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现阶段研究城镇化、城镇集聚区以及整个城镇化的发展与控制问题具有越来越大的迫切性。据统计,在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了50%,这不仅仅是个里程碑,而且这也能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随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我国也逐步在摆脱单纯的农业型经济,农村经济也开始得到明显改善,并且转移了劳动力。因此,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进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我们就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 城镇化、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意义、策略
我国的农村建设普遍较城市差,同区域的农村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经济发展等等都与城镇有着不小的区别,随着我国开始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最终加快经济水平的发展。
1、农村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人类社会在劳动特点、生活方式和居民文化等方面逐步被改造成为主要是城市化的社会,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城镇化也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它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农村形式对向城镇形式缓慢过渡转变,把农村人口不断的转变成城镇人口,使得城镇也在不断的建设发展,并且逐步完善,主要表现为:(1)人口的转移,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上,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不断的增加上升;(2)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城镇化建设使得非农业经济渐渐发展,而传统农业渐渐改变并且其主导地位也逐步下降;(3)农业从业人员渐渐比率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并且从业人员不断增加;(4)随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的调整及积聚使得农村发展为城镇。
农村城镇化就是要不断的优化社会经济,把各种不同的要素相互组合发展。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不能是单一的迁徙人口,把原居住地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要考虑到经济的发展要素,城镇建设的规模,从各个角度出发,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切忌盲目求快,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城镇化建设。
2、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现状分析
2011年,社科院发布的《2012社会蓝皮书》中指出,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了50%以上,而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只有40%左右,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比较,建国初期以后才逐步开展。并且,早些年,我国还抑制农村人口的流失,城镇与农村隔离比较大,导致我国在建国30年内的时间里,城镇化的水平一直比较低,发展也非常慢。同时工业化及非农业化发展也不均衡,城镇人口在1978年统计为17.9%,1952年的城镇人口统计为12.5%,只增长了5.4%。但是同期的工业化及非农化增长却为26.7%、22.4%,发展非常不均衡。这一现象自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得到了巨大的改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的脚步也紧紧跟随,但是,工业化与非农化的发展还是与城镇化不同步,在一定的程度上,城镇化发展仍远远不及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仍然是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农村的人口被制约在所在的土地,同时,农村人口享受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一些制度均与城镇有非常大的区别。虽然在近十几年,这些现象我国投入了很大的力度进行改观,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城镇化建设我国也缺乏一些有效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流动大且目的不明确,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平的发展。
3、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3.1、农村的现状。农村一般比较分散并且人口不集中,公共设施少并且建设起来规划比较困难,利用率低,投资比较不划算,另外消息交流也不能与城镇相比较,第三产业开展比较困难,且也不发达。反过来考虑,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分散使得教育的投入也不能集中精力开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较为不便,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发挥效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3.2、农村城镇化的深析。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主要是进行各方面的渗透,职业转换、产业结构转换、人口空间转换。城镇化的建设使得经济、技术、社会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各方面的不断渗透主要在三个方面互相作用:(1)职业转换。随市场经济发展,农民的价值观的改变等,农村人口也渐渐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开始向其它行业渗透,这也使得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也使得其收入发生了变化,农村的居民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都发生变化。(2)产业的转换。传统农村的经济形式就是单一的农业经济,在城镇化建设后,农民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或服务业生产,从业的地点也从农村开始向城镇发展,在资本的渐渐累积下,最终定居到城镇,实现了产业的转换。(3)人口转换。在职业转换与产业转换后,最终农村人口及其经济活动发展到城镇,并且扩散开来,是城镇化在转换过程的结果。
4、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4.1、平衡化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目前的城乡人民年收入较为不均衡,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2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为21986元。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扶持农村的经济发展,但仍然远远不够。城镇化建设能加快农民向城镇专业,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增加了部分农民的年收入。
4.2、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的建设发展能够把劳动力从事低生产率的农业方式专业到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普遍存在富余劳动力,直接从事农业人口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也使得我国的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渐渐下降。
4.3、经济可持续增长。城镇化的建设,随着居民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的改变,也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能够增加我国国内的市场,我国经济的增长在一定得程度上也随市场化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增长。并且,我国国内的市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在变大,最终发掘国内的市场潜力,为经济发展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来。 4.4、开拓农村市场。城镇化建设最终使得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人口比重的下降也使得农村人口的收入增加,随收入的增加也能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刺激了消费,扩大农村的市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5.1、发展农村工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工业化与城镇化其实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也在相互促进发展。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质基础,而工业发展则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这一基础,同时,城镇化又能为工业化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大力发展农村的工业,不仅仅能解决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而且能带动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也为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援助。
5.2、推动小城镇建设。越来越多的特大城市的出现,也给我国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城市规模过渡膨胀会使得交通拥挤,城镇居民用水、用电压力倍增,以及城镇垃圾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都渐渐突显出来。因此,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在农村城镇化建设时制造多元化发展,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近转移,投资比较方便,并且经济发展也相当涵盖比较广,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应侧重在小城镇的建设上。尤其是要加快区域性重点镇的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5.3、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及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最终能提高生产的效率,生产力的提高,能对城镇化的建设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5.4、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这是一个巨大的变迁。由于从事行业的转变,也要求农业劳动者能够转换自己,我们应该培训其相关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在城市的适应能力,并且要加强农村的教育水平。
5.5、户籍制度的改革。这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户籍问题导致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享受的各种制度也不同,住房、教育、医疗等等方面均有很大区别,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应帮助农村人口消除这些隔阂,帮助他们更快的融入到城镇建设中去。
