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政治课,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觉得它很抽象、很枯燥,课堂上也提不起兴趣。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活课堂教学呢?笔者发现,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事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本文拟就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巧举事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事例 注意力 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思维特点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因此对于初接触政治教材中哲学内容的高二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就更应该多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让他们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一、选择典型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事例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选择典型的事例,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入掌握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1. 典型性。教材中有许多例子,往往是为了说明概念、观点或原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但有的例子对学生来说不是很熟悉,这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课堂参与的热情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为了阐述“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根本不同”时,借用了课本中列举的一首唐诗:“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首诗不熟悉,学习兴趣不大,很快注意力便分散了。在引导学生分析完这首诗后,笔者又列举了苏东坡描写庐山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同学们都学过,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很快便想到了答案。这种成就感逐渐又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回了课堂。可见,事例选择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着直接的影响。
2. 时效性。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政治教材中的有些事例无疑显得有些过时。这种缺少时代特色的事例,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材中的事例进行筛选,并不断更换或补充一些新鲜的事例,确保其时效性,从而满足学生渴望了解时事的热情。如在讲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框题时,笔者播放了奥运健儿刻苦训练,克服重重困难,备战北京奥运,为国争光的视频,同学们观看得很认真,深深被奥运健儿的精神所感动,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更加勤奋刻苦了。
3. 真实性。求真务实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时一定要选择具体、真实、可信度高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在思想上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引用了同学们熟知的张海迪的事例,在重温张海迪的成长历程中,同学们受到了启发,并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感到惭愧,认识到我们从小就应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组织学生讨论事例,发挥主体作用
开展对事例的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方法。课堂讨论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但开展事例讨论时,教师应把握好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
1. 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对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教师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实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内容时,笔者首先提出了问题 “实现个人的价值应与社会保持统一,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必须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你怎么处理二者的关系?” 供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大家纷纷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对个别学生的偏激认识做任何评论,而是让同学们通过讨论自己分析。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同学们最终达成了一致共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保持统一同追求个性发展并不矛盾,我们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当初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对这一观点也心服口服。
2.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语指责。对部分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开拓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
组织事例的分析讨论,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统筹、协调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的活动中来。
三、组织学生点评事例,激活课堂教学
学生对事例分析的点评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先由学生陈述讨论结果,提出有疑难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点评。在教学中,笔者通常组织学生自由发言点评或抽查学生进行点评,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典型,就会在课堂上集中进行点评。
组织事例分析的点评往往是一堂课的高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开展讨论的效果,引导学生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归纳出一般性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把一般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拓展,从而使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教学课件展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过程的材料,同学们观看完这一材料后,基本都能分析出结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永恒发展的。这一问题与树立创新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在学生的答案中,大部分同学基本上都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点评时,笔者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要树立创新的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课后对学生练习的批改,笔者发现同学对这一问题的掌握更加完整了。
总之,对于相对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妙运用事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使他们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从而激活政治课堂教学。
关键词:事例 注意力 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思维特点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因此对于初接触政治教材中哲学内容的高二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就更应该多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让他们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一、选择典型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事例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选择典型的事例,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入掌握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1. 典型性。教材中有许多例子,往往是为了说明概念、观点或原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但有的例子对学生来说不是很熟悉,这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课堂参与的热情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为了阐述“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根本不同”时,借用了课本中列举的一首唐诗:“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首诗不熟悉,学习兴趣不大,很快注意力便分散了。在引导学生分析完这首诗后,笔者又列举了苏东坡描写庐山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同学们都学过,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很快便想到了答案。这种成就感逐渐又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回了课堂。可见,事例选择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着直接的影响。
2. 时效性。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政治教材中的有些事例无疑显得有些过时。这种缺少时代特色的事例,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材中的事例进行筛选,并不断更换或补充一些新鲜的事例,确保其时效性,从而满足学生渴望了解时事的热情。如在讲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框题时,笔者播放了奥运健儿刻苦训练,克服重重困难,备战北京奥运,为国争光的视频,同学们观看得很认真,深深被奥运健儿的精神所感动,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更加勤奋刻苦了。
3. 真实性。求真务实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时一定要选择具体、真实、可信度高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在思想上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引用了同学们熟知的张海迪的事例,在重温张海迪的成长历程中,同学们受到了启发,并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感到惭愧,认识到我们从小就应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组织学生讨论事例,发挥主体作用
开展对事例的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方法。课堂讨论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但开展事例讨论时,教师应把握好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
1. 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对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教师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实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内容时,笔者首先提出了问题 “实现个人的价值应与社会保持统一,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必须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你怎么处理二者的关系?” 供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大家纷纷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对个别学生的偏激认识做任何评论,而是让同学们通过讨论自己分析。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同学们最终达成了一致共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保持统一同追求个性发展并不矛盾,我们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当初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对这一观点也心服口服。
2.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语指责。对部分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开拓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
组织事例的分析讨论,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统筹、协调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的活动中来。
三、组织学生点评事例,激活课堂教学
学生对事例分析的点评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先由学生陈述讨论结果,提出有疑难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点评。在教学中,笔者通常组织学生自由发言点评或抽查学生进行点评,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典型,就会在课堂上集中进行点评。
组织事例分析的点评往往是一堂课的高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开展讨论的效果,引导学生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归纳出一般性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把一般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拓展,从而使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教学课件展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过程的材料,同学们观看完这一材料后,基本都能分析出结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永恒发展的。这一问题与树立创新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在学生的答案中,大部分同学基本上都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点评时,笔者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要树立创新的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课后对学生练习的批改,笔者发现同学对这一问题的掌握更加完整了。
总之,对于相对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妙运用事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使他们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从而激活政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