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模型和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理论模型,首先从行为活动的角度出发,把企业IT/IS创新扩散行为分为采纳决策、调试、接受与内化行为,并对各行为主体及其主要活动进行了定义。然后,重点对采纳决策行为展开分析,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方面分析了驱动采纳决策的因素构成,归纳了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对IT/IS的感知。最后,提出了企业IT/IS采纳决策行为模型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创新扩散;IT/IS采纳;采纳决策
一、 引言
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方式有很多,信息技术创新、组织文化创新、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等都能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益,获得竞争优势。信息技术更是作为支撑其他创新方式的利器,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IT/IS在企业中的扩散过程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已经意识到IT/IS的扩散规律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本源问题。
当前,国内企业对于IT/IS在组织中的扩散过程缺乏全面研究,不了解组织对IT/IS的采纳行为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动态影响,因而难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对企业IT/IS创新扩散行为进行了分类,归纳了各行为主体及其主要活动的特征。重点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方面讨论了影响决策者采纳IT/IS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一个企业IT/IS采纳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框架。
二、 理论背景
1. Rogers创新扩散理论。IT/IS常被视作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而被企业采
纳,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IT/IS在企业中被采纳进而发生扩散的过程。该理论主要包含“个人创新采纳模型”和“组织创新过程模型”。它们不仅解释了创新产生的过程,还阐述了创新如何被扩散的过程。该理论是创新研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许多方面为人们所引用。
在“个人创新采纳模型”中,Rogers将采纳过程分为知识、说服、决策、使用和确认五个阶段,并提出影响该过程的因素包括创新技术的特性、采纳决策者的特性和沟通渠道等。
Moore和Bebbasat对Rogers提出的创新技术特性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另外三个指标,分别是形象、结果可说明性以及可预见性。
在“组织创新过程模型”中,Rogers把组织创新过程划分为问题设定、匹配、组织或创新事物再造、澄清和日常化五个阶段,并强调每个阶段中都有不同的创新活动。
2. 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模型。1987年,Kwon和Zmud提出的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模型,该模型定义了影响IT实施的六个阶段(问题提出,采纳,适应,接受,规范,融合)以及与之相关的五个因素(用户群体特征、组织特征、技术特征、任务特征、环境因素),模型中的六个阶段主要源自Rogers所提出的创新扩散研究。如果把IS实施过程模型分为三大步骤,则该六个阶段可与Lewin提出的组织变革模型相對应(见表2)。Lewin的组织变革模型是一个包含解冻、变革、再冻结等三个步骤的有计划组织变革模型,用以解释和指导如何发动、管理和稳定组织变革过程,该模型也叫做“力场”组织变革模型。
3.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2003年,Venkatesh等人在综合了TRA,TAM,MM,TPB,C—TAM—TPB,PCU,IDT,SCT这8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UTAUT模型,根据实证研究,该模型在对用户接受行为意向的解释上要胜过以上8个模型。TAM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基础,来解释外部参数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换句话说,TAM只是核心。实际上,应当配合组织特征选择不同的外部参数,并探讨这些参数对技术接受和使用行为的影响,而UTAUT正是将许多不同参数整合在一起的新架构。
该模型提出性别、年龄、经验和使用的自愿性这四个重要的约束变量对行为意愿与实际使用行为具有重要约束作用。而对绩效的预期、对付出的预期、社会的影响和配合的情况这四类因素是重要的直接决定用户接受和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4. T—O—E模型。Tornatzky和Fleischer提出了创新采纳因素分析框架。该框架提到三方面的因素主要影响着组织对技术创新的采纳:(1)技术背景(Technology,T)。主要与组织在市场上能获得的技术相关,关注于技术本身的特性如何影响采纳过程。组织自身的技术能力影响着组织获取技术的能力。组织获取技术的能力与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正相关。(2)组织背景(Organization,O)。组织本身的特性也与技术应用有关。例如,公司规模、集中化程度、组织结构、人员技术水平等。(3)外部环境背景(Environment,E)。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竞争者、资源、行业规则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竞争压力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都是企业创新过程的主要压力。有关市场环境对组织应用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面对高度的市场不确定性时,高度的竞争压力将刺激企业快速展开创新,企业更愿意采用一种积极的技术策略来增强竞争力。
