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原素材,以真人真事真场景真氛围为表现对象,并对其予以艺术加工与呈现,以展露真实为影片本质,并用真实启迪人们思考的影视作品艺术形式。2006年9月由薛继军担任总导演,金铁木执导的大型史诗性纪录电影《圆明园》在全国院线上映,以故事化的叙事、创新的表现手法,颠覆以往纪录片坚持的真实品格,创造独树一格的新真实,冲破纪录电影不可以在商业上实现盈利的市场怪圈,开启迎合市场主流的纪录电影的观念与范式之路。
【关键词】:圆明园 故事化 纪录电影
一、叙事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
“从叙事学角度来说,讲述一个故事,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谁在讲述故事?从哪个角度来讲?这是建构一个文本的最基本前提。”《圆明园》是一部记录圆明园的初建、扩建到鼎盛再至毁灭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也映射着大清王朝从辉煌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
它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却包蕴着故事化的叙事。主创人员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历史资料、遗物的基础上,对往昔岁月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故事化还原,并没有违反纪录片记录真实的美学原则。导演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的解说词配上相应画面来结构全片,使影片具备完整的叙事能力,促使影片叙事方式更加凝练集中,克服画面空间的局限,表现深层主题,使影像画面愈发真实、自然,使片中零散的镜头形成一条主线。影片以意大利传教士、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和英军随军牧师麦基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阐述了圆明园的建筑历程,从无到有、从绚烂到毁灭的整个流变,真实地呈现圆明园以及其中蕴藏的人物和历史的苍凉变化。圆明园初期的建设者郎世宁与圆明园毁灭的目睹者麦基,他们是圆明园發展轨迹的亲历者,以他们为叙事视角使得影片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却也不无渗透着其个人或华人的情感情绪,探究中华民族升腾跌宕命运的意义。影片前段叙述圆明园从小型园林演变为前所未有的万园之园,恢弘大气的解说配合壮观的园林景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出震撼世人的绝美风采,字里行间感受到创作人员的激动情绪。影片后段第三人称浑厚深沉的语调真实地揭露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的丑恶罪行,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弥散着一股对美的毁灭的痛感。
二、叙事结构:顺序式结构与交叉式结构相结合
悉德·菲尔德说:“结构就是把故事按照一定位置安排好的东西。”罗伯特·麦基更进一步说:“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圆明园》在结构表现形式上是顺序式结构与交叉式结构相结合的。在90分钟的影像流动里,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描述了圆明园历经康熙时期初建、雍正时期扩建、乾隆时期辉煌、咸丰时期毁灭的演变,亦反映着清王朝从崛起到覆灭的历史。观众深深为圆明园从修建到辉煌的场面所震撼,油然而生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到英法联军入侵抢夺、烧毁圆明园时又深刻地痛彻心扉,慨叹灰暗的历史之痛,敲醒民族发展的警钟,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影片的叙事视角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客观陈述与郎世宁和麦基的第一人称的主观叙述交叉出现,即用交叉式结构架构全片,共同构筑圆明园的“重建”直至毁灭的过程。不同视角的阐释是交替切换的,但始终遵循着同一主题的建构,激起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发人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三、叙事情节:数字技术与实景拍摄相结合
《圆明园》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在影片叙事上,运用数字技术手段,通过非虚构搬演的方式塑造人物和推动影片叙事进展,开辟了“像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像纪录片一样的故事片”的纪录片新的美学模式。影片含有大量电脑动画合成和人物扮演、实地拍摄的镜头,真实地还原圆明园的建筑群落、园中人物的生活景象,营造出精美的影像效果,震慑人心。影片中运用三维技术手法在远瀛观的废墟上崛起一座精美的宫殿,在现今断壁残垣的大水法遗址上建造出撼人心魄的西洋一景,建筑景观逼真,如梦似幻,仿若重回清代蔚为壮观。实地场景拍摄时,光影刻画生动,人物搬演精湛, 如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游牡丹台,雍正炼丹,乾隆为妃子重建草原故乡等的故事情景演绎,丰富了影像画面的可视性,拓展了影像叙事的趣味性,令观众仿佛跳脱现实回溯到那段繁华的年代。但每当凄凉的现实废墟景象与情景拍摄叠化时,又将人们拉回现实,感伤与悲凉占据着人们心头。片中数字技术与人物搬演、实景拍摄相结合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是中国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结语
《圆明园》运用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顺序式结构与交叉式结构相结合、数字技术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故事化叙事,意图创作一部选取华人的历史记忆感动华人的纪录片。影片摒弃了以往“科教”和“专题”的叙述手法,采用故事化叙事和艺术性思维相交融的形态,绽放出新时期纪录片的新真实的美学品格,其并非是当今社会司空见惯的娱乐情绪的蔓延,而是对民族记忆、家国认同的情感升华,直面历史真相,直击华人心灵。
【参考文献】
【1】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6.
