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方法 以临床456例病人的护理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护理,恢复良好者358例,中残35例,重残20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46例 ,结论:体会到急性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颅内压及中枢性高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康复期注重补充能量促进机体康复、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综合康复训练能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做好护理工作是影响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颅脑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06-01
我院外科自2008年4月以来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456例,现将该类病人的监护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456例,男295例,女161例;其中14岁以下155例,14岁以上306例,平均年龄为28.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30例,高处坠落伤106例,打击伤120例。456例病人中因合并颅内血肿而行开颅手术者有101例,其他采用保守治疗。经治疗护理,恢复良好者358例,中残35例,重残20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46例。
2 護理措施及体会
2.1 急性期护理 由于颅脑损伤的病人在急性期死亡率较高,本组病人中有172例一入院即安置于重症监护病房,使用监护仪器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同时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和四肢活动情况,做好书面记录。并要保持环境安静。
2.1.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意识情况:应用Glasgow昏迷评分法,并正确区别术后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瞳孔:瞳孔正常直径为2~5mm,双侧等大等园,光反射灵敏。否则可能提示有脑疝发生。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可以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力的改变,在颅脑损伤的情况厦,血压升高常常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则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性循环功能衰竭时病情更为严重,必须密切注意,以及时调整用药,保持血压平稳。如果早期发生“二慢一高”(呼吸慢、脉搏慢、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则提示脑疝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病情,配合救治。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密切注意观察,防止呼吸道梗阻及误吸的发生,保持正常通气,确保有效供氧。定时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有的放矢的指导呼吸管理。对缺氧状态严重,出现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的病人,应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本组对持续昏迷,咳嗽能力减弱,继发呼吸道感染或呼吸道梗阻的病人,应行气管切开术,给予面罩吸氧,把好无菌操作、气管内滴药、及时正确吸痰三关,避免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有70例行气管切开术,全部病人得以生还。
2.1.3 降低颅内压 颅脑损伤病人因出血、水肿等原因必然导致病人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手段降低颅内压。对于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结合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可以预测是术后出血还是脑水肿,一般颅术后出血易发生在24小时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小时达高峰,因此,在术后3天之内监测颅内压很有意义,如颅内压升高,经一般治疗产能降低时,可进一步采取头颅CT扫描、脑血管造影辅助检查寻找原因,以决定是脱水治疗或进行手术减压。适当抬高头部,避免前屈、过伸、侧转,各种护理操作应尽量轻稳、仔细,以免刺激病人而引起颅内压剧烈波动。适当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准确收集记录每日尿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各种脱水剂的治疗应力争做到快速、足量、准时的原则。
2.1.4 控制中枢性高热 颅脑损伤病人往往累及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很高,势必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应将病人置于易于散热的环境下,室温保持在22℃左右为宜,于高热病人的头部、颈部、腋部、腹股沟等部位放置冰块,或用温水擦洗上述部位以行物理降温,或应用医用控温毯。同时行动态体温监测,必要时可采用冬眠疗法,以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保护细胞膜,减轻脑水肿的发生。
2.2 康复护理 当病人病情稳定,护理工作重点进入康复护理阶段。
2.2.1 补充能量,促进机体康复中心伤后一周内,由于病人病情不稳定,消化功能紊乱,不宜进食,或不宜正常进食,主要是通过静脉给予胃肠外营养,一周后,病人病情多开始稳定,能够进食,这时应遵循定时、定量、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的原则。昏迷的病人可行鼻饲,每次鼻饲前要抽取胃液,观察其色、量及性状,鼻饲观察有无腹胀、恶心呕吐及大便情况。如出现腹胀、呕吐,抽出胃液为血性或解出大便呈柏油样,抽出胃内容物超过150ML,应立即禁食,并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2.2.2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颅脑损伤病人常有肢体活动受限伴有意识阻碍,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下降,机体免疫力减弱,极易并发褥疮和各类感染。因而决不能忽视基础护理。室内空气应保持洁净,减少探视,各种治疗护理操作要严格无菌操作。胃管、导尿管不宜留置过久,口腔护理每日晨、晚各一次。要建立翻身卡制度,定时翻身、拍背,本组46例死亡病例均于急性期死于脑疝、多脏器衰竭等,无一例死于康复期并发症。
2.2.3 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肢体功能锻炼的原则为:既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医患患合作;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要注意床上被动功能锻炼,耐心地指导教会家属对病人完成患肢解屈曲与伸展、内收与外展等动作。待拔除气管套管及胃管后,要抓紧下床活动,主动锻炼为主,被动活动为辅。
2.2.4 综合康复训练 自理训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己进食,自己刷牙,培养自信心。训练膀胱括约肌功能:给予持续夹管,定时放尿,以锻炼其收缩功能,为拨管做准备。在出院前将有关具体的护理理念,护理方法,作为出院康复指导的重要内容传授给病人及家属,充分调动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增强康复欲望及自信,而不会延误康复治疗的时机,并及时从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