这三个因素影响着企业采纳技术创新的意图,也影响着相应的创新过程和最终的组织绩效。这和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是一致的。
三、 企业IT/IS创新扩散行为分类
IT/IS在企业中的扩散过程受到多方面作用力的影响,首先,本研究针对的IS属于复杂信息系统,不但资金投入较大,牵涉的部门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也较大,从企业权利结构的角度来观察,只有决策层才有权做出项目投资决策,也只有来自企业决策层的采纳动力能使IT/IS在企业中生根。其次,IT/IS能否顺利实施还要依赖于组织对实施IT/IS的调适力度,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进行有效的调整与适应才能让IT/IS在企业中发芽。再次,操作层对IT/IS的有效使用决定了IT/IS的应用效果,因此IT/IS能否茁壮成长,与操作层对IT/IS的接受与使用能力密切相关,很多IT黑洞的形成原因都与IS的接受与使用不力有关。最后,IT/IS能否开花结果,具有生命力,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利器还要依赖于企业对IT/IS的持续使用与建设能力。
根据前面对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各主要阶段的活动描述,结合IT/IS进入企业的阶段递进以及企业员工认识的加深,本研究把企业IT/IS创新扩散行为主要划分为采纳决策行为、调适行为、接受行为、内化行为。
不同信息行为涉及的行为主体不同。本研究中,假设企业组织中的个体成员都是理性人,根据其在组织结构中的所处地位可以把他们分为高层决策者、中层执行者、基层操作者,涉及的主要角色有:高级决策人员、信息部门、项目实施小组、软件开发方、终端用户(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操作人员)。如果邀请了第三方咨询,则角色还包括专业顾问。IT/IS扩散的不同阶段、企业信息行为、主要行为主体与行为特征的对应如表3所示。
四、 企业IT/IS采纳决策行为模型研究
IT/IS采纳决策阶段属于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与组织创新过程模型中的“问题设定”与“匹配”以及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模型中的“问题提出”与“采纳”相对应。在本研究中,把该阶段中企业的行为活动归纳为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和问题匹配与决策三个部分。
组织就其本质来说都是保守的,总是积极抵制变革。因此,企业的IT/IS采纳行为必须有足够的“推动力”作用才能产生。“推动力”作用的结果是企业最终做出IT/IS采纳决策(采纳或拒绝)。所有与IT/IS相关的人员都可以成为IT/IS的推动者,但由于他们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拥有的权利以及在组织中的影响力不同,他们对IT/IS采纳决策的推动效果也有很大差异。表4列出了IT/IS采纳决策阶段各主要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
在“问题匹配与决策阶段”,决策者必须做出是否采納IT/IS的决策。决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者会受到企业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将影响到决策者对IT/IS创新的感知,在感知的驱动下,最终决策者做出采纳决策。该采纳决策将影响到IT/IS在企业扩散过程中的调适、接受与内化行为。以上对采纳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包含了三个变量:引起IT/IS采纳的内外部因素、对因素的感知/认知和采纳决策行为。这里,对感知变量的引用是为了在关注信息技术本身的同时加大对与人和人的动机有关的问题的关注。
1. 内外部因素分析。本研究从TOE模型的分析角度,展开对影响企业采纳IT/IS的内外部因素的分析。其中,由于企业领导人是做出采纳决策的行为主体,因此,除了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本研究中还引入领导人要素(Manager,M),见表5。
2. 感知变量分析。在本研究中,借用UTAUT模型对感知变量的定义,把对预期绩效的感知、对困难的感知、对风险的感知和社群的影响作为影响采纳决策行为的四个主要感知变量(见表6)。
3. 采纳决策行为模型的概念框架。正因为企业对IT/IS的采纳是“一把手工程”,所以决策层实施IT/IS的态度与决心将影响到组织对IT/IS的调适力度和操作层对于IT/IS的接受与使用程度,也将通过组织文化影响到组织对IT/IS的内化,同时,执行层、操作层对IT/IS的调适与接受、组织对IT/IS的内化反过来也作用于决策者,影响到他们对下一次IT/IS采纳的决策制定。因此,企业IT/IS采纳决策行为模型的概念框架如图5所示。
五、 结束语
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IT/IS在企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讨论了IT/IS在企业中的扩散活动,对企业IT/IS创新扩散行为进行了分类,其中,重点对IT/IS采纳决策行为展开了分析,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方面讨论影响采纳决策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了企业IT/IS采纳决策行为模型的概念框架。该框架有助于理解企业决策层的IT/IS采纳决策制定过程,找到影响决策制定过程的主要因素,提供给决策者有效的测量来加速对新技术的采纳。对模型中的引用的因素以及因素间的互动关系,还有待在今后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参考文献:
1.Rogers,E.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Fourth Edition.The Free Press,New York,USA,1995.
2.Venkatesh,V.,Davis,F.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Management Science,2000,45(2):186-204.