【2】 [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鲍玉珩 钟大丰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9.
【3】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9.
【关键词】:圆明园 故事化 纪录电影
一、叙事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
“从叙事学角度来说,讲述一个故事,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谁在讲述故事?从哪个角度来讲?这是建构一个文本的最基本前提。”《圆明园》是一部记录圆明园的初建、扩建到鼎盛再至毁灭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也映射着大清王朝从辉煌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
它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却包蕴着故事化的叙事。主创人员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历史资料、遗物的基础上,对往昔岁月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故事化还原,并没有违反纪录片记录真实的美学原则。导演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的解说词配上相应画面来结构全片,使影片具备完整的叙事能力,促使影片叙事方式更加凝练集中,克服画面空间的局限,表现深层主题,使影像画面愈发真实、自然,使片中零散的镜头形成一条主线。影片以意大利传教士、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和英军随军牧师麦基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阐述了圆明园的建筑历程,从无到有、从绚烂到毁灭的整个流变,真实地呈现圆明园以及其中蕴藏的人物和历史的苍凉变化。圆明园初期的建设者郎世宁与圆明园毁灭的目睹者麦基,他们是圆明园發展轨迹的亲历者,以他们为叙事视角使得影片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却也不无渗透着其个人或华人的情感情绪,探究中华民族升腾跌宕命运的意义。影片前段叙述圆明园从小型园林演变为前所未有的万园之园,恢弘大气的解说配合壮观的园林景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出震撼世人的绝美风采,字里行间感受到创作人员的激动情绪。影片后段第三人称浑厚深沉的语调真实地揭露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的丑恶罪行,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弥散着一股对美的毁灭的痛感。
二、叙事结构:顺序式结构与交叉式结构相结合
悉德·菲尔德说:“结构就是把故事按照一定位置安排好的东西。”罗伯特·麦基更进一步说:“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圆明园》在结构表现形式上是顺序式结构与交叉式结构相结合的。在90分钟的影像流动里,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描述了圆明园历经康熙时期初建、雍正时期扩建、乾隆时期辉煌、咸丰时期毁灭的演变,亦反映着清王朝从崛起到覆灭的历史。观众深深为圆明园从修建到辉煌的场面所震撼,油然而生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到英法联军入侵抢夺、烧毁圆明园时又深刻地痛彻心扉,慨叹灰暗的历史之痛,敲醒民族发展的警钟,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影片的叙事视角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客观陈述与郎世宁和麦基的第一人称的主观叙述交叉出现,即用交叉式结构架构全片,共同构筑圆明园的“重建”直至毁灭的过程。不同视角的阐释是交替切换的,但始终遵循着同一主题的建构,激起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发人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三、叙事情节:数字技术与实景拍摄相结合
《圆明园》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在影片叙事上,运用数字技术手段,通过非虚构搬演的方式塑造人物和推动影片叙事进展,开辟了“像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像纪录片一样的故事片”的纪录片新的美学模式。影片含有大量电脑动画合成和人物扮演、实地拍摄的镜头,真实地还原圆明园的建筑群落、园中人物的生活景象,营造出精美的影像效果,震慑人心。影片中运用三维技术手法在远瀛观的废墟上崛起一座精美的宫殿,在现今断壁残垣的大水法遗址上建造出撼人心魄的西洋一景,建筑景观逼真,如梦似幻,仿若重回清代蔚为壮观。实地场景拍摄时,光影刻画生动,人物搬演精湛, 如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游牡丹台,雍正炼丹,乾隆为妃子重建草原故乡等的故事情景演绎,丰富了影像画面的可视性,拓展了影像叙事的趣味性,令观众仿佛跳脱现实回溯到那段繁华的年代。但每当凄凉的现实废墟景象与情景拍摄叠化时,又将人们拉回现实,感伤与悲凉占据着人们心头。片中数字技术与人物搬演、实景拍摄相结合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是中国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结语
《圆明园》运用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顺序式结构与交叉式结构相结合、数字技术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故事化叙事,意图创作一部选取华人的历史记忆感动华人的纪录片。影片摒弃了以往“科教”和“专题”的叙述手法,采用故事化叙事和艺术性思维相交融的形态,绽放出新时期纪录片的新真实的美学品格,其并非是当今社会司空见惯的娱乐情绪的蔓延,而是对民族记忆、家国认同的情感升华,直面历史真相,直击华人心灵。
【参考文献】
【1】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6.
【2】 [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鲍玉珩 钟大丰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9.
【3】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