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个问题,从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掌握审美方法、学会欣赏表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高中美术欣赏课怎样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审美活动。它可以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虽然都接触到美术课,但因以前旧教材偏重于对美术技能技法的学习,很少涉及美术欣赏的有关知识,因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低下。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绘画作品,一般是先了解有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再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先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请他们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最后才进行小结。以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富春山居图》为例,本人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这幅画在构图上采用了哪种表现形式?(长卷形式)类似构图的作品你有没有见过?能否举例(人物画长卷《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
问题二:画面内容表现的是我国北方还是南方的景色?(江南景色)
问题三:这幅画是画家什么时候创作的?(画家年近八十岁时创作的作品)
问题四:这幅画采用哪种表现技法?(采用“披麻皴”技法)
问题五:这幅画现在保存在什么地方?(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学生们未必能全部回答完整。所以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笔者就在旁边引导并作补充说明,还通过多媒体将我国山水画的发展简史及此画的一些背景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我国的山水画形成于隋唐,在宋代得到发展,元代加以创新,明代到清代早期停滞不前。清代后期又得以继续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突飞猛进。中国山水画按其艺术特色可分成水墨山水、浅绛山水、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四种类型。其山石的表现技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和雨点皴等。元代山水画长卷《富春山居图》(纸本设色)是元“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年近八十时创作的杰作,它凝聚了画家住在浙江富春江时对美丽河山的亲身感受。此画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景色,但绝非简单的模拟,而是借此抒发自己的胸襟情怀,并偏重于笔墨意趣的追求。全画的山水树木多以干笔皴擦,采用披麻皴表现山石的结构,线条精练,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体现了一种雅逸淡洁的艺术风格。此画在长期的辗转收藏中曾遭破坏,后又被裁割成两段,故至今分藏两地,前一小段(长51,4厘米)留存大陆,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后一段存台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欣赏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学生们对山水画的基本常识有了初步认识,这样能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2)以情感人,训练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的陶瓷闻名世界,欣赏我国灿烂的陶瓷文化,会让学生激动不已。欣赏陶瓷作品时,要让学生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特点,陶瓷的造型、釉色、纹样及实用功能是欣赏的要点。在欣赏陶瓷作品时,结合有关的背景进行作品分析,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欣赏唐代的陶瓷作品“三彩骆驼载乐俑”时,笔者带着生动的表情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唐三彩”的艺术特点,接着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许许多多的外国人都到咱们中国来求学、经商,京都长安城里有许多外国人……然后让学生独立赏析作品,骑在骆驼上面的,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西亚或中亚人。趁学生兴趣高涨时,最后教师对中国当代的文明加以综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加深了对“骆驼载乐俑”的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达到了情、知全面提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水平。
(3)以欣赏书法来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让学生们知道,书法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词、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界,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人物画中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线条运笔,就充分显示了书法用笔的形式美。中国书法的基本审美要求是重骨力,求力感,讲求运笔时的迟重沉凝、入木三分,它的魅力在于风神气韵,在于寄情于点画之间。欣赏书法作品主要欣赏其三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在了解有关书法的相关知识后再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欣赏我国“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兰亭序》,通过欣赏书法作品的结体章法,领会书法作品的神韵所在,再深入欣赏其中的“之”字的用笔变化,更令人叹为观止。而欣赏书法作品的内容又把人带入一个非常优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学生的思绪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另外,通过王羲之小时候临池学书法的故事,说明书法家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主要是靠“勤”。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勤奋是迈向成功的阶梯。所以,欣赏书法作品,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哲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还会促进他们的书写水平,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欣赏其它类型的美术作品如雕塑和建筑等等,也都能让学生从中汲取艺术精华,感受美的事物,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2 在实践中体验美,并逐步掌握审美的方法
(1)通过结合课本作品欣赏进行相应的基本绘画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在高中美术教材中国山水画部分,笔墨技巧的重点是勾、皴、染、点。笔者在教学时结合课本的作品进行演示,讲授毛笔的一些独特表现技巧和常识,如用笔的提按所产生的线条的精细变化;用墨的多少,所产生的线条的涩润变化;线与线的组合所形成的疏密变化和空间布白所形成的黑白构成等等。通过练习实践结合具体作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欣赏,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审美感受,并让他们动手实践,通过简单的笔墨练习,加深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和酣畅淋漓、枯湿浓淡的笔墨韵味,以及线内蕴含 着的情感。这样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欣赏,而且是学生自主的欣赏。让学生从感知着手,体验先行,在美术实践中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提高了对中国画笔墨的欣赏情趣和审美能力。
(2)让学生动手表现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在比较中提高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美术语言“线”的认识与表现能力,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一些不同质地的线条材料,如学生跳绳用的粗纱绳、包装绳、铁丝、绝缘电线、木条、棉纱线等,上课时把这些线条带进教室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通过看看、摸摸、比比、说说,从粗、细、刚、柔、曲、直等方面认识线条不同的视觉效果,并运用软硬粗细不同的铅笔表达出线条的特点。这样通过实践参与,使学生懂得,人的感觉可以用抽象的线条来表现,线本身也是感情色彩的表现形式,水平线平静,斜线不稳定,波浪线、弧线、不规则的线有动感和含蓄感。在抽象艺术中点线面的数量不同、方向不同。色彩的深浅不一,都反映了画家所有表达的情感要素。
3 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论,从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不少老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不少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笔者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地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趁机简要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能把马的奔腾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这样在欣赏作品和评论作品过程中,不仅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增强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加审美常识,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在此过程中,用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都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必须尽到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鲁力,书画鉴真,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98.11。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4。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审美活动。它可以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虽然都接触到美术课,但因以前旧教材偏重于对美术技能技法的学习,很少涉及美术欣赏的有关知识,因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低下。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绘画作品,一般是先了解有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再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先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请他们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最后才进行小结。以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富春山居图》为例,本人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这幅画在构图上采用了哪种表现形式?(长卷形式)类似构图的作品你有没有见过?能否举例(人物画长卷《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