3.Mohammed Quaddus,Jun Xu.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an Australian survey.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5,24(4):335-361.
4.Exploratory factors influenc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adoption within Australia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a mocro analysis.Construction Innovation,2005,5:135-157.
作者简介:李怡文,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1-12。
一、 引言
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方式有很多,信息技术创新、组织文化创新、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等都能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益,获得竞争优势。信息技术更是作为支撑其他创新方式的利器,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IT/IS在企业中的扩散过程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已经意识到IT/IS的扩散规律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本源问题。
当前,国内企业对于IT/IS在组织中的扩散过程缺乏全面研究,不了解组织对IT/IS的采纳行为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动态影响,因而难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对企业IT/IS创新扩散行为进行了分类,归纳了各行为主体及其主要活动的特征。重点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方面讨论了影响决策者采纳IT/IS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一个企业IT/IS采纳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框架。
二、 理论背景
1. Rogers创新扩散理论。IT/IS常被视作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而被企业采
纳,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IT/IS在企业中被采纳进而发生扩散的过程。该理论主要包含“个人创新采纳模型”和“组织创新过程模型”。它们不仅解释了创新产生的过程,还阐述了创新如何被扩散的过程。该理论是创新研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许多方面为人们所引用。
在“个人创新采纳模型”中,Rogers将采纳过程分为知识、说服、决策、使用和确认五个阶段,并提出影响该过程的因素包括创新技术的特性、采纳决策者的特性和沟通渠道等。
Moore和Bebbasat对Rogers提出的创新技术特性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另外三个指标,分别是形象、结果可说明性以及可预见性。
在“组织创新过程模型”中,Rogers把组织创新过程划分为问题设定、匹配、组织或创新事物再造、澄清和日常化五个阶段,并强调每个阶段中都有不同的创新活动。
2. 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模型。1987年,Kwon和Zmud提出的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模型,该模型定义了影响IT实施的六个阶段(问题提出,采纳,适应,接受,规范,融合)以及与之相关的五个因素(用户群体特征、组织特征、技术特征、任务特征、环境因素),模型中的六个阶段主要源自Rogers所提出的创新扩散研究。如果把IS实施过程模型分为三大步骤,则该六个阶段可与Lewin提出的组织变革模型相對应(见表2)。Lewin的组织变革模型是一个包含解冻、变革、再冻结等三个步骤的有计划组织变革模型,用以解释和指导如何发动、管理和稳定组织变革过程,该模型也叫做“力场”组织变革模型。
3.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2003年,Venkatesh等人在综合了TRA,TAM,MM,TPB,C—TAM—TPB,PCU,IDT,SCT这8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UTAUT模型,根据实证研究,该模型在对用户接受行为意向的解释上要胜过以上8个模型。TAM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基础,来解释外部参数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换句话说,TAM只是核心。实际上,应当配合组织特征选择不同的外部参数,并探讨这些参数对技术接受和使用行为的影响,而UTAUT正是将许多不同参数整合在一起的新架构。
该模型提出性别、年龄、经验和使用的自愿性这四个重要的约束变量对行为意愿与实际使用行为具有重要约束作用。而对绩效的预期、对付出的预期、社会的影响和配合的情况这四类因素是重要的直接决定用户接受和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4. T—O—E模型。Tornatzky和Fleischer提出了创新采纳因素分析框架。该框架提到三方面的因素主要影响着组织对技术创新的采纳:(1)技术背景(Technology,T)。主要与组织在市场上能获得的技术相关,关注于技术本身的特性如何影响采纳过程。组织自身的技术能力影响着组织获取技术的能力。组织获取技术的能力与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正相关。(2)组织背景(Organization,O)。组织本身的特性也与技术应用有关。例如,公司规模、集中化程度、组织结构、人员技术水平等。(3)外部环境背景(Environment,E)。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竞争者、资源、行业规则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竞争压力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都是企业创新过程的主要压力。有关市场环境对组织应用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面对高度的市场不确定性时,高度的竞争压力将刺激企业快速展开创新,企业更愿意采用一种积极的技术策略来增强竞争力。
这三个因素影响着企业采纳技术创新的意图,也影响着相应的创新过程和最终的组织绩效。这和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是一致的。
