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观】
经济紧缩过程已经开始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中国经济学家 陶冬
CSFB研究报告2004年6月11日
5月份中国工业产出的同比增长率为17.5%,而4月份这个数字为19.1%,这显示出当局在使投资和经济减速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果,考虑到去年同期因SARS在统计上引起的低基数效应,这一紧缩速度还被低估了,在投资数据方面也与此类似。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仍未突破5%的情况下,不会马上加息。这一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6月份的CPI同比增长数据,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估计在两三个月内这将变得明朗。
实际上经济紧缩的过程已经开始,突出表现在对银行信贷实行事实上的“窒息疗法”:企业非常明显感觉到银根紧缩。但是预期此后仍会有更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出台。例如信贷配额、升息、甚至类似于上一个周期中的行政措施。这在未来12~18个月内将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产生长期影响。
抽回過剩流动性,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夏斌
国研网2004年6月4日
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当央行调控意图需要放松货币时,“松”的货币未必能流到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到央行调控意图需要紧缩货币时,也未必能从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收回货币。这时总量与结构的矛盾,导致多少年来简单数量调控在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多余流动性。
在中长期我国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巧妙、逐步地抽回市场多年积累的流动性,在近期按照市场原则,相机抉择,确确实实推进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以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配合政府其他部门的政策手段,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容偏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于保平
国研网2004年6月4日
2003年全国粮食缺口接近5000万吨,和国家现有的粮食库存量相比是不应该引起较大幅度的粮食价格上涨的。因此,2003年10月开始出现的粮食价格上涨,并非单纯由于当年粮食减产,应该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粮食的宏观调控机制仍不完善有关。因此,目前的粮食价格波动,很难排除国有粮食部门推波助澜,想在流通体制改革上重回老路的因素。2003年当年粮食生产出现比较大的缺口,国有粮食库存如果不出库,是比个体粮贩囤积居奇还要严重的问题。
同时,粮食的宏观调控机制也有待完善。当粮食价格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国家粮食库存充足,怎样运作来平抑价格波动,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和规范的常规和应急方案。建议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为减少和避免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干扰,可以考虑赋予粮食主产区粮食出口权和粮食主销区粮食进口权。
【金融】
金融改革应有清晰方向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财经》主办“新闻媒体与金融改革高级研讨会”2004年6月1日
中国20多年来的金融改革的问题一直没有减少,例如中国政府实际上希望金融部门部分行使财政职能,发展和支持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并利用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和脱困服务,片面地强调支持大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实体经济最有活力的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背离。银行业支持的国有企业在真正的市场当中是不赚钱的,贷款就形成坏账。
这些现象的原因与对金融改革的方向以及金融本质认识不清有关。金融的基本作用是配置资金,金融是个服务行业,最优金融体系取决这一体系如何把动员起来的资金进行最佳配置,获得最高的回报率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和重化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不同,中国有竞争力的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部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部门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生产环节,相应的金融体系应该以中小型的地区性的金融机构为特性。
上市融资应承担更多真实成本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贝多广
《财经》主办“新闻媒体与金融改革高级研讨会”2004年6月1日
国外的企业融资偏好一般首先是靠自身的资金积累来发展,为发展而进行融资,首先用自己的钱再用借来的钱最后用股权,这是一般的惯例。但在中国,上市公司表现出来的是喜欢用股权来融资。因为中国的贷款成本是5%,债权15%左右,用股本融资成本只有3%左右,对企业也是个理性的决策。但在真正意义上,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实际上要承担很多财务以外的成本,比如讲信息披露的成本,接受监管的成本,要改善公司治理机构的成本,而中国对此是比较少考虑的。
中国资本市场历史当中这些成本和相应措施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比较弱,无论是信息的披露还是治理结构的改善以及接受监管方面都有很多变通甚至于蒙骗的办法。这样,国内上市公司信誉度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相应地,这一融资次序实际上是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损害。
