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从“专业化”分化出来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行为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专业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培训、评比、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同时诸如(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等)的名师工程、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各种新型培养模式也层出不穷,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教师专业化成长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和发展势头。
【关键词】理想;现实;教师专业发展;思考
中国分类号:G451
“专业化”是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在国际上开始流行的一个术语,也是行业领域的一个新概念。1852年,美国马里兰州向全世界公布义务教育法,从而诞生了师范教育制度,由此分化出了专门的教师职业。作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相应产生了“教师专业化”概念和发展行为。
何为“教师专业化”?普遍共识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作者:邓金出版社:学苑出版社出版时间:1989-06-01)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其基本含义包括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的成长和管理等三个大层面。是故,“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刘秀江韩杰)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了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彰显着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昭示着教育对归于社会发展的直接的根本意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举措成为了引领学校发展的动力。
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任何一个教育行家或教育行政领导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教师专业化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学校之高下,靠的不是校长的知名度,不是口口相传的“名声”;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一所学校真正的实力,靠的是教师,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个体生活和幸福指标。
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而言,面对这些行家或行政领导的说教显得那么的高高在上和事不关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多少耐心去听那些高不可及的口号,他们往往只关注手头的事务和眼前的利益,因为这是他们眼下必须要做的事,只有做好这些,他们才可以从容地做教师。
我们为什么要专业发展?这其实是多数普通教师的消极反问,因为找不到让自己心动的理由,于是有些教师把目光投向有偿家教,有些教师转行跳槽,有些教师糊里糊涂上班,马马虎虎上课。时下的一句顺口溜似乎很能够让人窥视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大学教师在外跑(联营、参股、走穴等),高中教师家教忙高考,初中教师把饭碗保,小学教师说普九就是好(学生不参考直接升学)。”此话虽说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教师专业化发展仍仅限于整个教师群体中为数不多的“精英分子”,众多普通教师仍徘徊不前,或甘于平庸,这不能不让我们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课改进入深水期,我们得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教师职业了做一个全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教师职业必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职业”到“专业”的转变,是人们的教师观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是人们对教师这一概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不过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我们都有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为什么教师职业操守的问题屡见报端呢?为什么教育问题总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现象!
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限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
先看看新时期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都有论文发表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就说论文发表吧,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并且要求两篇以上,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一是没有时间写论文(因为教师严重缺编,周课时量有的高达三十多节),二是大多数教师写出来的论文还不具备省级以上刊物的质量,三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基本核心期刊外,大多数刊物均要作者缴纳出版费。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吧,一般也要求有省地级以上的,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地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重点包装,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我们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樣,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
这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重视教育发展的一些举措。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有了教育的变样不公平
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教师靠走后门、靠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没有任何背景的教师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变样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一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再如教师的提拔,教师最大就是当个校长,可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偏要严格按照行政上的干部选拔条例来框定,教学要出名师大都是在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甚至一辈子,世界大学名校均是七老八十的科学家或科学院院士担任校长,目前而言,还真没有在四十来岁就当大学校长的,就中小学来说,有成就的教师要想提拔就都被这年龄限制,而真正走上领导岗位的并不都是教育上的名师,这些校长中也不乏有一部分年纪轻轻的就当起了“甩手型”校长了,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所小学领导班子共九人,校长刚四十岁,一位副校长不到三十五岁,九人中只有教导主任和副主任任有一科主课,其余的人要么没上课,要么上几节副课,可教师却完全超出了国家规定的课时量。再如这样一件“新奇”事:平日里要是有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或是兄弟学校来参观,要安排老师上观摩课(或其他课),教师们相互推诿,没人愿意参加,无奈之下,往往是年老的或是多少带有一点“官衔”的上阵。等等这些虽属个别现象,但不可否认,就目前而言,诸多的教师甘于平庸的现象与我们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钻研业务的比不上经营人际之道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师拒绝上公开课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因而,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学校对教师编制的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我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再说名师的社会认知度吧,有几个地方对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明确的补贴呢,好的发一个证件,不好的连证件也没有,就评定职称也算不上硬件,能有多少老师想去成为名师呢?其他行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部门还有重奖,我们老师有几个得过重奖?与其那样不如这样就变成了现状,教育理想自然就淡化了。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然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需求,有多少教师有这样的需求,有
这样需求的是理想还是梦,这就需要学校造就一块沃土。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当然更需要很多外界的因素,因为教师也是一个生存个体),并非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大度地说我们身边不乏教育家?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诚恳地说期待更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什么时候,普通教师才能都梦想着成为教育家?我们期待着那个时候的到来,因为那才标志着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标准必须具有高尚的師德,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学水平等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素,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素,离开“师德教育”谈教师职业专业化,那是空谈,是舍本逐末。因而,要真正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首要的是必须强化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提高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的取向;直接影响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深厚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献身教育、敬业爱岗、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直接影响其能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因而,我们抓师德教育就必须花大力气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这是教师走向职业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结束语: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要从教师的思想深处发挥其潜能,让教师从职业道德操守去认识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我们常常议论教师的主流话题——师德教育。只要我们都能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倘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关键词】理想;现实;教师专业发展;思考