参考文献
[1] 孙艳杰.神经外科939例重症患者的监护及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
[2] 俞兰观,裘小萍,郑慧慧.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2-23
作者单位:529500 阳江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颅脑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06-01
我院外科自2008年4月以来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456例,现将该类病人的监护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456例,男295例,女161例;其中14岁以下155例,14岁以上306例,平均年龄为28.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30例,高处坠落伤106例,打击伤120例。456例病人中因合并颅内血肿而行开颅手术者有101例,其他采用保守治疗。经治疗护理,恢复良好者358例,中残35例,重残20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46例。
2 護理措施及体会
2.1 急性期护理 由于颅脑损伤的病人在急性期死亡率较高,本组病人中有172例一入院即安置于重症监护病房,使用监护仪器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同时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和四肢活动情况,做好书面记录。并要保持环境安静。
2.1.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意识情况:应用Glasgow昏迷评分法,并正确区别术后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瞳孔:瞳孔正常直径为2~5mm,双侧等大等园,光反射灵敏。否则可能提示有脑疝发生。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可以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力的改变,在颅脑损伤的情况厦,血压升高常常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则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性循环功能衰竭时病情更为严重,必须密切注意,以及时调整用药,保持血压平稳。如果早期发生“二慢一高”(呼吸慢、脉搏慢、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则提示脑疝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病情,配合救治。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密切注意观察,防止呼吸道梗阻及误吸的发生,保持正常通气,确保有效供氧。定时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有的放矢的指导呼吸管理。对缺氧状态严重,出现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的病人,应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本组对持续昏迷,咳嗽能力减弱,继发呼吸道感染或呼吸道梗阻的病人,应行气管切开术,给予面罩吸氧,把好无菌操作、气管内滴药、及时正确吸痰三关,避免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有70例行气管切开术,全部病人得以生还。
2.1.3 降低颅内压 颅脑损伤病人因出血、水肿等原因必然导致病人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手段降低颅内压。对于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结合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可以预测是术后出血还是脑水肿,一般颅术后出血易发生在24小时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小时达高峰,因此,在术后3天之内监测颅内压很有意义,如颅内压升高,经一般治疗产能降低时,可进一步采取头颅CT扫描、脑血管造影辅助检查寻找原因,以决定是脱水治疗或进行手术减压。适当抬高头部,避免前屈、过伸、侧转,各种护理操作应尽量轻稳、仔细,以免刺激病人而引起颅内压剧烈波动。适当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准确收集记录每日尿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各种脱水剂的治疗应力争做到快速、足量、准时的原则。
2.1.4 控制中枢性高热 颅脑损伤病人往往累及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很高,势必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应将病人置于易于散热的环境下,室温保持在22℃左右为宜,于高热病人的头部、颈部、腋部、腹股沟等部位放置冰块,或用温水擦洗上述部位以行物理降温,或应用医用控温毯。同时行动态体温监测,必要时可采用冬眠疗法,以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保护细胞膜,减轻脑水肿的发生。
2.2 康复护理 当病人病情稳定,护理工作重点进入康复护理阶段。
2.2.1 补充能量,促进机体康复中心伤后一周内,由于病人病情不稳定,消化功能紊乱,不宜进食,或不宜正常进食,主要是通过静脉给予胃肠外营养,一周后,病人病情多开始稳定,能够进食,这时应遵循定时、定量、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的原则。昏迷的病人可行鼻饲,每次鼻饲前要抽取胃液,观察其色、量及性状,鼻饲观察有无腹胀、恶心呕吐及大便情况。如出现腹胀、呕吐,抽出胃液为血性或解出大便呈柏油样,抽出胃内容物超过150ML,应立即禁食,并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2.2.2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颅脑损伤病人常有肢体活动受限伴有意识阻碍,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下降,机体免疫力减弱,极易并发褥疮和各类感染。因而决不能忽视基础护理。室内空气应保持洁净,减少探视,各种治疗护理操作要严格无菌操作。胃管、导尿管不宜留置过久,口腔护理每日晨、晚各一次。要建立翻身卡制度,定时翻身、拍背,本组46例死亡病例均于急性期死于脑疝、多脏器衰竭等,无一例死于康复期并发症。
2.2.3 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肢体功能锻炼的原则为:既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医患患合作;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要注意床上被动功能锻炼,耐心地指导教会家属对病人完成患肢解屈曲与伸展、内收与外展等动作。待拔除气管套管及胃管后,要抓紧下床活动,主动锻炼为主,被动活动为辅。
2.2.4 综合康复训练 自理训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己进食,自己刷牙,培养自信心。训练膀胱括约肌功能:给予持续夹管,定时放尿,以锻炼其收缩功能,为拨管做准备。在出院前将有关具体的护理理念,护理方法,作为出院康复指导的重要内容传授给病人及家属,充分调动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增强康复欲望及自信,而不会延误康复治疗的时机,并及时从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
参考文献
[1] 孙艳杰.神经外科939例重症患者的监护及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
[2] 俞兰观,裘小萍,郑慧慧.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2-23
作者单位:529500 阳江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