案件的一种具体表现。这与《应婉琦与王路成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上诉案》中二审法院的看法很不一样,二审法院认为对一般人而言,居住使用过程中偶然发生“生老病死”亦属正常现象,并非决定缔约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作为出卖方王路成无须主动加以披露,除非买受方购买房屋时有特殊的用途及特别的要求。
  3.认定合同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真实有效。在房屋购买的过程当中,卖房人已经尽到自己的告知义务,由于购房人没有尽到自己的查明义务的,不应认定合同可撤销。在《应婉琦与王路成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上诉案》中,原审法院认为原告应婉琦与被告王路成、应泽美签订了关于武义县城北下山脱贫示范村30幢5号房屋的买卖合同,并办理了房产证、土地证过户手续的事实清楚。买卖双方在签订房屋购买合同的时候,卖房人王路成并没有故意隐瞒房屋内有人死亡的事实,并且对于购房人应婉琦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详尽的回答。而法律上并未规定对于此类信息被告有必须告知的义务,所以双方的买卖合同真实有效。
  四、“凶宅”纠纷案件的对策建议
  1.判断“凶宅”在买卖合同上对于卖房人的披露义务。如果要证明卖房人是隐瞒了重大的事实,欺诈了购房人,那么必须对卖房人在于购房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时候的披露义务加以明确。在不动产交易关系中,卖方占有不动产自身就有充分的激励来发现关于不动产的信息,其目的在于发现增加不动产价值的信息,这对于其增加利润非常关键。而且卖方往往长期占有不动产,这种生活体验对于充分了解不动产自身是非常重要的。买方不占有不动产,其所获得信息自然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即使买方获得进入不动产的机会,也会因为接触时间较短很难发现。将凶宅视为标的物有瑕疵的观点在学界广受认可,但并非不动产所有的瑕疵都要予以披露,很多明显的经过当事人检查就可以发现的瑕疵没有必要要求披露。这就涉及对卖房人信息披露义务与购房人调查义务的权衡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与讨论。   2.撤销权救济。如上部分中的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一样,购房人大部分都是在受欺诈的情况下购买的房屋,基于该房屋为正常房屋的错误认识而作出了购买该房屋的错误意思表示。依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享有撤销权的买受人可以主张该买卖行为无效。合同撤销后即自始无效,双方已为的给付应按不当得利处理,互负返还义务。买房人应将房屋返还出卖人,出卖人有义务返还购房款及利息。根据《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对于合同被撤销有过错的一方,即违反告知义务的出卖人,还应对买房人在缔约、履约、诉讼等与房屋买卖相关活动过程中的损失进行赔偿。
  3.违约救济。有可能基于失效的原因,买卖合同已经确定有效而不能撤销。此时如果购房人想要挽回自己的损失,还可以通过违约来救济。根据事实情况,如果用于市场同样的价格购买了具有瑕疵的“凶宅”,卖房人交付有瑕疵的标的物,构成违约。根据《合同法》第111条规定:“当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时,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方式。”所以购房人可以请求出卖人降低房款价,价款应与实际“凶宅”贬值的价款相符。再根据《合同法》第113条规定,购房人还可以就其损失请求损害赔偿。
  4.适度判定卖方降低房价。笔者认为,凶宅交易纠纷的对策研究,可以不局限于判定合同是否成立,也可以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对不同的凶宅交易纠纷进行判定。在我国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凶宅的正常售价一般低于同类住宅20-30%,对于符合凶宅售价的房屋买卖交易,法律予以承认,并且视为双方当事人清楚凶宅信息。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个做法,一方面,设定凶宅的正常售价,进而通过价格达到明示凶宅信息的作用,降低卖方或中介不了解或者疏忽等导致凶宅信息未告知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应该规定,在凶宅售价基础上达成的交易,买方事后不得以凶宅为由提请诉讼或行驶合同撤销权,同时,买方不享有以凶宅为由请求赔偿等权利。
  参考文献:
  [1]《祖荣庆、赵刚与张纪龙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2]《应婉琦与王路成、应泽美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3]《韦相莲与欧阳宗泽、东莞市三人行房地产中介服务有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4]《李尚相与李仁法相邻关系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5]《赵文龙与王琼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二审民事裁定书》.
