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茶的女性气质
童年时我喝波霸和丝袜,想不明白奶茶为何要被冠上这么“大人”的名字。小孩子既无波霸也无丝袜,对这两个名称传递的意味,很有一点懵懂与好奇。
波霸奶茶和珍珠奶茶原先都叫粉圆奶茶。粉圆就是淀粉球,小小一粒很Q弹,最早是台湾人把它加到奶茶里。八十年代末,年轻人都喜欢追香港明星,当时“波霸女星”叶子楣很火,台南一位饮料小贩为了招揽顾客,就把大粉圆称波霸,小粉圆称珍珠。
青春期时的我并不知道叶子楣是谁,她和黎明、黄秋生是亚视同期训练生,但很早就息影隐退。看过她在古装三级片里的剧照,面容是令人意外的柔弱温婉,眼角总透着一股怯生生的情态,叫人怜惜。
美艳一时的女演员渐渐被人们遗忘,只留下一种奶茶与她有关。当年男人们用戏谑的口吻造了“波霸”一词,却未曾想到后来,这个词被奶茶这种饮料洗去了性别轻视的含义。身边的女友们都爱极了喝波霸奶茶,想来也是有趣。
至于丝袜,则起源于香港的兰芳园。五十年代初的香港还是英属殖民地,兰芳园是市民和工人们经常光顾的小排档。当时香港的奶粉和茶叶行业都被英国商人控制,只有上流社会才能喝到英式奶茶。老板林木河想把奶茶带到底层社会,斯里兰卡科伦坡的“季后”、南洋的淡奶,是他当时能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原料。
茶味略淡的英式奶茶不符合工人们的口味,林木河用至少四种茶叶来熬煮茶汤。工人们在休息时喜欢搭着窗看冲茶的过程,只见店员一手拿茶桶,一手拿茶袋,深褐色的茶汤冲过茶袋的滤网,久而久之,变成肉色的茶袋看起来就像丝袜一样。没见过世面的苦工以为奶茶就是用丝袜冲的,从此“丝袜奶茶”便叫开了。
第一次到兰芳园喝丝袜奶茶时,四周人声鼎沸。抿一口奶茶,茶味与甜味势均力敌,舌尖正在分辨它们的交锋,然而周身市井活泼的气氛模糊了五官的敏锐,忍不住多呷几口回味。港式奶茶是没法大口喝的,它可以像酽茶那样慢慢品味,也可轻松地送食菠萝油和西多士,但并不适合装在纸杯里走到街上喝。
提到港式奶茶我会想到张曼玉。电影《花样年华》里,她手挽饭盒,穿一身红色旗袍走过狭隘逼仄的过道。“老板,唔该猪扒包加杯奶茶打包……”她莺莺唤道。丝袜奶茶是唯一可以温暖这段婚外恋的食物,茶的微苦参透人情世故,淡奶的香甜是幸福的错觉。
相比之下,可以任意去冰走冰、添加波霸珍珠的台式奶茶似乎太过轻巧——口味变化无穷,喜欢与讨厌都来得太快,適合青春年少。
在西语里,咖啡和茶都是阳性词,牛奶则是阴性。奶茶是一种颇具女性气质的饮料。歌手刘若英被粉丝称为“奶茶”,据说是因为她的形象与声线温和亲切。她不是标准美女,不似红酒典雅,没有咖啡精致,却散发着奶茶般的温暖感。人们会用奶茶描述一个女人的气质,却不会用它来形容男性。
最早的咸奶茶很彪悍
但奶茶也不是一直这么“女人”的。中唐时期,李繁《邺候祖传》记载唐德宗在煮茶时加了酥,酥就是加工发酵过的奶。李泌为此作诗道:“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茶里泛起的奶沫即是“琉璃眼”。然而这只是贵族的一次花式喝茶的尝试。由陆羽《茶经》奠定的茶文化,中国和日本都崇尚“清饮”,什么都不加才能喝出茶的纯粹。
最早把奶茶带入日常饮食的是西藏牧民。唐朝时期茶叶传入西藏,牧民的酥油茶是茶砖与奶油的融合,制作过程是把茶砖捏碎、煮茶、加盐巴、加酥油。从茶文化源头来说,隋唐时期中原人民煎茶会加一点盐来调味,却绝对不会加糖,因为糖味会干扰茶本身的回甘。而生活在牧区的人们喝奶茶也不需要糖,因为糖会带来饱腻感,盐更有助于消化奶茶,补充养分。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何酥油茶最终没有流行开来,一是口味令人不习惯,二是成本高,蒙古和藏族人民使用的奶是牦牛奶和羊奶提炼的奶油。
加盐的酥油茶盛在碗里,牧民端起一饮而尽,酣畅淋漓。这种“咸味派”的奶茶富有原始气息,让人感觉很彪悍,一点不似后来的柔和绵长。
