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应在充分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视角下,进行因势利导,同时不断的进行实践与创新,让学生不仅可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也可以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应积极的进行第二课堂构建,不断的进行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核心能力 第二课堂 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及综合的职业素养。第二课堂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與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立育人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充分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视角下,积极的进行第二课堂构建,不断的进行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第二课堂的概述
1.第二课堂的定义。第二课堂,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活动形式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具体的可以包括在规定时间内实施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包括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第一课堂外开展的全部活动。
2.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的种类划分。
2.1团体活动类。团体活动类,具体讲就是指培养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以及改革创新的能力。主要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参与校园的社团文化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班级管理任务、主持校园团体活动;担任班级的社团干部、学生干部工作等。
2.2特色活动类。特色活动类,具体讲就是指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的能力。主要的活动形式,可以是阅读文学名著;参与科技制作;公开发表文章;科研专题调查;科技讲座;特色课堂;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
2.3竞赛类。竞赛类,具体讲就是培养外语应用能力、注重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主要的活动形式,多是都是经由多种技能竞赛的方式进行。诸如英语竞赛;课件开发大赛;挑战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
3.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现实意义。充分利用、关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地点、时间较为灵活、多样,可以有效的弥补第一课堂形式固定、时间受限的不足。其次,第二课堂的活动,都是经由学生团队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极大的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现状
1.学生的自我教育环节欠缺。现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第二课堂的设计本身缺少精心的设计环节,尤其欠缺在职业素质提高、成长指导、职业探索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之间的联系性、系统性缺乏,而且在活动结束之后,没有清晰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的领悟活动的真谛。第二课堂的整体设计较为空泛,并没有结合学生有关的职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活动中欠缺学生的自我教育环节,不能真正的实现学生自我提升的目的。
2.第二课堂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系统性。高校第二课堂的活动组织,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活动内容较为宽泛,整体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欠缺系统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者之间严重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组织制度的规范性差、系统性差的问题存在,常造成第二课堂的教育的社会认同度较低。第二课堂仍然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点,严重制约着教育资源在高校中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高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3.欠缺务实性的活动设计,非专业化指导居多。高校中从事第二课堂指导的教师,多数都是非专业化的,常导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的指导,都存在非专业化的特点,欠缺务实性的活动指导,特别是指引人才市场需求的作用不能有效体现。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就业相关的指导设计,但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中,也会发生执行的不到位、效果差、反作用的诸多问题存在。诸如高校为了培养学生,尽早的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计划,常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让学生不能形成专业的职业规划,而是依据自身的理解对职业规划进行思考与定位。
三、职业核心能力视角下,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1.采取行动导向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第二课堂的培养模式中,应采取行动导向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需要教师参与传授知识,但是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需要经由自身的实践活动,实现自身能力提高的目的。具体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教师充当支持者与引导者,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过程与内容进行指引, 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有关的项目。
2.依据个人情况进行训练方案的制定。在第二课堂中,可以让班主任、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同时在组织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关的活动中,应该依据学生的个性情况,进行训练方案的制定,让其适合个体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各类活动的训练,进而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3.学生的第二课堂项目尽量避免重复性。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项目的活动中,每个学期中都应尝试不同的活动项目,尽量避免重复的现象,让学生经由尝试不同的项目,锻炼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诸如某同学在第一学期中担任班级干部,进行职业能力的提升,那么下一学期中尽量让该学生从事别的活动,让其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在任何一项活动项目结束后,教师都应进行能力素质的评价,进而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自身进行总结与提高。
四、结语
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应紧密的围绕学生职业培养的目标,进行因势利导,同时不断的进行实践与创新,让学生不仅可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也可以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经由指导与培训,让学生体验学生与职员;专业与职业;校园与社会的差异性,进而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马莉莉.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中项目导向教学方法 在第二课堂中的运用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3:44-46.