经济紧缩过程已经开始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中国经济学家 陶冬
CSFB研究报告2004年6月11日
5月份中国工业产出的同比增长率为17.5%,而4月份这个数字为19.1%,这显示出当局在使投资和经济减速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果,考虑到去年同期因SARS在统计上引起的低基数效应,这一紧缩速度还被低估了,在投资数据方面也与此类似。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仍未突破5%的情况下,不会马上加息。这一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6月份的CPI同比增长数据,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估计在两三个月内这将变得明朗。
实际上经济紧缩的过程已经开始,突出表现在对银行信贷实行事实上的“窒息疗法”:企业非常明显感觉到银根紧缩。但是预期此后仍会有更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出台。例如信贷配额、升息、甚至类似于上一个周期中的行政措施。这在未来12~18个月内将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产生长期影响。
抽回過剩流动性,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夏斌
国研网2004年6月4日
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当央行调控意图需要放松货币时,“松”的货币未必能流到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到央行调控意图需要紧缩货币时,也未必能从央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和企业收回货币。这时总量与结构的矛盾,导致多少年来简单数量调控在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多余流动性。
在中长期我国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巧妙、逐步地抽回市场多年积累的流动性,在近期按照市场原则,相机抉择,确确实实推进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以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配合政府其他部门的政策手段,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容偏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于保平
国研网2004年6月4日
2003年全国粮食缺口接近5000万吨,和国家现有的粮食库存量相比是不应该引起较大幅度的粮食价格上涨的。因此,2003年10月开始出现的粮食价格上涨,并非单纯由于当年粮食减产,应该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粮食的宏观调控机制仍不完善有关。因此,目前的粮食价格波动,很难排除国有粮食部门推波助澜,想在流通体制改革上重回老路的因素。2003年当年粮食生产出现比较大的缺口,国有粮食库存如果不出库,是比个体粮贩囤积居奇还要严重的问题。
同时,粮食的宏观调控机制也有待完善。当粮食价格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国家粮食库存充足,怎样运作来平抑价格波动,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和规范的常规和应急方案。建议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为减少和避免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干扰,可以考虑赋予粮食主产区粮食出口权和粮食主销区粮食进口权。
【金融】
金融改革应有清晰方向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财经》主办“新闻媒体与金融改革高级研讨会”2004年6月1日
中国20多年来的金融改革的问题一直没有减少,例如中国政府实际上希望金融部门部分行使财政职能,发展和支持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并利用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和脱困服务,片面地强调支持大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实体经济最有活力的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背离。银行业支持的国有企业在真正的市场当中是不赚钱的,贷款就形成坏账。
这些现象的原因与对金融改革的方向以及金融本质认识不清有关。金融的基本作用是配置资金,金融是个服务行业,最优金融体系取决这一体系如何把动员起来的资金进行最佳配置,获得最高的回报率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和重化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不同,中国有竞争力的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部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部门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生产环节,相应的金融体系应该以中小型的地区性的金融机构为特性。
上市融资应承担更多真实成本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贝多广
《财经》主办“新闻媒体与金融改革高级研讨会”2004年6月1日
国外的企业融资偏好一般首先是靠自身的资金积累来发展,为发展而进行融资,首先用自己的钱再用借来的钱最后用股权,这是一般的惯例。但在中国,上市公司表现出来的是喜欢用股权来融资。因为中国的贷款成本是5%,债权15%左右,用股本融资成本只有3%左右,对企业也是个理性的决策。但在真正意义上,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实际上要承担很多财务以外的成本,比如讲信息披露的成本,接受监管的成本,要改善公司治理机构的成本,而中国对此是比较少考虑的。
中国资本市场历史当中这些成本和相应措施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比较弱,无论是信息的披露还是治理结构的改善以及接受监管方面都有很多变通甚至于蒙骗的办法。这样,国内上市公司信誉度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相应地,这一融资次序实际上是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