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对前后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度和认真度。本文尝试论述对比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此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关键词:对比法;教学活动;应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比较陌生的知识掌握起来轻松一些,比较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会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方法,会是一个既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克服教学重难点的不错选择。课程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对前后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度和认真度。
首先,导入中的对比。由于《国家财政》这部分教学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头重脚轻,我在导入中仅用了一个对比: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并了解了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被分解成三个部分,他们分别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我们知道,个人有收入,才能生存和更好的生活,因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有收入,才能继续进行社会再生产。那么,为什么国家还需要收入呢?国家的收入是怎么来的?又用到了哪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答案的追寻,就是我们本框学习目的之所在。至此,对三个主体收入的一个简明又省时的对比,不但对知识起到了温故的作用,而且也达到了问新的目的。
其次,内容中的几个对比。怎样理解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为了让他们能度过这一思维难关,我在此处的设计中同样用了一个对比:上节课,我们探究了个人收入的分配,也即个人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取得收入的一种分配关系。那么国家的收入,部分来源于它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而国家的支出又是它对所得收入的再分配。因此我们说,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参与了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所以,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就顺理成章了。
财政收支中对比法的应用是本人觉得比较淋漓尽致的部分。在这一环节,我先向学生用幻灯出示了2012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决算表和财政支出决算表。当然为了方便学生的解读,我对表格的内容做了简化处理,但是并不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失真。同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鼓励他们互助学习,最终让他们从两个表格的数字对比中,比较容易的探究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支出的构成等相关基础知识点。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2012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决算数字对比,也支撑和化解了财政收支关系这一重点内容。可以说,一对解多问,让我对这种方法运用的体会更加深刻。
财政的作用是本框的重中之重。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这两方面的作用,比较容易掌握。于是,我把相应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所示资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的比较中加深学习,结果出人意料的好。而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却难以明白。此时,对比法就更加显示出了它的效用。我们知道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对这一难点的突破,就是学生可运用以前所学的供求知识,通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比,给出解决相应经济问题的措施。比如说,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供大于求),自然会产生一系列连锁经济表现:需求不足、物价下跌、市场低迷、经济萎缩等,针对这些经济表现,学生很顺畅的就给出了合理的总措施:扩大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此处我进一步引导,总需求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需求,从财政角度来讲,扩大国家需求需增加财政支出,而扩大企业和个人的需求,要求的却是国家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只有这样才会达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反之,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表现、措施和目的也就不难得出。至此,本框中最大的难点就在对比中得以克服。
总之,经过对本节课程的深刻反思,发现由于较多的教学内容,再加上这些知识离学生生活较远,理解起来的难度很大。让学生对这些比较陌生的知识掌握起来轻松一些,比较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会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方法,会是一个既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克服教学重难点的不错选择。
作者简介:孙亚红,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高三政治组。
关键词:对比法;教学活动;应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比较陌生的知识掌握起来轻松一些,比较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会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方法,会是一个既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克服教学重难点的不错选择。课程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对前后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度和认真度。
首先,导入中的对比。由于《国家财政》这部分教学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头重脚轻,我在导入中仅用了一个对比: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并了解了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被分解成三个部分,他们分别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我们知道,个人有收入,才能生存和更好的生活,因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有收入,才能继续进行社会再生产。那么,为什么国家还需要收入呢?国家的收入是怎么来的?又用到了哪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答案的追寻,就是我们本框学习目的之所在。至此,对三个主体收入的一个简明又省时的对比,不但对知识起到了温故的作用,而且也达到了问新的目的。
其次,内容中的几个对比。怎样理解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为了让他们能度过这一思维难关,我在此处的设计中同样用了一个对比:上节课,我们探究了个人收入的分配,也即个人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取得收入的一种分配关系。那么国家的收入,部分来源于它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而国家的支出又是它对所得收入的再分配。因此我们说,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参与了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所以,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就顺理成章了。
财政收支中对比法的应用是本人觉得比较淋漓尽致的部分。在这一环节,我先向学生用幻灯出示了2012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决算表和财政支出决算表。当然为了方便学生的解读,我对表格的内容做了简化处理,但是并不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失真。同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鼓励他们互助学习,最终让他们从两个表格的数字对比中,比较容易的探究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支出的构成等相关基础知识点。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2012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决算数字对比,也支撑和化解了财政收支关系这一重点内容。可以说,一对解多问,让我对这种方法运用的体会更加深刻。
财政的作用是本框的重中之重。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这两方面的作用,比较容易掌握。于是,我把相应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所示资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的比较中加深学习,结果出人意料的好。而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却难以明白。此时,对比法就更加显示出了它的效用。我们知道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对这一难点的突破,就是学生可运用以前所学的供求知识,通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比,给出解决相应经济问题的措施。比如说,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供大于求),自然会产生一系列连锁经济表现:需求不足、物价下跌、市场低迷、经济萎缩等,针对这些经济表现,学生很顺畅的就给出了合理的总措施:扩大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此处我进一步引导,总需求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需求,从财政角度来讲,扩大国家需求需增加财政支出,而扩大企业和个人的需求,要求的却是国家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只有这样才会达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反之,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表现、措施和目的也就不难得出。至此,本框中最大的难点就在对比中得以克服。
总之,经过对本节课程的深刻反思,发现由于较多的教学内容,再加上这些知识离学生生活较远,理解起来的难度很大。让学生对这些比较陌生的知识掌握起来轻松一些,比较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会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方法,会是一个既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克服教学重难点的不错选择。
作者简介:孙亚红,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高三政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