糖、奶、茶的首次碰撞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大陆。据说广州官吏林智贤在香港首创以加了牛奶的茶招待荷兰使节,这种独特的喝法旋即被带回荷兰,荷兰人在此基础上加入砂糖。1680年,约克公爵夫人将时髦的荷兰式饮茶引入英国,一时蔚为风潮。
当时英国家庭多由女人持家,举办一次下午茶,都要由女主人亲自主持,以示风范和品味。大概也就是从这一时段起,奶茶和女人的关系变得尤为紧密。英国文学作品描绘了不计其数的下午茶,主角往往都是女人。比如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几乎每一章都出现下午茶场景,颇有情调的矿工妻子铺上上好的桌布,洗干净细瓷的蓝花茶杯,请来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小镇牧师,共享一个昏暗但暧昧的午后。女人生活的种种况味,都在奶茶的香气里酝酿、发酵、消散。
欧洲人的饮茶文化奠定了现代奶茶大家族的雏形。后来荷兰饮茶文化影响台湾,台湾人在奶茶上极富创新精神,他们发明了珍珠奶茶,往后又在奶茶里添加椰果、红豆、燕麦等等;而英国的饮茶文化则影响了香港的丝袜奶茶,港式奶茶比起佐料创新,更注重保持茶和奶这两种原料的高品质。
因此早期台式奶茶含糖高,为了减少成本多用粉末冲制;而港式奶茶更加健康,但价格相对贵一点,在年轻人当中并不算十分流行。在越来越强调个性化与高品质的今天,这两种奶茶都在悄然改变。
越来越中性的网红奶茶
时下最火的两款网红奶茶“一点点”和“喜茶”,恰好是台式奶茶和港式奶茶的风格代表。之所以说它们和以往富有女性气质的奶茶不同,是因为它们带着一种革新精神,迎合所有年轻人。
大概是从今年开始,90后流行一种“丧文化”。这种丧转化为语言充满无力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失为是对生活的一种幽默吐槽和自我化解。早先开在如日中天的喜茶对面的丧茶快闪店,便大张旗鼓地践行着丧文化,店员保持扑克脸,奶茶包装清一色黑色,每款茶后面都有一句解释的文案,比如“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乌龙茶”配的文案是“浑身上下没能通过抑郁测试,除了那个一天到晚乐呵呵的胃”。
台湾最近风头正劲的一款丧茶是“Moonleaf月叶”奶茶店和《消极男子》系列漫画作者的合作款,杯盖上印着一个面无表情的男子与奶茶,配文是:“体重,不会因为少喝一杯饮料就变轻。”或者“好东西就应该跟好朋友分享。啊,我忘了我没有朋友。”
能够承载丧文化的,只有奶茶。它本身由混搭而来,足够随性,足够调侃,足够生活。它没有茶与咖啡那样如此厚重的文化内涵,回溯奶茶的历史,它离不开市井烟火,离不开男欢女爱。也许正是它的“轻”,才能够承受生活中不可承受之“丧”。丧文化是面对整个90后年轻群体,它不分男女,只要你有生活压力,这杯丧奶茶就能轻易击中你的心。
谈回现在正常的网红奶茶,无论男女都爱喝。过去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会刻意将奶茶包装成一个富有女性气质的商品,比如波霸,比如丝袜,但现在的奶茶店都会以品质和个性争夺市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女性不能工作,或者只能从事低端职业,她们的身体不受自身控制,常被男人的审美所影响。她们花很多时间投入到对身体的管理和规训中,追求美与苗条。她们越是抵制甜食,就越给人留下嗜甜的印象。
但是今天的女性消费能力大大提高,生活压力也呈几何倍数增长。女人像男人一样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被忽视的身体便悄悄地获得了“自由”。
身体说:“我想吃甜的。”
意志说:“好,那我买杯奶茶。”
——于是在奶茶面前,上班族人人平等。