结语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国民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最终实现双赢,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长胜.2005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刘 斌,张兆刚,霍 功.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 冯尚春.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8
[5] 苏降群.农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城镇化、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意义、策略
我国的农村建设普遍较城市差,同区域的农村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经济发展等等都与城镇有着不小的区别,随着我国开始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最终加快经济水平的发展。
1、农村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人类社会在劳动特点、生活方式和居民文化等方面逐步被改造成为主要是城市化的社会,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城镇化也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它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农村形式对向城镇形式缓慢过渡转变,把农村人口不断的转变成城镇人口,使得城镇也在不断的建设发展,并且逐步完善,主要表现为:(1)人口的转移,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上,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不断的增加上升;(2)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城镇化建设使得非农业经济渐渐发展,而传统农业渐渐改变并且其主导地位也逐步下降;(3)农业从业人员渐渐比率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并且从业人员不断增加;(4)随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的调整及积聚使得农村发展为城镇。
农村城镇化就是要不断的优化社会经济,把各种不同的要素相互组合发展。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不能是单一的迁徙人口,把原居住地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要考虑到经济的发展要素,城镇建设的规模,从各个角度出发,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切忌盲目求快,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城镇化建设。
2、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现状分析
2011年,社科院发布的《2012社会蓝皮书》中指出,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了50%以上,而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只有40%左右,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比较,建国初期以后才逐步开展。并且,早些年,我国还抑制农村人口的流失,城镇与农村隔离比较大,导致我国在建国30年内的时间里,城镇化的水平一直比较低,发展也非常慢。同时工业化及非农业化发展也不均衡,城镇人口在1978年统计为17.9%,1952年的城镇人口统计为12.5%,只增长了5.4%。但是同期的工业化及非农化增长却为26.7%、22.4%,发展非常不均衡。这一现象自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得到了巨大的改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的脚步也紧紧跟随,但是,工业化与非农化的发展还是与城镇化不同步,在一定的程度上,城镇化发展仍远远不及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仍然是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农村的人口被制约在所在的土地,同时,农村人口享受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一些制度均与城镇有非常大的区别。虽然在近十几年,这些现象我国投入了很大的力度进行改观,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城镇化建设我国也缺乏一些有效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流动大且目的不明确,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平的发展。
3、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3.1、农村的现状。农村一般比较分散并且人口不集中,公共设施少并且建设起来规划比较困难,利用率低,投资比较不划算,另外消息交流也不能与城镇相比较,第三产业开展比较困难,且也不发达。反过来考虑,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分散使得教育的投入也不能集中精力开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较为不便,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发挥效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3.2、农村城镇化的深析。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主要是进行各方面的渗透,职业转换、产业结构转换、人口空间转换。城镇化的建设使得经济、技术、社会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各方面的不断渗透主要在三个方面互相作用:(1)职业转换。随市场经济发展,农民的价值观的改变等,农村人口也渐渐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开始向其它行业渗透,这也使得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也使得其收入发生了变化,农村的居民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都发生变化。(2)产业的转换。传统农村的经济形式就是单一的农业经济,在城镇化建设后,农民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或服务业生产,从业的地点也从农村开始向城镇发展,在资本的渐渐累积下,最终定居到城镇,实现了产业的转换。(3)人口转换。在职业转换与产业转换后,最终农村人口及其经济活动发展到城镇,并且扩散开来,是城镇化在转换过程的结果。
4、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4.1、平衡化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目前的城乡人民年收入较为不均衡,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2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为21986元。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扶持农村的经济发展,但仍然远远不够。城镇化建设能加快农民向城镇专业,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增加了部分农民的年收入。
4.2、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的建设发展能够把劳动力从事低生产率的农业方式专业到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普遍存在富余劳动力,直接从事农业人口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也使得我国的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渐渐下降。
4.3、经济可持续增长。城镇化的建设,随着居民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的改变,也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能够增加我国国内的市场,我国经济的增长在一定得程度上也随市场化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增长。并且,我国国内的市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在变大,最终发掘国内的市场潜力,为经济发展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来。 4.4、开拓农村市场。城镇化建设最终使得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人口比重的下降也使得农村人口的收入增加,随收入的增加也能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刺激了消费,扩大农村的市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5.1、发展农村工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工业化与城镇化其实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也在相互促进发展。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质基础,而工业发展则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这一基础,同时,城镇化又能为工业化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大力发展农村的工业,不仅仅能解决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而且能带动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也为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援助。
5.2、推动小城镇建设。越来越多的特大城市的出现,也给我国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城市规模过渡膨胀会使得交通拥挤,城镇居民用水、用电压力倍增,以及城镇垃圾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都渐渐突显出来。因此,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寻求在农村城镇化建设时制造多元化发展,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近转移,投资比较方便,并且经济发展也相当涵盖比较广,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应侧重在小城镇的建设上。尤其是要加快区域性重点镇的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5.3、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及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最终能提高生产的效率,生产力的提高,能对城镇化的建设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5.4、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这是一个巨大的变迁。由于从事行业的转变,也要求农业劳动者能够转换自己,我们应该培训其相关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在城市的适应能力,并且要加强农村的教育水平。
5.5、户籍制度的改革。这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户籍问题导致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享受的各种制度也不同,住房、教育、医疗等等方面均有很大区别,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应帮助农村人口消除这些隔阂,帮助他们更快的融入到城镇建设中去。
结语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国民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最终实现双赢,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长胜.2005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刘 斌,张兆刚,霍 功.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 冯尚春.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8
[5] 苏降群.农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