三、 企业IT/IS创新扩散行为分类
IT/IS在企业中的扩散过程受到多方面作用力的影响,首先,本研究针对的IS属于复杂信息系统,不但资金投入较大,牵涉的部门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也较大,从企业权利结构的角度来观察,只有决策层才有权做出项目投资决策,也只有来自企业决策层的采纳动力能使IT/IS在企业中生根。其次,IT/IS能否顺利实施还要依赖于组织对实施IT/IS的调适力度,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进行有效的调整与适应才能让IT/IS在企业中发芽。再次,操作层对IT/IS的有效使用决定了IT/IS的应用效果,因此IT/IS能否茁壮成长,与操作层对IT/IS的接受与使用能力密切相关,很多IT黑洞的形成原因都与IS的接受与使用不力有关。最后,IT/IS能否开花结果,具有生命力,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利器还要依赖于企业对IT/IS的持续使用与建设能力。
根据前面对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各主要阶段的活动描述,结合IT/IS进入企业的阶段递进以及企业员工认识的加深,本研究把企业IT/IS创新扩散行为主要划分为采纳决策行为、调适行为、接受行为、内化行为。
不同信息行为涉及的行为主体不同。本研究中,假设企业组织中的个体成员都是理性人,根据其在组织结构中的所处地位可以把他们分为高层决策者、中层执行者、基层操作者,涉及的主要角色有:高级决策人员、信息部门、项目实施小组、软件开发方、终端用户(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操作人员)。如果邀请了第三方咨询,则角色还包括专业顾问。IT/IS扩散的不同阶段、企业信息行为、主要行为主体与行为特征的对应如表3所示。
四、 企业IT/IS采纳决策行为模型研究
IT/IS采纳决策阶段属于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与组织创新过程模型中的“问题设定”与“匹配”以及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模型中的“问题提出”与“采纳”相对应。在本研究中,把该阶段中企业的行为活动归纳为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和问题匹配与决策三个部分。
组织就其本质来说都是保守的,总是积极抵制变革。因此,企业的IT/IS采纳行为必须有足够的“推动力”作用才能产生。“推动力”作用的结果是企业最终做出IT/IS采纳决策(采纳或拒绝)。所有与IT/IS相关的人员都可以成为IT/IS的推动者,但由于他们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拥有的权利以及在组织中的影响力不同,他们对IT/IS采纳决策的推动效果也有很大差异。表4列出了IT/IS采纳决策阶段各主要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
在“问题匹配与决策阶段”,决策者必须做出是否采納IT/IS的决策。决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者会受到企业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将影响到决策者对IT/IS创新的感知,在感知的驱动下,最终决策者做出采纳决策。该采纳决策将影响到IT/IS在企业扩散过程中的调适、接受与内化行为。以上对采纳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包含了三个变量:引起IT/IS采纳的内外部因素、对因素的感知/认知和采纳决策行为。这里,对感知变量的引用是为了在关注信息技术本身的同时加大对与人和人的动机有关的问题的关注。
1. 内外部因素分析。本研究从TOE模型的分析角度,展开对影响企业采纳IT/IS的内外部因素的分析。其中,由于企业领导人是做出采纳决策的行为主体,因此,除了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本研究中还引入领导人要素(Manager,M),见表5。
2. 感知变量分析。在本研究中,借用UTAUT模型对感知变量的定义,把对预期绩效的感知、对困难的感知、对风险的感知和社群的影响作为影响采纳决策行为的四个主要感知变量(见表6)。
3. 采纳决策行为模型的概念框架。正因为企业对IT/IS的采纳是“一把手工程”,所以决策层实施IT/IS的态度与决心将影响到组织对IT/IS的调适力度和操作层对于IT/IS的接受与使用程度,也将通过组织文化影响到组织对IT/IS的内化,同时,执行层、操作层对IT/IS的调适与接受、组织对IT/IS的内化反过来也作用于决策者,影响到他们对下一次IT/IS采纳的决策制定。因此,企业IT/IS采纳决策行为模型的概念框架如图5所示。
五、 结束语
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IT/IS在企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讨论了IT/IS在企业中的扩散活动,对企业IT/IS创新扩散行为进行了分类,其中,重点对IT/IS采纳决策行为展开了分析,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方面讨论影响采纳决策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了企业IT/IS采纳决策行为模型的概念框架。该框架有助于理解企业决策层的IT/IS采纳决策制定过程,找到影响决策制定过程的主要因素,提供给决策者有效的测量来加速对新技术的采纳。对模型中的引用的因素以及因素间的互动关系,还有待在今后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参考文献:
1.Rogers,E.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Fourth Edition.The Free Press,New York,USA,1995.
2.Venkatesh,V.,Davis,F.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Management Science,2000,45(2):186-204.
3.Mohammed Quaddus,Jun Xu.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an Australian survey.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5,24(4):335-361.
4.Exploratory factors influenc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adoption within Australia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a mocro analysis.Construction Innovation,2005,5:135-157.
作者简介:李怡文,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