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降低了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质量和效益。在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可以既改善师生关系,又营造出和谐而快乐的竞争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就笔者对《鸟类》的教学实践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鸟类》是江苏科技版教材中的一个课题,紧接在脊椎动物的哺乳类之后,通过对家鸽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的讲解,得出鸟类的主要特征。以往讲这个课题时,我都是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顺序讲解。教师虽累累千言,汗流浃背,学生却只会死记硬背,收效寥寥。
时光流转,又一次面对这个课题时,新课标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我这个“老瓶子”中,还能装进“新课标”的酒吗?
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弱化了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分类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常发出感慨: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到处都是“动物”,怎么这么乱啊?
这次,我换了个处理方法。先给学生一段材料: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的一个“纲”,即哺乳纲。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接触的鸟类的分类地位该如何表述?
一言既出,快嘴的刘祥马上接道:“属于哺乳动物。”其他同学笑道,有吃奶长大的鸟吗?刘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了就好,懂了。张甜说:“我认为应该是鸟纲,因为前面说脊椎动物包括五个类群,既然哺乳动物是纲,那么鸟类自然也是纲!”真是一锤定音,其他同学都点头称是。
看到同学们可以搞懂这点,我马上不失时机地问,鸟类和哺乳类都属于脊椎动物,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李丽站起来说,“哺乳类比鸟类更高等,因为哺乳类胎生哺乳!”看来,李丽上节课学得不错。“不对吧?”好钻牛角尖的侯姗姗呼地站起来,“鸟类也高等,因为鸟类会飞翔!”同学中间立刻充满了疑问,到底哪个类群高等?我提醒道,给大家一些时间,每个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高见?
几分钟过去了,几个小组都倾向于一个结论:鸟类和哺乳类各有高等之处,因为鸟类可以飞翔,可以比哺乳类更自由地运动,可以更快、更广阔地获得生存空间。平时就好幻想的邵亚洲总结说:“要是哺乳类也长出翅膀该有多好!就跟雷振子一样可以自由地翱翔于蓝天了。”
看来,同学们已经意识到鸟类和哺乳类在进化上是各有千秋的了。于是,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个材料:鸟类和哺乳类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古代爬行类。它们分别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哺乳类在陆地发展,而鸟类则向空中发展。我的这个点拨,同学们觉得和他们想的一样。真有趣。同学们都说。课进行到这里,下面的就很好上了。同学们的热情空前膨胀。我的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便马上热烈地准备起来。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讨论,还有几个在旁若无人的争论——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家鸽有哪些适合于飞翔生活的特点?
身体呈流线型!有翼!有气囊!没有牙齿…一越来越多的特征被同学们发现。同学们甚至为一个特征争论了起来:有的同学认为家鸽的体温恒定,不能算是飞翔生活的适应。理由是哺乳动物不会飞,体温不也是恒定的吗?看似有理。反对的同学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课堂陷入了僵局。
我请大家思考:知道跑“马拉松”的时候,运动员为什么会不断地向自己身上淋水吗?
思路敏捷的徐瑶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她站起来说“我知道了,为了降低因剧烈运动而升高的体温。”“对,鸟类的体温恒定机制可以保证鸟的长时间飞行!”大家都豁然开朗。
教材上明显的、易被理解的都说完了,场面趋于平静,大家都盯着家鸽的内部结构图发愣。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了。我提醒大家:还记的前面介绍的家兔的内部结构图吗?对照着看一看!
一阵沉默之后,课堂又如同平静的水面被激起了波澜。“奇怪,家鸽竟没有膀胱?”蒋雪峰惊呼。“家鸽的直肠怎么这么短呀?”平时很少说话的沈翩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多么有意思的一节课!到这里我自己竟也感慨有加,我以前的课堂怎么是那么的死寂?到底在我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带着这个困惑,努力研读、认真求教。终于豁然开朗,原来真正让课堂充满了生机的人竟然是我自己!是我走下了讲台,来到了同学中间的做法,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互动,让这节课不像过去那样沉闷!
我以前的一贯做法: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唾沫星横飞”地照搬书本上的死知识,间或有个提问,也只不过是为了教训某个听得昏昏欲睡的同学;手中唯一可用的调节气氛的手段也不过是偶尔给同学们讲几个道听途说的生物趣闻,再也不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了。正如有的同学感慨:“什么生物课,改称死物课算了!”在我的课堂上,老师是同学们的“天敌”,同学和同学之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如此课堂,还怎么指望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还怎么指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的一次偶尔的走下讲台,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原本只有“灌输”的课堂改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小社会”,使同学们“忘掉了”课堂的“规矩”,使同学们可以随口说,随手做,随心所欲地和老师和同学交流,从而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觉得原来生物课竟也这么有趣。
正是我的走下讲台,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将老师的“主阵地”交还给了同学们,使他们从我的“作战目标”,变成了与我合作的“战友”,使我真正地融入了同学们中间。教师从过去的“广播”变成了现在的“听众”和“导演”。正是如此,才使同学们忘记了课堂的“规矩”,使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变得轻松和谐,使课堂因此生机盎然。也正是因为同学们结成对子互帮互助,才使坚深、晦涩的知识轻易地解决。
我忽然懂得了,原来课堂就是一幅画,一幅老师出题。同学们共同完成的画:老师应大胆地让同学们去画最具气势的画。是去画在知识和能力的海洋中腾飞的“巨龙”,而不是去画在冷漠和压制下弯曲的“小蛇”;老师应该放手让同学们去独立完成,抑或是鼓励同学们通过合作互助完成,而不是操刀代劳;老师不该去“添足”,而应该去点“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当课堂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来合力维护这和谐的人际关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如大江大河滔滔不息了。
【关键词】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鸟类》是江苏科技版教材中的一个课题,紧接在脊椎动物的哺乳类之后,通过对家鸽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的讲解,得出鸟类的主要特征。以往讲这个课题时,我都是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顺序讲解。教师虽累累千言,汗流浃背,学生却只会死记硬背,收效寥寥。
时光流转,又一次面对这个课题时,新课标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我这个“老瓶子”中,还能装进“新课标”的酒吗?