童年时我喝波霸和丝袜,想不明白奶茶为何要被冠上这么“大人”的名字。小孩子既无波霸也无丝袜,对这两个名称传递的意味,很有一点懵懂与好奇。
波霸奶茶和珍珠奶茶原先都叫粉圆奶茶。粉圆就是淀粉球,小小一粒很Q弹,最早是台湾人把它加到奶茶里。八十年代末,年轻人都喜欢追香港明星,当时“波霸女星”叶子楣很火,台南一位饮料小贩为了招揽顾客,就把大粉圆称波霸,小粉圆称珍珠。
青春期时的我并不知道叶子楣是谁,她和黎明、黄秋生是亚视同期训练生,但很早就息影隐退。看过她在古装三级片里的剧照,面容是令人意外的柔弱温婉,眼角总透着一股怯生生的情态,叫人怜惜。
美艳一时的女演员渐渐被人们遗忘,只留下一种奶茶与她有关。当年男人们用戏谑的口吻造了“波霸”一词,却未曾想到后来,这个词被奶茶这种饮料洗去了性别轻视的含义。身边的女友们都爱极了喝波霸奶茶,想来也是有趣。
至于丝袜,则起源于香港的兰芳园。五十年代初的香港还是英属殖民地,兰芳园是市民和工人们经常光顾的小排档。当时香港的奶粉和茶叶行业都被英国商人控制,只有上流社会才能喝到英式奶茶。老板林木河想把奶茶带到底层社会,斯里兰卡科伦坡的“季后”、南洋的淡奶,是他当时能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原料。
茶味略淡的英式奶茶不符合工人们的口味,林木河用至少四种茶叶来熬煮茶汤。工人们在休息时喜欢搭着窗看冲茶的过程,只见店员一手拿茶桶,一手拿茶袋,深褐色的茶汤冲过茶袋的滤网,久而久之,变成肉色的茶袋看起来就像丝袜一样。没见过世面的苦工以为奶茶就是用丝袜冲的,从此“丝袜奶茶”便叫开了。
第一次到兰芳园喝丝袜奶茶时,四周人声鼎沸。抿一口奶茶,茶味与甜味势均力敌,舌尖正在分辨它们的交锋,然而周身市井活泼的气氛模糊了五官的敏锐,忍不住多呷几口回味。港式奶茶是没法大口喝的,它可以像酽茶那样慢慢品味,也可轻松地送食菠萝油和西多士,但并不适合装在纸杯里走到街上喝。
提到港式奶茶我会想到张曼玉。电影《花样年华》里,她手挽饭盒,穿一身红色旗袍走过狭隘逼仄的过道。“老板,唔该猪扒包加杯奶茶打包……”她莺莺唤道。丝袜奶茶是唯一可以温暖这段婚外恋的食物,茶的微苦参透人情世故,淡奶的香甜是幸福的错觉。
相比之下,可以任意去冰走冰、添加波霸珍珠的台式奶茶似乎太过轻巧——口味变化无穷,喜欢与讨厌都来得太快,適合青春年少。
在西语里,咖啡和茶都是阳性词,牛奶则是阴性。奶茶是一种颇具女性气质的饮料。歌手刘若英被粉丝称为“奶茶”,据说是因为她的形象与声线温和亲切。她不是标准美女,不似红酒典雅,没有咖啡精致,却散发着奶茶般的温暖感。人们会用奶茶描述一个女人的气质,却不会用它来形容男性。
最早的咸奶茶很彪悍
但奶茶也不是一直这么“女人”的。中唐时期,李繁《邺候祖传》记载唐德宗在煮茶时加了酥,酥就是加工发酵过的奶。李泌为此作诗道:“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茶里泛起的奶沫即是“琉璃眼”。然而这只是贵族的一次花式喝茶的尝试。由陆羽《茶经》奠定的茶文化,中国和日本都崇尚“清饮”,什么都不加才能喝出茶的纯粹。
最早把奶茶带入日常饮食的是西藏牧民。唐朝时期茶叶传入西藏,牧民的酥油茶是茶砖与奶油的融合,制作过程是把茶砖捏碎、煮茶、加盐巴、加酥油。从茶文化源头来说,隋唐时期中原人民煎茶会加一点盐来调味,却绝对不会加糖,因为糖味会干扰茶本身的回甘。而生活在牧区的人们喝奶茶也不需要糖,因为糖会带来饱腻感,盐更有助于消化奶茶,补充养分。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何酥油茶最终没有流行开来,一是口味令人不习惯,二是成本高,蒙古和藏族人民使用的奶是牦牛奶和羊奶提炼的奶油。
加盐的酥油茶盛在碗里,牧民端起一饮而尽,酣畅淋漓。这种“咸味派”的奶茶富有原始气息,让人感觉很彪悍,一点不似后来的柔和绵长。
