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心中的童年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cl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刚过,看到网络上这样一段话:“小时候的年,是爸买回来的肉,是妈给我做的新衣裳,是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几毛钱,是那噼里啪啦金花四溅的一挂小鞭儿。的确,小时候的年是内心期盼的,而现在的年,是超市里的拥挤,是忙活了半天做好的饭菜却谁都吃不下,是天南地北的奔波,是黑夜当作白天的混乱。生活越来越好,可那份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现在的我们是笑着笑着就哭了。”
  看到这段话,不禁让我产生一连串疑问:“我的童年美好吗?”“如今的孩子的童年美好吗?”“到底什么是童年?”“孩子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童年?”在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我找到了答案。
  留住童年本来的样子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童年的消逝》这本书于1982年出版发行,在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孩童的世界已受到物质化社会的侵蚀。而中国当时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程度不高,物质也相对匮乏,那时候,孩子们大多在一起游戏,与大自然接触更亲密,享受着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可到了今天,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尼尔的观点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过年回家,才上幼儿园的妹妹拿我的手机拍照、发微信语音、看视频,其熟练度让我惊讶;上三年级的弟弟更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网络上,孩子自拍的各种才艺展示视频让她们成为粉丝上万的“网红”。甚至连“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走秀都有了儿童版。这种儿童世界成人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孩子们越来越容易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的交往和大自然的接触变得越来越少,他们本该色彩斑斓的童年无形中被覆盖了一层世俗化的膜。儿童与成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儿童和成人在趣味和风格上越来越融合一气。”
  除了孩子被物质世界和海量信息催熟,还有被改变的亲子关系,现在很多父母自己也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而为了不被打扰,甚至给孩子扔下一个手机或平板电脑,然后各得其乐。在当今这种环境下,孩子们的童年在异化,他们本应该在广阔的天地、在大自然中尽情释放活力,然而,如今伴随他们的更多的是冷冰冰的数码设备,缺少与同伴和他人的交流。
  我很认同巴金先生的观点:孩子应该有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应该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小孩,有充分的时间去调皮捣蛋。孩提时代的快乐就在于自由的体验,如光着脚走路、玩泥巴等等,大人可能不喜欢,但对孩子却很有意义。一句话,要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生活。“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这是一位诗人说的话,多么简单明了而又富有哲理。一个快乐而纯粹的童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它能为孩子的心灵提供最初的滋养,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要警惕成人化儿童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的教育要为了孩子的明天,更应为孩子提供一个美好的今天。而要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生活,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首先我们大人要改变自己,放下手机,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多让孩子与小伙伴们游戏、一起走进大自然,沐浴阳光雨露,与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做朋友;经常走入书本世界,而不是抱着手机、电脑乐此不疲……只有这样,孩子们的童年才会更健康,更充满向上的力量。
  别做儿童化成人
  《童年的消逝》中除了指出儿童成人化这一现象之外,还提出了另一个概念——儿童化成人。乍一看似乎跟孩子无关,但细细想来,儿童化成人现象实际上是儿童成人化现象的一种后遗症:儿童过早融入成人世界,孩子只是表面的行为举止上显得成熟,而实际上,由于缺失了正常的与伙伴和大自然交流的过程,他们的心理缺乏自然发育的过程,其实并不成熟,甚至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导致他们长大后,心理年龄仍停留在较早的阶段。
  而更令人擔忧的是,现在的社会环境还在助推儿童化成人的产生。一是媒体迎合年轻人的心理。打开手机、电脑,娱乐新闻往往占据很大版面,媒体迎合低龄化人群的兴趣取向,各种明星往往是很多年轻人关注的焦点。二是社会整体环境浮躁而焦虑。如今的关键词是“快”,每个人都怕被时代抛弃,许多人都处于焦虑之中,无法沉静下来。三是不阅读。如今很多人都沉溺于手机、电脑,快餐化浅阅读流行,很难静下心认真地读一本好书,而且这还导致许多人将自己封闭、孤立起来,更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育。
  《童年的消逝》一书告诉我们,作为个体的童年当然在延续,作为社会符号的童年概念却在悄悄改变,然而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对此还茫然无觉。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要用责任感和勇气去追寻童年最可贵的真善美和积极向上的元素。童年已逝,童真可存,但为成人,不可续稚。愿爱你所爱,行你所行,顺从己心,无问西东!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教育教学,不仅是常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作,更是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教师只有不断地实现自我的跨越,才能获得成长,才能成就事业的美丽。  那年她刚刚走上教学岗位,一切都是新的:教学是新的;学科是新的——那时,本地的小学英语才开设;紧接下来的课程改革也是新的,研习的氛围方兴。似乎一切都在呼唤,在呼唤一种突破和跨越。带着一颗对教育赤诚的心和满腔的热情,她一路走来,风雨兼程20年,不断实现自我跨越,