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弱化了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分类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常发出感慨: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到处都是“动物”,怎么这么乱啊?
这次,我换了个处理方法。先给学生一段材料: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的一个“纲”,即哺乳纲。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接触的鸟类的分类地位该如何表述?
一言既出,快嘴的刘祥马上接道:“属于哺乳动物。”其他同学笑道,有吃奶长大的鸟吗?刘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了就好,懂了。张甜说:“我认为应该是鸟纲,因为前面说脊椎动物包括五个类群,既然哺乳动物是纲,那么鸟类自然也是纲!”真是一锤定音,其他同学都点头称是。
看到同学们可以搞懂这点,我马上不失时机地问,鸟类和哺乳类都属于脊椎动物,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李丽站起来说,“哺乳类比鸟类更高等,因为哺乳类胎生哺乳!”看来,李丽上节课学得不错。“不对吧?”好钻牛角尖的侯姗姗呼地站起来,“鸟类也高等,因为鸟类会飞翔!”同学中间立刻充满了疑问,到底哪个类群高等?我提醒道,给大家一些时间,每个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高见?
几分钟过去了,几个小组都倾向于一个结论:鸟类和哺乳类各有高等之处,因为鸟类可以飞翔,可以比哺乳类更自由地运动,可以更快、更广阔地获得生存空间。平时就好幻想的邵亚洲总结说:“要是哺乳类也长出翅膀该有多好!就跟雷振子一样可以自由地翱翔于蓝天了。”
看来,同学们已经意识到鸟类和哺乳类在进化上是各有千秋的了。于是,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个材料:鸟类和哺乳类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古代爬行类。它们分别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哺乳类在陆地发展,而鸟类则向空中发展。我的这个点拨,同学们觉得和他们想的一样。真有趣。同学们都说。课进行到这里,下面的就很好上了。同学们的热情空前膨胀。我的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便马上热烈地准备起来。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讨论,还有几个在旁若无人的争论——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家鸽有哪些适合于飞翔生活的特点?
身体呈流线型!有翼!有气囊!没有牙齿…一越来越多的特征被同学们发现。同学们甚至为一个特征争论了起来:有的同学认为家鸽的体温恒定,不能算是飞翔生活的适应。理由是哺乳动物不会飞,体温不也是恒定的吗?看似有理。反对的同学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课堂陷入了僵局。
我请大家思考:知道跑“马拉松”的时候,运动员为什么会不断地向自己身上淋水吗?
思路敏捷的徐瑶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她站起来说“我知道了,为了降低因剧烈运动而升高的体温。”“对,鸟类的体温恒定机制可以保证鸟的长时间飞行!”大家都豁然开朗。
教材上明显的、易被理解的都说完了,场面趋于平静,大家都盯着家鸽的内部结构图发愣。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了。我提醒大家:还记的前面介绍的家兔的内部结构图吗?对照着看一看!
一阵沉默之后,课堂又如同平静的水面被激起了波澜。“奇怪,家鸽竟没有膀胱?”蒋雪峰惊呼。“家鸽的直肠怎么这么短呀?”平时很少说话的沈翩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多么有意思的一节课!到这里我自己竟也感慨有加,我以前的课堂怎么是那么的死寂?到底在我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带着这个困惑,努力研读、认真求教。终于豁然开朗,原来真正让课堂充满了生机的人竟然是我自己!是我走下了讲台,来到了同学中间的做法,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互动,让这节课不像过去那样沉闷!
我以前的一贯做法: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唾沫星横飞”地照搬书本上的死知识,间或有个提问,也只不过是为了教训某个听得昏昏欲睡的同学;手中唯一可用的调节气氛的手段也不过是偶尔给同学们讲几个道听途说的生物趣闻,再也不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了。正如有的同学感慨:“什么生物课,改称死物课算了!”在我的课堂上,老师是同学们的“天敌”,同学和同学之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如此课堂,还怎么指望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还怎么指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的一次偶尔的走下讲台,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原本只有“灌输”的课堂改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小社会”,使同学们“忘掉了”课堂的“规矩”,使同学们可以随口说,随手做,随心所欲地和老师和同学交流,从而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觉得原来生物课竟也这么有趣。
正是我的走下讲台,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将老师的“主阵地”交还给了同学们,使他们从我的“作战目标”,变成了与我合作的“战友”,使我真正地融入了同学们中间。教师从过去的“广播”变成了现在的“听众”和“导演”。正是如此,才使同学们忘记了课堂的“规矩”,使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变得轻松和谐,使课堂因此生机盎然。也正是因为同学们结成对子互帮互助,才使坚深、晦涩的知识轻易地解决。
我忽然懂得了,原来课堂就是一幅画,一幅老师出题。同学们共同完成的画:老师应大胆地让同学们去画最具气势的画。是去画在知识和能力的海洋中腾飞的“巨龙”,而不是去画在冷漠和压制下弯曲的“小蛇”;老师应该放手让同学们去独立完成,抑或是鼓励同学们通过合作互助完成,而不是操刀代劳;老师不该去“添足”,而应该去点“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当课堂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来合力维护这和谐的人际关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如大江大河滔滔不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