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生如何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对其兴趣不高,人文底蕴流失。面对这种现状,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因素,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目标以及方法进行阐述。
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阶段,各项生理指标发展迅速,此时的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很强。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正确看待世界有很大助益。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协调性,容易接受人文素养教育,此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指导,学生很快便能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鉴于以上原因,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属于必要之举。人文素养崇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个体的人文素养是其自身健康成长的养料,是其家庭客观的反射,是推动和谐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应该从小开始,以人文情怀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让中华民族积淀的人文素养转化为强大的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释放能量。
人文素养的培养,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其正能量无法完全言说。但是,如果个体或社会普遍缺乏人文素养,那么迅速发展的科技、高级的武器,将不再是和平的守护者,也不再是神坛上的圣物,反而会变成危害社会的力量。没有人文素养的团体或国家,与人文、与自然相背离,将是一片没有生机的黑暗地带。为此,国家自20世纪开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希望人人成为有高素质、高情操的公民,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和国家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的目标定位
人文素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人文知识贯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科知识,体会教材内容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感悟作者的人文情怀;通过与书本的对话,了解深厚的中华文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努力践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知识是客观的没有生命的,但人文精神修养却是学生的精气神,代表了学生独特的气质。人文精神修养需要学生不斷地学习人文知识,强化人文行为,把人文精神真正融入自身的生命里,内化为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待人对事的态度。
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白衣战士叶欣在非典来临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们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华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高尚的情操,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我们已经明确,提升人文素养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对课文中人文知识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内化这些精神特质。同时,教师需注意教学方法,采用寓教于情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教材内容的情感逐步深入,慢慢体会文中传递的人文情怀。
当然,教师也应该多组织一些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包括早晨或课间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朗读感悟交流会。这样,不仅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隐性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研究指出:环境对学生的思维、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教师便可以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学校的走廊、教室的墙壁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地方,教师可以在上面挂上大家名画、历史文物、名言警句,或者学生自己摘抄的有意义的文字,都可以展示在公共区域供学生欣赏;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人文精神传播,包括诵读经典诗歌、讲述名人故事、解读时事新闻等,向学生展示多元文化,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做一个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关系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有责任认清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明确人文素养提升目标。教师通过教学引导、组织阅读活动以及建立隐性课程等方法,落实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将人文素养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绽放人文素养之花,让社会充满人文气息。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心小学)
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阶段,各项生理指标发展迅速,此时的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很强。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正确看待世界有很大助益。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协调性,容易接受人文素养教育,此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指导,学生很快便能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鉴于以上原因,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属于必要之举。人文素养崇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个体的人文素养是其自身健康成长的养料,是其家庭客观的反射,是推动和谐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应该从小开始,以人文情怀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让中华民族积淀的人文素养转化为强大的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释放能量。
人文素养的培养,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其正能量无法完全言说。但是,如果个体或社会普遍缺乏人文素养,那么迅速发展的科技、高级的武器,将不再是和平的守护者,也不再是神坛上的圣物,反而会变成危害社会的力量。没有人文素养的团体或国家,与人文、与自然相背离,将是一片没有生机的黑暗地带。为此,国家自20世纪开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希望人人成为有高素质、高情操的公民,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和国家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的目标定位
人文素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人文知识贯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科知识,体会教材内容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感悟作者的人文情怀;通过与书本的对话,了解深厚的中华文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努力践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知识是客观的没有生命的,但人文精神修养却是学生的精气神,代表了学生独特的气质。人文精神修养需要学生不斷地学习人文知识,强化人文行为,把人文精神真正融入自身的生命里,内化为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待人对事的态度。
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白衣战士叶欣在非典来临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们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华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高尚的情操,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我们已经明确,提升人文素养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对课文中人文知识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内化这些精神特质。同时,教师需注意教学方法,采用寓教于情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教材内容的情感逐步深入,慢慢体会文中传递的人文情怀。
当然,教师也应该多组织一些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包括早晨或课间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朗读感悟交流会。这样,不仅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隐性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研究指出:环境对学生的思维、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教师便可以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学校的走廊、教室的墙壁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地方,教师可以在上面挂上大家名画、历史文物、名言警句,或者学生自己摘抄的有意义的文字,都可以展示在公共区域供学生欣赏;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人文精神传播,包括诵读经典诗歌、讲述名人故事、解读时事新闻等,向学生展示多元文化,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做一个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关系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有责任认清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明确人文素养提升目标。教师通过教学引导、组织阅读活动以及建立隐性课程等方法,落实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将人文素养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绽放人文素养之花,让社会充满人文气息。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