期刊
摘 要: 在写作学习知识转型的教学背景下,正确恰当地设计并使用写作学习支架对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如何设计和使用学习支架,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编写故事要有曲折”这一课例可为写作学习支架的开发提供三种策略:依据文体和学情选择合宜的写作知识;搭设相应的学习支架促进写作知识的转化;提供充足、有效的学习支架聚焦写作过程的展开。  [关键词 ] 写作学习支架;设计与使用;课例研究  写作
期刊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也出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上海、浙江等地第一批“吃螃蟹”,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重要、最复杂的一次教育综合改革序幕。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也加入了新高考的“大家庭”。按照部署,到2021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将实行新高考。新高考在科目组合、录取模式、志愿填报、高考取向、师生地位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
期刊
1.知识教学平白、直接、快节奏,展示孩子真实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可不简单啊!在学习一个新知识之前,不少人已经知道了个大概,几乎找不到还是一张白纸的人。他们中有的是听别人说过,有的是自学了,当然更多的是在校外辅导机构学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教?是假装学生啥也不知道,从零教起,还是跳过这部分内容,从后面教起?  【片段一】大家知道了什么?  课前,俞老师在黑板上慢吞吞地用圆规画了一个圆,标出了圆心
期刊
“三角形的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概念多且琐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具备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基础,如果处理不当,会把概念课上成一节巩固习题课。张竹华老师把“立德树人”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注重概念生成过程,尊重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能充分体现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培养。张竹华老
期刊
导 读:  刘德武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内涵丰富、匠心独具,充分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形象生动,多角度、多变化地演绎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了对称的特点,充满了人文和生本。其中画花瓶、乌龟做体操、风吹花又落等环节的设计更是画龙点睛,以其丰富的视觉冲击,逐步聚焦到概念的本质,让人惊叹不已。  笔者近期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刘德武给二年级学生带来的“轴对称图形”,感动、钦佩刘老70岁
期刊
当习作教学着眼于学生熟悉的内容时,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了;当习作教学聚焦于学生有感受的事情时,学生就能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当学生有了自主表达的基础,再适时出示范文时,学生就能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表达了;如果范文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时,学生就能消除距离感,饶有兴致地学习了。最有魅力的习作并非辞藻华丽,修辞丰富,而是如话般自然的表达;最有效的习作教学并非开场学生就语出惊人,而是引导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
期刊
联系人:刘老师 手机:15311646483  电话 010—5976629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7号致真大厦A座18层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ywztxx.com/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一群:202468487;  二群:463959530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182408609  汉语作为母语,孩子
期刊
三月,花草馥郁,鸟鸣嘤嘤,校园里处处是春的气息。教室里的孩子们,仿佛也充满了春天的活力。我们正在讨论“阿长买《山海经》”这一情节。  小马“一马当先”:“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她说的是方言。”  话音一落,立刻遭到大家反对:“不对!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的正确读音!”  小曾站起来说:“文中说,作者觉得说也没什么用。所以‘我’应该是很敷衍地跟她说的。”  角落里的皓然
期刊
最近读了一些书,日本作家石川拓治写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木村阿公的奇迹苹果》这本书令我回味良久。书中主人公木村是一位倒插门女婿,他不施肥、不打农药,傻瓜一样地种苹果,坚持了10年,终于成功地种出了“奇迹苹果”。这种苹果不会腐烂,香甜久远,能长久保存。木村的“傻瓜”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大家都希望吃到“汇聚了生产者灵魂”的苹果,甚至想自杀的人、黑道大哥都想从他种“奇迹苹果”的经历中得到“精神的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