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思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渐渐显示出来。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也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想象的空间大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热闹了,多媒体演示也变得丰富多彩了。可是在我们激情演绎着新课程理念所带来的变化之时,透过那些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依然有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二是对教材文本探究肤浅;三是班级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种种表象希能引起同行们的深思,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航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和明确教学目标,并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它是一堂有效率课的评价三维度的标准。一些教师分不清三个维度的目标,往往把它们搅在一起,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具体表现在:(1)教学目标不明。(2)教学目标过高、过大、过多,给教学目标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应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课堂设计不要放得太饱满,不要处处追求最佳,只要努力寻找教学突破口中的一个亮点就可以了。这样教学目标的实施才会切实可行。
  二、对教材文本探究肤浅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探究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的,它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而产生探究欲望的。但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而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显得幼稚可笑。曾有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诗歌《春》一文时,在投影仪上播放了几张满是嫩叶、枝芽的图片,然后问图片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大家不言而喻,可老师为了表示一定要让学生走进新课程的探究活动,硬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得出的结果仍是春天,理由是有发芽的枝条和绿叶。这样的问题根本无须探究。要改变这样的肤浅教学,教师首先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全面认识,并能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三、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标的方向。在新课标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今天,我们的教师也都在积极地实践着这种理念,但效果仍不佳。学生通常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进行讨论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仍旧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更多地去关注学生讨论些什么,合作到何种程度。往往是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上的合作,它势必冲淡课堂的有效浓度。而且这种形式的合作也只能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更多的学生只能是旁听者。没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了。
  为此要做好小组合作形式化问题,教师首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首先要做好合作准备。留足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对探究的问题要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次要明确合作目标。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目的,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扮演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再次要形成合作机制;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应有明确分工,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机会,让各种不同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尽情发挥。最后要教师参与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巡视,做象征性地表演,而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积极地看,积极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状况,作出响应的评价。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实质性的合作。
  总之,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若要克服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随意和盲目性,体现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和独创性,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同时新课程的推进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我们只有正视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才会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健康迈进。相信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下,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必将会成为学生放飞美丽心灵的“百草园”。
其他文献
我是背着“五讲四美三热爱”长大的“70后”,思想正统,可用又红又专来形容。而现在我教育的对象,都是在糖水中长大的“90后”。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也是社会的宠儿。他们张扬“自我中心主义“的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精神,个别自尊心极强,叛逆心极强,自以为是,性格孤僻,行为极端,一旦遇上挫折,不堪一击。况且,他们又生长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知识丰富,信息特别灵通,但有时心灵又空虚至极。所以我对这些“小皇
期刊
“拟题”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它是学生写作话题作文时,经过审题、确定立意、选定文体等环节后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环节。就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看,没有拟写文章标题扣2分,好像分数值并不高,但从作文阅卷实际情况看,如果自拟了标题,其潜在价值绝对不止2分。古人常把拟题比作“点睛”,“画龙”既毕,“点睛”尤为关键。常言说得好,“题好一半文”,可见拟题之重要。  文章标题贵在创新,郑板桥说:“题高则诗高,题矮
期刊
《语文读本》,是必修的补充和延伸,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  一、结合课本,拓展比较  1.《读本》中很多文章是和课本文章相关联的,因此可以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引进《读本》的内容,进行拓展,使《读本》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2.将《读本》内容进行归纳,然后依据课本,统筹安排,将《读本》内容灵活纳入单元教学计划中,从《读本》
期刊
文章精彩的题目就好像面试者给人留下的美好的第一印象,令人耳目一新的标题能给人清风拂面之感,往往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打动阅读者的心。多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我与其他老师一样都有同感,好的标题更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亲睐,具有潜意识加分的效果,文章更容易赢得高分。  如何设计精致的标题,给读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对于材料作文,第一要务当然是要仔细审题,审好材料内容和写作要求,把握了材料的主旨,准确分析推断
期刊
随着知识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各种新兴职业不断涌现,许多职业都在努力争取“专业”的头衔,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也成为衡量职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准。在教育职业日益走向专业化的今天,班主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班主任都比较重视通过制
期刊
1.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出生名门,少有大志,文武兼备,尤其善读兵书,且处在军阀割据的晚唐时期,他很想重整河山,干一番事业,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以建功立业为重,所以他对项羽的自刎乌江不赞同,甚至不屑一顾。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待历史人物评价上,更会冷静地分析思考,虽有偶然但须归于必然。他认为民心向背非常重要,项羽失去了民心,兵败是必然的。  李清照处在
期刊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随着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将結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我的几点粗浅方法:  1.驾驭教材,组织预习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吃透教材,认真备课,并且要根据所教
期刊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公司发言人代表或者领导人在答记者问时那妙语连珠的回答,一方面源于他们快速的反应能力、高超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源于在答记者问之前他们根据具体情况提前预测了记者们的问题和准备了如何去回答,两者相结合才会给观众们留下沉稳睿智的印象。但是对于答记者问并不是每一次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那么完美无缺的,甚至会出现敷衍了事或不知所措的时候,这又源于他们也不是神仙圣人,并不能预测到记者们所有的问
期刊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一观点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  一、如何解读自能读书的实质  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
期刊
很多学生常发出如此感慨: “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先贤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深刻的立意,有新颖的素材,有精巧的构思独独缺少了靓丽的语言,就如同好物品没有好的包装,再好的东西也会黯然失色。那么运用哪些语言技巧可以改善学生作文的语言境况,让学生的文字轻舞飞扬呢?  一、修辞添彩法  1.用新颖形象的比喻、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的描绘震撼读者。比喻往往给人以比较具象和形象的感觉,使得语言更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