糖、奶、茶的首次碰撞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大陆。据说广州官吏林智贤在香港首创以加了牛奶的茶招待荷兰使节,这种独特的喝法旋即被带回荷兰,荷兰人在此基础上加入砂糖。1680年,约克公爵夫人将时髦的荷兰式饮茶引入英国,一时蔚为风潮。
当时英国家庭多由女人持家,举办一次下午茶,都要由女主人亲自主持,以示风范和品味。大概也就是从这一时段起,奶茶和女人的关系变得尤为紧密。英国文学作品描绘了不计其数的下午茶,主角往往都是女人。比如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几乎每一章都出现下午茶场景,颇有情调的矿工妻子铺上上好的桌布,洗干净细瓷的蓝花茶杯,请来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小镇牧师,共享一个昏暗但暧昧的午后。女人生活的种种况味,都在奶茶的香气里酝酿、发酵、消散。
欧洲人的饮茶文化奠定了现代奶茶大家族的雏形。后来荷兰饮茶文化影响台湾,台湾人在奶茶上极富创新精神,他们发明了珍珠奶茶,往后又在奶茶里添加椰果、红豆、燕麦等等;而英国的饮茶文化则影响了香港的丝袜奶茶,港式奶茶比起佐料创新,更注重保持茶和奶这两种原料的高品质。
因此早期台式奶茶含糖高,为了减少成本多用粉末冲制;而港式奶茶更加健康,但价格相对贵一点,在年轻人当中并不算十分流行。在越来越强调个性化与高品质的今天,这两种奶茶都在悄然改变。
越来越中性的网红奶茶
时下最火的两款网红奶茶“一点点”和“喜茶”,恰好是台式奶茶和港式奶茶的风格代表。之所以说它们和以往富有女性气质的奶茶不同,是因为它们带着一种革新精神,迎合所有年轻人。
大概是从今年开始,90后流行一种“丧文化”。这种丧转化为语言充满无力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失为是对生活的一种幽默吐槽和自我化解。早先开在如日中天的喜茶对面的丧茶快闪店,便大张旗鼓地践行着丧文化,店员保持扑克脸,奶茶包装清一色黑色,每款茶后面都有一句解释的文案,比如“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乌龙茶”配的文案是“浑身上下没能通过抑郁测试,除了那个一天到晚乐呵呵的胃”。
台湾最近风头正劲的一款丧茶是“Moonleaf月叶”奶茶店和《消极男子》系列漫画作者的合作款,杯盖上印着一个面无表情的男子与奶茶,配文是:“体重,不会因为少喝一杯饮料就变轻。”或者“好东西就应该跟好朋友分享。啊,我忘了我没有朋友。”
能够承载丧文化的,只有奶茶。它本身由混搭而来,足够随性,足够调侃,足够生活。它没有茶与咖啡那样如此厚重的文化内涵,回溯奶茶的历史,它离不开市井烟火,离不开男欢女爱。也许正是它的“轻”,才能够承受生活中不可承受之“丧”。丧文化是面对整个90后年轻群体,它不分男女,只要你有生活压力,这杯丧奶茶就能轻易击中你的心。
谈回现在正常的网红奶茶,无论男女都爱喝。过去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会刻意将奶茶包装成一个富有女性气质的商品,比如波霸,比如丝袜,但现在的奶茶店都会以品质和个性争夺市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女性不能工作,或者只能从事低端职业,她们的身体不受自身控制,常被男人的审美所影响。她们花很多时间投入到对身体的管理和规训中,追求美与苗条。她们越是抵制甜食,就越给人留下嗜甜的印象。
但是今天的女性消费能力大大提高,生活压力也呈几何倍数增长。女人像男人一样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被忽视的身体便悄悄地获得了“自由”。
身体说:“我想吃甜的。”
意志说:“好,那我买杯奶茶。”
——于是在奶茶面前,上班族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