中国分类号:G451
“专业化”是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在国际上开始流行的一个术语,也是行业领域的一个新概念。1852年,美国马里兰州向全世界公布义务教育法,从而诞生了师范教育制度,由此分化出了专门的教师职业。作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相应产生了“教师专业化”概念和发展行为。
何为“教师专业化”?普遍共识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作者:邓金出版社:学苑出版社出版时间:1989-06-01)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其基本含义包括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的成长和管理等三个大层面。是故,“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刘秀江韩杰)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了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彰显着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昭示着教育对归于社会发展的直接的根本意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举措成为了引领学校发展的动力。
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任何一个教育行家或教育行政领导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教师专业化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学校之高下,靠的不是校长的知名度,不是口口相传的“名声”;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一所学校真正的实力,靠的是教师,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个体生活和幸福指标。
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而言,面对这些行家或行政领导的说教显得那么的高高在上和事不关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多少耐心去听那些高不可及的口号,他们往往只关注手头的事务和眼前的利益,因为这是他们眼下必须要做的事,只有做好这些,他们才可以从容地做教师。
我们为什么要专业发展?这其实是多数普通教师的消极反问,因为找不到让自己心动的理由,于是有些教师把目光投向有偿家教,有些教师转行跳槽,有些教师糊里糊涂上班,马马虎虎上课。时下的一句顺口溜似乎很能够让人窥视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大学教师在外跑(联营、参股、走穴等),高中教师家教忙高考,初中教师把饭碗保,小学教师说普九就是好(学生不参考直接升学)。”此话虽说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教师专业化发展仍仅限于整个教师群体中为数不多的“精英分子”,众多普通教师仍徘徊不前,或甘于平庸,这不能不让我们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课改进入深水期,我们得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教师职业了做一个全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教师职业必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职业”到“专业”的转变,是人们的教师观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是人们对教师这一概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不过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我们都有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为什么教师职业操守的问题屡见报端呢?为什么教育问题总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现象!
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限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
先看看新时期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都有论文发表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就说论文发表吧,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并且要求两篇以上,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一是没有时间写论文(因为教师严重缺编,周课时量有的高达三十多节),二是大多数教师写出来的论文还不具备省级以上刊物的质量,三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基本核心期刊外,大多数刊物均要作者缴纳出版费。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吧,一般也要求有省地级以上的,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地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重点包装,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我们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樣,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
这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重视教育发展的一些举措。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有了教育的变样不公平
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教师靠走后门、靠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没有任何背景的教师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变样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一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再如教师的提拔,教师最大就是当个校长,可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偏要严格按照行政上的干部选拔条例来框定,教学要出名师大都是在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甚至一辈子,世界大学名校均是七老八十的科学家或科学院院士担任校长,目前而言,还真没有在四十来岁就当大学校长的,就中小学来说,有成就的教师要想提拔就都被这年龄限制,而真正走上领导岗位的并不都是教育上的名师,这些校长中也不乏有一部分年纪轻轻的就当起了“甩手型”校长了,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所小学领导班子共九人,校长刚四十岁,一位副校长不到三十五岁,九人中只有教导主任和副主任任有一科主课,其余的人要么没上课,要么上几节副课,可教师却完全超出了国家规定的课时量。再如这样一件“新奇”事:平日里要是有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或是兄弟学校来参观,要安排老师上观摩课(或其他课),教师们相互推诿,没人愿意参加,无奈之下,往往是年老的或是多少带有一点“官衔”的上阵。等等这些虽属个别现象,但不可否认,就目前而言,诸多的教师甘于平庸的现象与我们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钻研业务的比不上经营人际之道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师拒绝上公开课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因而,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学校对教师编制的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我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再说名师的社会认知度吧,有几个地方对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明确的补贴呢,好的发一个证件,不好的连证件也没有,就评定职称也算不上硬件,能有多少老师想去成为名师呢?其他行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部门还有重奖,我们老师有几个得过重奖?与其那样不如这样就变成了现状,教育理想自然就淡化了。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然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需求,有多少教师有这样的需求,有
这样需求的是理想还是梦,这就需要学校造就一块沃土。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当然更需要很多外界的因素,因为教师也是一个生存个体),并非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大度地说我们身边不乏教育家?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诚恳地说期待更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什么时候,普通教师才能都梦想着成为教育家?我们期待着那个时候的到来,因为那才标志着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标准必须具有高尚的師德,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学水平等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素,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素,离开“师德教育”谈教师职业专业化,那是空谈,是舍本逐末。因而,要真正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首要的是必须强化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提高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的取向;直接影响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深厚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献身教育、敬业爱岗、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直接影响其能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因而,我们抓师德教育就必须花大力气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这是教师走向职业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结束语: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要从教师的思想深处发挥其潜能,让教师从职业道德操守去认识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我们常常议论教师的主流话题——师德教育。只要我们都能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倘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