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视野下的名著阅读课实践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推行有年,名著导读课堂亦如雨后春笋,纵观这些导读课堂,有三种倾向不能不引起关注:第一种,深导浅学——名著导读课的大学化。用高深的文学理论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这样的导读只为一部分文学功底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服务。第二种,内外失联——名著导读课的狭隘化。未打通课堂内外,课内与课外缺少联动,课上所导的内容与课后所学无关。第三种,有木无林——名著导读碎片化。课堂上停留于某些知识点的落实,缺少整体性的思考,学生所得大多是无结构的碎片知识。
   这样的名著导读课,教师最终导向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为了培养阅读技能、开拓学生的精神视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自然也无法有效感受名著背后的文化内涵。究其本质还是老师“教”的课,缺少学生真正“学”的展开。如何打破名著导读课单一化,走向课内与课外联通,利用学生协同学习形式去探究名著内容,同时又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是名著导读课的新方向。项目化学习以学科核心知识为学习对象,注重挑战性问题设计和真实情境的建构,同时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公开展示学习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名著导读课堂的不足。
   笔者利用六个课时开设《哈利波特·死亡圣器》名著导读课,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进行,运用课程视角,建构名著教学内容,在明确项目学习的核心概念后,围绕核心概念统筹设计教学进程;依据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所要习得的素养编制评价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不断调整学习过程,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依据项目学习要素,重构名著教学内容
   项目化学习要求:“设计者要用课程的视角来重新观照自己的教学,需要去不断澄清自己最终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所教课程中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关键概念和其他系列知识之间的关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本学科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等非常本质的问题。”[1]“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2]
   因此,在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之后,笔者根据项目化学习开展的要义,在开课之初设计了一份整体的名著教学项目书:
   【项目名称】舞台上的魔法世界
   【项目时长】六周
其他文献
学者周有光年逾整百,仍坚持学习、写作。他不仅发表他精通的文字学宏论,多年来更对社会科学问题多有评论,每每提出崭新论见,助人感悟。二十多年前,笔者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职时初识周先生,此后在群言杂志社工作中又有幸得到他不少帮助,交往中对周先生之所以博学多识、文章精辟,有所了解,他是把百科全书当作毕生信赖的知识伴侣,当作学习和研究的学术智囊,才取得了这么广博和丰硕的成就。  早在周先生1923年进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有眼光的,他们在2006年评选的年度最佳小说的作者勒克莱齐奥也获得了瑞典文学院的青睐,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乌拉尼亚》(Ourania)也恰好在今年年初翻译出版。  所有的评论谈及《乌拉尼亚》的时候,必然提到的一个词是“乌托邦”,只不过,莫尔的乌托邦是面向未来,而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则是面对过去。空想家莫尔想象人类通过理性的进步创造出幸福世界,喜欢在夜晚看星星的勒克莱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对于只从教科书来了解马克思的人而言,读一读戴维·麦克莱伦的《卡尔·马克思传》不无益处。  戴维·麦克莱伦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他对马克思的成就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不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世界其他地方,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论我们是否赞同马克思,他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古文名句之一,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该文脍炙人口,流传甚广,收入古今很多选本,也一直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传统篇目。不过,该句中“白丁”一词究竟当作何解,包括人教社新旧两版教材在内的众多选本却存在两种颇为不同的解读,令人疑惑不解、无所适从,应予以辨析。   这两种不同解读的具体情形如下:   一种解读为“没有功名(官职)的人”。例如,人教社
1873年6月,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在土耳其境内的希沙利克(Hissarlik)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终于找到了特洛伊城。在出土的大量金器、青铜器面前,谢里曼毫不怀疑他发现了普里阿摩(Priam是特洛伊战争期间的特洛伊国王)的宝藏。此后该地的发掘者先后18次发现了财宝,但只有谢里曼的发现能够永垂不朽。原因就是他的发现使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变成了信史(该遗址其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文人”一词从中国输入日本,后来逐渐成为大多数儒者的自我定位。  日本江户时期的社会体制是从上到下严格的世袭制,无法像中国那样实施科举制度。所以,日本的儒者不是中国的士大夫,而只是处于武士与百姓之间的中间阶层。当时只有生于武士家庭者才能当官,所以官僚全部来源于武士阶层。为了让下层百姓能够承认并接受世袭统治制度,幕府借助朱子学说巩固体制。但是,在日本这种世袭制十分严格的社会
美国专栏作家詹姆斯·曼在其著作《布什战争内阁史》中说:“‘火神’(Vulcans)这个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今布什外交政策班子想要表达的形象:一种权力感,顽强,弹性和耐久性。”他说:许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布什身边所谓的鹰派人士身上,其实更应该留意他身旁鼓吹军事强权的“火神派”,该派人物在历朝共和党政府内互相帮忙,最后纠集在外交经验不足的小布什周围,操纵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他认为布什政府内的六大“火神”包括
1958年3月,《百合花》于《延河》上发表后当即得到茅盾先生的高度评价:“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1]历经六十年的风雨洗礼,《百合花》的主旨终于由“十七年文学”“歌颂军民血肉关系”[2]回归到当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3],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所形成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终于得到人们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入妙文章本平淡。茹志鹃说
常朝中的御门听政    一年当中只有三大节和特殊喜庆时才举行大朝仪,而这一庆典仪式,完全解决不了朝廷实际的政治行政问题。统治不能仅仅是自我标榜的盛典,必须在行政中实现,尤其要能解决国家遇到的现实问题。朝廷一般的政务处理通过常朝的形式实现,每月逢五举行。常朝举行时,也必须设置相关的礼仪规范君臣的行止,这就是常朝仪。  清朝御门听政在内廷正门乾清门举行。门以内就是皇帝家庭的世界,一般人很难进入。凡是每
一些看似中性但通常具有褒义色彩、能够联系美好价值的词语,在广告中频繁出现,“艺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但“艺术”又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蒂埃里·德·迪弗说:“几乎一切人类语言中都有这样一个词。人类使用它的方法极不相同,很难清晰地加以界定的某种活动或者内容,似乎有别于神话和科学……”  贡布里希的说法可能会使人感到疑惑,他在《艺术史》开篇说:首先,让我们明确地说,其实没有“艺术”本身的存在。这个被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