  [6]《李尚相与李仁法相邻关系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7]《洪某诉王某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
  [8]《不动产交易信息披露义务研究》.孙良国.《当代法学》. 2008年第1期.
  [9]《“凶宅”的法律限定及其交易纠纷的法律适用》.陈耀东张瑾.《河北法学》.2007年第10期.
  [10]《涉及“凶宅”纠纷案件的处理问题探讨》.吴进福.《人民司法》.2006年第9期.
  [11]陈耀东,张瑾. 对“凶宅”交易的法律思考[J]. 中国房地产,2007,02:74-77.
  [12]刘娥. 论“凶宅”纠纷处理的法律适用[J]. 长沙大学学报,2009,06:43-45.
  [13]曹燕飞. 我国“凶宅”交易纠纷的法律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4]喻厚智. 论“凶宅”交易糾纷的法律适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0.
  [15]李华清. “凶宅”交易纠纷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辅导员岗位工作存在各种问题,职责不明确、工作不规范、职业化滞后等都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各高职院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在实践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规范性、职业性和专业性,职责明确、管理统一和制度健全是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 岗位工作规范化 职业化 专业化  一、高职辅导员岗位工作存在的问题  1.职责不明确。高职辅导员所担负的职能包括了教育、管理以及服务,但在实际工
期刊
摘 要: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务工作质量也没有达到预期,这样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有待提高。高校教务工作繁多,教务工作人员的人数也比较多,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高教务工作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的优势,然后细致讨论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的运用方法。旨在为高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探索教育投资多元化和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民办高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民办高校面临转型发展之际,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必须通过在职培训紧跟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民办高校
期刊
摘 要:《侵权责任法》对动物致人损害适用无过错规则原则,尤其在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致人损害时适用更严格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第80条被理解为无免责事由的侵权责任条款,这显然违背了公平原则和自己责任原则。《侵权责任法》第80条存在减轻或者免除责任的适用,且在饲养人责任的减轻应当受到合理的限制。  关键词:动物致人损害 公平原则 限制责任减轻制度  《民法通则》第127条确定了我国动物致人损害适用特
期刊
摘 要:燃气是现代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燃气工程建设行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而成本控制是市场竞争成功的关键原因,本文重点分析了全过程造价控制工作在燃气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控制城市燃气工程的全过程造价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燃气工程 全过程造价控制 有效措施  燃气工程的科学合理建设有助于确保各项社会生活的顺利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应在充分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视角下,进行因势利导,同时不断的进行实践与创新,让学生不仅可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也可以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应积极的进行第二课堂构建,不断的进行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学生的综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愈發多样化,如何认定违法行为无论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欺诈客户的行为在证券交易中广泛存在,本文拟对证券法上欺诈客户的违法行为进行探究,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来论述其判断标准,最后提出对于这种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的完善。  关键词:证券法 欺诈客户 民事责任  一、证券法上欺诈客户的内涵  所谓欺诈客户,是指证券经纪人在为客户买卖证券
期刊
摘 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以法治理论与经济软环境内容为研究切入点,着重探讨法治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江西省为例,剖析论证法治环境的建设对完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性,找出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中法治缺失导致的问题,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经济发展法律制度,确定市场健康运行的具体规则,最终实现优化经济法治环境的目标,以期能创建一个适用全国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强大动力的经济法治模式。  关键词:经
期刊
摘 要: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对相应的物资设备,对于物资设备的采购主要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该项工作主要依据《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进行操作。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招投标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缺乏高素质的评标人员,导致招投标的运作不规范,影响着高校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和公正性,给高效也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招投标的相关概述、当前高效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互联网等重要信息传播工具,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挑战与日俱增。传统媒体受到的空前挑战,不仅表现在自媒体高速广泛的传播影响力,更表现在新情况下,相关管理部门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在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公众舆论舆论,维护自身合法性、合理性的难度。在当今社会的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如何对自身的职能和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