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面前的“火神”们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o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专栏作家詹姆斯·曼在其著作《布什战争内阁史》中说:“‘火神’(Vulcans)这个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今布什外交政策班子想要表达的形象:一种权力感,顽强,弹性和耐久性。”他说:许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布什身边所谓的鹰派人士身上,其实更应该留意他身旁鼓吹军事强权的“火神派”,该派人物在历朝共和党政府内互相帮忙,最后纠集在外交经验不足的小布什周围,操纵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他认为布什政府内的六大“火神”包括副总统切尼、(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当时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务卿鲍威尔、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和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他们是在2000年大选竞选期间获得“火神”称号的。
  詹姆斯·曼认为,现在的美国不仅是在与恐怖主义做斗争,而且是在建设一种全新的秩序。冷战时期的基本社会精神气质是一种谨慎感和约束感,而“火神派”急于获得新思维。经过“9.11”事件的冲击后,他们希望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能有更广泛、更持久的变化。他们相信美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概念来指导。詹姆斯·曼就差说出这句话:面对冷战后的国际新局势,美国再次挥起“萝卜与大棒”,用“火神”的力量将“自由女神”推向全世界。
  很明显,詹姆斯·曼将当今美国外交陷入一滩烂泥归因于政府过于强调理想主义,从而导致出于道义而对其他国家进行讨伐,不重视大国外交;重视改变世界,而不是维持稳定。
  其实,这些在詹姆斯·曼笔下被称为“火神派”(区别于“鹰派”)的人,并不是盲目崇尚武力的狂徒,而是时刻提倡“为理想服务的现实主义”的布什班子。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共同构成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传统,它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内外环境下交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火神派”对美国实力与民主的双重迷信,令他们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两个长期决定着美国对外政策的理论——交汇融通于入侵伊拉克的决策中。
  从理想主义角度出发,“火神派”认为美国是世界上一股“善”的力量并对美国军事能力坚持特别乐观的评价。作为西方国家的一员,美国的外交政策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和使命感,究其原因,这主要源自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美国例外论”,即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生活在“山巅之城”,其关于自由价值的理念和民主制度应当推广到全世界。这一使命感在当代的表现就是在全球推行“民主和人权”,处处树立榜样和实行干预。“布什主义”指导下的“先发制人”的“反恐战争”,其目标很明确的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理想主义色彩——美国作为“上帝的选民”,应当承担其“天赋命运”以保障人类的自由与世界的和平。但在缺乏牵制力量和国际支持的情况下,如果美国借着“反恐”的名义到处打击所谓的“流氓国家”,其造成的区域动荡和战争却正是对“和平与民主”的最大威胁。正如菲利普·戈登(Philip H.Gordon)在《布什革命的终结》中所说的那样,布什改革正在走向终结;美国不得不再次回到外交的圆桌前,寻找新的解决世界问题的方案,借助联合国、盟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力量,重新在世界上树立美国的形象,为美国的“民主与自由”寻求“软渠道”。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火神派”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美国军事实力的中心作用及其效能,他们代表了为追求美国不可挑战的军事实力而不懈努力的一批人。“火神派”不愿与其他国家达成妥协,包括其盟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冷战中,美国与盟国“磋商”不是先做一番“划时代”的公开讲话,然后再问盟国政府怎么看;相反,“磋商”意味着在做这样的讲话之前,先私下征求盟国的意见。伊拉克战争展示了“火神派”对五角大楼保罗·沃尔福威茨的幕僚们在冷战结束时起草的战略的认同:美国应当把军事实力建设提升到这样一个水平,以至于任何国家若与之竞争,不但得不到好处,经济还会受到严重削弱。这种军事力量其实是为其理想服务的,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这样的美国,它的价值观和理想将在全世界获胜,因为美国是如此强大,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承受与之竞争的代价,甚至没有人会开始这样的尝试。然而事实证明,美国试图在伊拉克种植的“民主之花”在遭遇水土不服后成为了基地组织培植新力量的温床;“反恐战争”实际上已经引发了一股反美浪潮;而对“邪恶轴心”的点名,反而使那些被点名的国家同美国的“民主、自由与和平的道路”越走越远。现实主义的目标是推动美国终极理想的实现,但现实又将美国拉回到了孤立主义的漩涡中。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写到美国的对华态度时,作者认为,美国国情咨文讲话中特别赞扬了俄罗斯、中国和印度这几个国家,这体现了以赖斯为代表的“火神派”对于大国重要性的认识。然而在第一任期中,布什政府内曾有人把中国看作取代前苏联的新冷战敌人,想通过对中国的“妖魔化”将欧洲拉回美国这边,巩固西方国家的联盟。“9.11”事件使美国将敌对的目光从中国身上移开了,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正在跟许多国家进行包括石油在内的原料交易,中国的触角也已进入中东、南美,还有前苏联地区,这自然会引起占有世界35%资源使用量的美国的警觉——原料价格由于中国需求增加而上涨,会在不同方面对美国经济产生威胁。同时,根据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的《石油政治第一律》,一般来说中东国家的民主程度会与石油的价格成反比,也就是说中国会间接阻碍美国提倡的“民主与自由”的扩张。美国的对华策略究竟会采取接受还是对抗,并非“火神派”的一句:美国将寻求“有利于人类自由的力量均势”就能解决的。