问题二:画面内容表现的是我国北方还是南方的景色?(江南景色)
问题三:这幅画是画家什么时候创作的?(画家年近八十岁时创作的作品)
问题四:这幅画采用哪种表现技法?(采用“披麻皴”技法)
问题五:这幅画现在保存在什么地方?(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学生们未必能全部回答完整。所以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笔者就在旁边引导并作补充说明,还通过多媒体将我国山水画的发展简史及此画的一些背景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我国的山水画形成于隋唐,在宋代得到发展,元代加以创新,明代到清代早期停滞不前。清代后期又得以继续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突飞猛进。中国山水画按其艺术特色可分成水墨山水、浅绛山水、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四种类型。其山石的表现技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和雨点皴等。元代山水画长卷《富春山居图》(纸本设色)是元“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年近八十时创作的杰作,它凝聚了画家住在浙江富春江时对美丽河山的亲身感受。此画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景色,但绝非简单的模拟,而是借此抒发自己的胸襟情怀,并偏重于笔墨意趣的追求。全画的山水树木多以干笔皴擦,采用披麻皴表现山石的结构,线条精练,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体现了一种雅逸淡洁的艺术风格。此画在长期的辗转收藏中曾遭破坏,后又被裁割成两段,故至今分藏两地,前一小段(长51,4厘米)留存大陆,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后一段存台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欣赏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学生们对山水画的基本常识有了初步认识,这样能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2)以情感人,训练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的陶瓷闻名世界,欣赏我国灿烂的陶瓷文化,会让学生激动不已。欣赏陶瓷作品时,要让学生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特点,陶瓷的造型、釉色、纹样及实用功能是欣赏的要点。在欣赏陶瓷作品时,结合有关的背景进行作品分析,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欣赏唐代的陶瓷作品“三彩骆驼载乐俑”时,笔者带着生动的表情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唐三彩”的艺术特点,接着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许许多多的外国人都到咱们中国来求学、经商,京都长安城里有许多外国人……然后让学生独立赏析作品,骑在骆驼上面的,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西亚或中亚人。趁学生兴趣高涨时,最后教师对中国当代的文明加以综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加深了对“骆驼载乐俑”的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达到了情、知全面提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水平。
(3)以欣赏书法来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让学生们知道,书法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词、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界,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人物画中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线条运笔,就充分显示了书法用笔的形式美。中国书法的基本审美要求是重骨力,求力感,讲求运笔时的迟重沉凝、入木三分,它的魅力在于风神气韵,在于寄情于点画之间。欣赏书法作品主要欣赏其三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在了解有关书法的相关知识后再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欣赏我国“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兰亭序》,通过欣赏书法作品的结体章法,领会书法作品的神韵所在,再深入欣赏其中的“之”字的用笔变化,更令人叹为观止。而欣赏书法作品的内容又把人带入一个非常优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学生的思绪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另外,通过王羲之小时候临池学书法的故事,说明书法家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主要是靠“勤”。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勤奋是迈向成功的阶梯。所以,欣赏书法作品,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哲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还会促进他们的书写水平,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欣赏其它类型的美术作品如雕塑和建筑等等,也都能让学生从中汲取艺术精华,感受美的事物,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2 在实践中体验美,并逐步掌握审美的方法
(1)通过结合课本作品欣赏进行相应的基本绘画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在高中美术教材中国山水画部分,笔墨技巧的重点是勾、皴、染、点。笔者在教学时结合课本的作品进行演示,讲授毛笔的一些独特表现技巧和常识,如用笔的提按所产生的线条的精细变化;用墨的多少,所产生的线条的涩润变化;线与线的组合所形成的疏密变化和空间布白所形成的黑白构成等等。通过练习实践结合具体作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欣赏,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审美感受,并让他们动手实践,通过简单的笔墨练习,加深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和酣畅淋漓、枯湿浓淡的笔墨韵味,以及线内蕴含 着的情感。这样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欣赏,而且是学生自主的欣赏。让学生从感知着手,体验先行,在美术实践中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提高了对中国画笔墨的欣赏情趣和审美能力。
(2)让学生动手表现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在比较中提高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美术语言“线”的认识与表现能力,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一些不同质地的线条材料,如学生跳绳用的粗纱绳、包装绳、铁丝、绝缘电线、木条、棉纱线等,上课时把这些线条带进教室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通过看看、摸摸、比比、说说,从粗、细、刚、柔、曲、直等方面认识线条不同的视觉效果,并运用软硬粗细不同的铅笔表达出线条的特点。这样通过实践参与,使学生懂得,人的感觉可以用抽象的线条来表现,线本身也是感情色彩的表现形式,水平线平静,斜线不稳定,波浪线、弧线、不规则的线有动感和含蓄感。在抽象艺术中点线面的数量不同、方向不同。色彩的深浅不一,都反映了画家所有表达的情感要素。
3 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论,从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不少老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不少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笔者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地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趁机简要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能把马的奔腾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这样在欣赏作品和评论作品过程中,不仅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增强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加审美常识,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在此过程中,用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都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必须尽到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鲁力,书画鉴真,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98.11。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