[2]任永方.面向“共赢”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探析[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潘文莉.职业核心能力第二课堂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9:68-70.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年度基金项目,课题立项编号:SZ16064.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核心能力 第二课堂 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及综合的职业素养。第二课堂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與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立育人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充分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视角下,积极的进行第二课堂构建,不断的进行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第二课堂的概述
1.第二课堂的定义。第二课堂,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活动形式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具体的可以包括在规定时间内实施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包括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第一课堂外开展的全部活动。
2.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的种类划分。
2.1团体活动类。团体活动类,具体讲就是指培养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以及改革创新的能力。主要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参与校园的社团文化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班级管理任务、主持校园团体活动;担任班级的社团干部、学生干部工作等。
2.2特色活动类。特色活动类,具体讲就是指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的能力。主要的活动形式,可以是阅读文学名著;参与科技制作;公开发表文章;科研专题调查;科技讲座;特色课堂;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
2.3竞赛类。竞赛类,具体讲就是培养外语应用能力、注重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主要的活动形式,多是都是经由多种技能竞赛的方式进行。诸如英语竞赛;课件开发大赛;挑战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
3.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现实意义。充分利用、关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地点、时间较为灵活、多样,可以有效的弥补第一课堂形式固定、时间受限的不足。其次,第二课堂的活动,都是经由学生团队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极大的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现状
1.学生的自我教育环节欠缺。现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第二课堂的设计本身缺少精心的设计环节,尤其欠缺在职业素质提高、成长指导、职业探索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之间的联系性、系统性缺乏,而且在活动结束之后,没有清晰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的领悟活动的真谛。第二课堂的整体设计较为空泛,并没有结合学生有关的职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活动中欠缺学生的自我教育环节,不能真正的实现学生自我提升的目的。
2.第二课堂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系统性。高校第二课堂的活动组织,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活动内容较为宽泛,整体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欠缺系统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者之间严重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组织制度的规范性差、系统性差的问题存在,常造成第二课堂的教育的社会认同度较低。第二课堂仍然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点,严重制约着教育资源在高校中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高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3.欠缺务实性的活动设计,非专业化指导居多。高校中从事第二课堂指导的教师,多数都是非专业化的,常导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的指导,都存在非专业化的特点,欠缺务实性的活动指导,特别是指引人才市场需求的作用不能有效体现。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就业相关的指导设计,但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中,也会发生执行的不到位、效果差、反作用的诸多问题存在。诸如高校为了培养学生,尽早的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计划,常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让学生不能形成专业的职业规划,而是依据自身的理解对职业规划进行思考与定位。
三、职业核心能力视角下,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1.采取行动导向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第二课堂的培养模式中,应采取行动导向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需要教师参与传授知识,但是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需要经由自身的实践活动,实现自身能力提高的目的。具体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教师充当支持者与引导者,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过程与内容进行指引, 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有关的项目。
2.依据个人情况进行训练方案的制定。在第二课堂中,可以让班主任、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同时在组织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关的活动中,应该依据学生的个性情况,进行训练方案的制定,让其适合个体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各类活动的训练,进而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3.学生的第二课堂项目尽量避免重复性。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项目的活动中,每个学期中都应尝试不同的活动项目,尽量避免重复的现象,让学生经由尝试不同的项目,锻炼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诸如某同学在第一学期中担任班级干部,进行职业能力的提升,那么下一学期中尽量让该学生从事别的活动,让其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在任何一项活动项目结束后,教师都应进行能力素质的评价,进而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自身进行总结与提高。
四、结语
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应紧密的围绕学生职业培养的目标,进行因势利导,同时不断的进行实践与创新,让学生不仅可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也可以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经由指导与培训,让学生体验学生与职员;专业与职业;校园与社会的差异性,进而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马莉莉.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中项目导向教学方法 在第二课堂中的运用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3:44-46.
[2]任永方.面向“共赢”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探析[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潘文莉.职业核心能力第二课堂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9:68-70.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年度基金项目,课题立项编号:SZ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