  《布什战争内阁史》中说道,当代历史学家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性事件的图景,它从1989年以前20年开始,在1989年之后又继续了至少15年,它讲述的是追求世界无敌的美国实力的故事,是“火神派”崛起的故事。但作者终于提出:剩下的问题是,2003年攻打伊拉克是否标志着历史的又一个转折点,它是否代表了扩张美国实力和推行美国理想的极限?事实证明,如今这些“火神”已经开始在自由女神面前一个个坠落。2006年11月上旬美国举行的中期选举结果一出来,第一个牺牲品就是伊拉克战争的设计师拉姆斯菲尔德。但中期选举并不意味着“火神派”的终结,他们只是暂时收缩。美国也不大可能在国际上“洗心革面”,对于这个惟一的超级大国来说,世界上还有太多的诱惑。
  “火神派”究竟是在自由女神面前持续壮大,还是在自由女神的光环下逐渐走向终结。也许经过维修后的伯明翰市的火神塑像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本书中前言里有这样一个典故,赖斯的家乡伯明翰立有一尊火神的雕像,是该市的象征。当时几位“火神派”是小布什的竞选班子成员,因这尊雕像而命名了自己的团队。但它在1999年的时候因为破损而被拆掉进行维修。编者注)
  (《布什战争内阁史》,詹姆斯·曼著,韩红、田军、肖宏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39.00元)
其他文献
近义词辨析题是历年来高考中频频出现的一道题。由于此题涵盖的词语面宽,词语之间的差别性不是很明显,甚至有的词语本身就较为生僻,再加上学生平时阅读面本身就很狭窄,词汇量积累不够,语感差,判断时只凭自己的主观感性认识,不能够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词语进行仔细地揣摩与辨析,因此在做题时感到模棱两可,甚为棘手。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此题的讲解就显得至关重要,有的老师采取的是“词海战术”,搜集大量的近义词
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系列纪念活动又要次第登台。而包括话剧界在内的诸多专业戏剧史论研究者,此前似乎一直喜欢在细枝末节上显示工夫,比如2007年到底算不算是中国话剧百年诞辰,直到今天业界还存在着不容轻易忽视的丝丝疑虑。疑虑公开化可以追溯至1997年,那一年在北京的中国话剧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已经如火如荼了,在纪念会上就有人严肃地追问,1997年果然是中国话剧出现90年吗?因为他们发现1907年之前
苏姗·哈克教授选编的《意义、真理与行动》(人民出版社2007年,以下简称《真理》)是一本关于实用主义的文集。题目为中译者所加,理由是:意义和真理是实用主义的主要理论,二者最终又都与人的行动有关。类似的中译文集名称以前曾经出现过,比如戴维森的《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商务印书馆1993年,简称《意义》),中文编译者的理由是这些不同的论题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为文集的名称,“意义”、“真理”、“行动”等
陈治勇老师在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时说:“(教师)极力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美来感受苏轼的沉醉。可似乎学生就是不觉得醉,为什么?因为我们忽视了此句的言语形式密码。”[1]这句话里,使用了一个很有意味的词——“言语形式密码”。   什么是言语形式密码呢?陈老师没有加以阐述。大约因为重在使用,所以作者称为“言语”而不是“语言”。密码,本义指的是一种用来混淆的技术,将正常的(可识别的)信息转变为无法识
学者周有光年逾整百,仍坚持学习、写作。他不仅发表他精通的文字学宏论,多年来更对社会科学问题多有评论,每每提出崭新论见,助人感悟。二十多年前,笔者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职时初识周先生,此后在群言杂志社工作中又有幸得到他不少帮助,交往中对周先生之所以博学多识、文章精辟,有所了解,他是把百科全书当作毕生信赖的知识伴侣,当作学习和研究的学术智囊,才取得了这么广博和丰硕的成就。  早在周先生1923年进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有眼光的,他们在2006年评选的年度最佳小说的作者勒克莱齐奥也获得了瑞典文学院的青睐,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乌拉尼亚》(Ourania)也恰好在今年年初翻译出版。  所有的评论谈及《乌拉尼亚》的时候,必然提到的一个词是“乌托邦”,只不过,莫尔的乌托邦是面向未来,而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则是面对过去。空想家莫尔想象人类通过理性的进步创造出幸福世界,喜欢在夜晚看星星的勒克莱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对于只从教科书来了解马克思的人而言,读一读戴维·麦克莱伦的《卡尔·马克思传》不无益处。  戴维·麦克莱伦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他对马克思的成就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不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世界其他地方,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论我们是否赞同马克思,他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古文名句之一,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该文脍炙人口,流传甚广,收入古今很多选本,也一直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传统篇目。不过,该句中“白丁”一词究竟当作何解,包括人教社新旧两版教材在内的众多选本却存在两种颇为不同的解读,令人疑惑不解、无所适从,应予以辨析。   这两种不同解读的具体情形如下:   一种解读为“没有功名(官职)的人”。例如,人教社
1873年6月,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在土耳其境内的希沙利克(Hissarlik)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终于找到了特洛伊城。在出土的大量金器、青铜器面前,谢里曼毫不怀疑他发现了普里阿摩(Priam是特洛伊战争期间的特洛伊国王)的宝藏。此后该地的发掘者先后18次发现了财宝,但只有谢里曼的发现能够永垂不朽。原因就是他的发现使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变成了信史(该遗址其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文人”一词从中国输入日本,后来逐渐成为大多数儒者的自我定位。  日本江户时期的社会体制是从上到下严格的世袭制,无法像中国那样实施科举制度。所以,日本的儒者不是中国的士大夫,而只是处于武士与百姓之间的中间阶层。当时只有生于武士家庭者才能当官,所以官僚全部来源于武士阶层。为了让下层百姓能够承认并接受世袭统治制度,幕府借助朱子学说巩固体制。但是,在日本这种世袭制十分严格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