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活体验 形象直观易学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6075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捉生活现象——激“情”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而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这样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把数学和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服务。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可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中的电冰箱、电视机、音响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身高、学号,数一数居住的楼层、家里的人数等。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和处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倡导学生写“生活数学日记”,主题是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可从身边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如社会信息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合理使用压岁钱”、“我为学校设计跑道”、“测测旗杆有多高”、“你中头奖的可能有多大?”……这一篇篇数学小日记都在说明同一个事实:小作者对数学很感兴趣,他们有了数学意识,他们会自觉敏锐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生活问题。
  
  二、循生活经验——导“学”
  
  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不少内容都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学习是把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进行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例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起来。“在体育比赛的记分板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机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又如:教学“无限循环小数”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无限”和“循环”的意思,首先教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教师问:“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学生都说听过。教师就让学生一起接下去讲,学生接下去讲了好几遍,看看老师还不叫停,就不讲了,教师马上问:“为什么不讲了?”学生齐声回答:“讲不完的。”教师马上就揭示“无限”这个概念。然后教师再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一星期有几天?”“这7天是按什么规律出现的?”引导学生去感受现实生活,从中体会,一星期7天总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出现、循环不断,再让学生找一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此类现象,学生说出了如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学生凭借生活中的经验,轻松地理解了“循环”这个抽象概念。
  
  三、设生活问题——促“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这成千上万个问题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的生活问题,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提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就一定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新课伊始就拿出红绿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让学生猜测“哪支比较长?”话音刚落,学生便好奇地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教师手里的铅笔,凭直觉猜起来。有的说红的长,有的说绿的长,还有的说一样长,情绪异常高涨,争论不休。我没有肯定哪一方,追问:“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有根据地说出哪支长?”随即就有学生说,把两支铅笔的一端对齐,结果发现红的比较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呢?”我继续问道。全班学生沉思片刻,少数学生想到了用尺量。“那你知道长多少吗?”对我再一次的提问,学生愕然了,怎么比划也说不清楚。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长度单位便呼之欲出了。这样,随着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从没有科学的直觉猜测到有根据的比较,再到科学的用尺量,不知不觉已踏入了数学的大门。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作者联通:431900湖北省钟祥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他们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   
期刊
新课程改革应积极倡导师生间互动交流和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努力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互动合作的交流平台。    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小组合作    1、改革课堂座位模式  目前最为普遍的课堂座位排列使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范围比较小,不利于更多同学的交流。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均衡的小组,让学生分别围坐在一起,教师以学生活动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
期刊
新的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更新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做班级工作时,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    渴望沟通和交流是人的本性。在教育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的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氛围,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共建“情感热线”,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经常与学生讨论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并时刻提醒他们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
期刊
生物实验教学既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里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显微镜的使用”的几点做法:    一、实验教学的组织要得力    精心组织实验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在上“显微镜的使
期刊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视觉来接收书面材料,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获取营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会他什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之一。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认识能力。通过对文字材料的解释和理解
期刊
一堂成功的好课,不仅导入要引人入胜,教学环节更要波折迭起,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有高潮、有低谷,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问题,怀着好奇,一步一步进入教学情境,学生经过引人入胜的导入后,已经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学习活动难易结合,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那么,学生就会在刨根问底式的探索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品味“学中之乐”,收到成功的喜悦。“创新教育”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习
期刊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呼唤把快乐还给儿童,呼唤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重新构建。作为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我们要用真挚的爱构建充满人情味、处处洋溢着欢乐、学生人人得到发展的课堂。    一、用爱心营造轻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教师走进教室时,把一切烦恼留在教室之外,而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微笑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老师不
期刊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凸现,终生学习的观念已被普遍认同。在教育部发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特征    1、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或准分离状态,教师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由
期刊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学习地理的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主动地探求地理知识,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地理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发挥学科情感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是我们当前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发挥
期刊
案例1:一晚到一朋友家窜门,谈到孩子在校学习情况,该朋友的女儿刚上高中,学习数学有些吃力,有些基本题,弄不懂,转不过弯来,有些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是想把问题弄明白,但无问处,想请我做家教。我说:“有问题是常事,为什么不问老师把问题搞懂”,学生说:“问的问题简单,经常挨老师批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拿来问,不动脑筋,拿回去自己做”。另一家长搭话说,这还是比较好的了,更糟糕的是一老师批评我儿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