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笔自华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y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的高中生作文,多是空话连篇、读之无味的套作,或是无病呻吟、肤浅造作的虚假之作;那些思想深刻或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敏感的心灵与细腻的感受?当然不是!我相信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最纯最真的土壤,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肥沃的地方。语文教师要做的只是循着学生的本性,给他们心灵的滋养和情感表达的指引。因此,当学生写作在空洞、僵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缺乏真情、不会抒发真情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感情真挚”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里的一项重要标准。《新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一篇文章若要打动人心,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最能感染人、令人经久不忘的元素。早在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就作出了这样的明确规定:学生要“能关注社会现实、关心身边生活、叙写真我体验、抒发真我情思、表达真我认识”。专家们的良苦用心和坚定的决心可见一斑,他们希望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改变目前作文教学中的弊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一直与学生保持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有机会在他们的日志中读到“独抒性灵”的佳作。文字或愤懑不平,或柔肠百转,或活泼有趣,或庄重严谨。他们有丰富而敏感的心灵,有发现生活、表达自我的渴望,为什么一到正式写作的时候就板起面孔,满嘴空话了呢?笔者想结合自己施教的一堂写作课,谈谈如何在散文写作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学会抒情、抒发真情。本次作文的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在梦中向往着周朝盛世,辛弃疾在醉后“梦回吹角连营”,老舍在梦里见到故乡“玉泉山的塔影”,徐志摩在康桥寻觅那“彩虹似的梦”。每个人都有梦,梦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是如此接近,有时又是如此不同……
  请以“梦回”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首先是审题:既是“梦回”,意味着在梦中都渴望回到某时某地或某种情境,需要表达内心深处的某种强烈渴望。基于此,大家基本可以达成共识:最适合的文体当是长于叙事兼抒情的散文。
  刘锡庆在《当代艺术散文精选·序》中对抒情散文提出了四点看法:“其一是有强烈的抒情性;其二是语言追求优美;其三是篇篇有‘我’,个性鲜明;其四是真实自然,富于韵味。”那么,究竟怎样在写作中做到这样几点呢?
  一、直抒胸臆,回归内心
  直抒胸臆,讲的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在“真实”二字的统率下,达到思想的深刻与艺术美感的统一。这种抒情方式最为简单易行,也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翻开文学史上的一篇篇经典,无论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喊出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宣言,还是浪漫主义源头《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心志表白;无论是豪放不羁的李白所倾吐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还是沉郁顿挫的杜甫所发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思……无一不展示着直抒胸臆这种表达感情方式的率真和力量。
  有一位學生就在她的《梦回童年》中这样写道:
  多少次,在梦中,深情地呼唤着你的名字;多少次,在梦中,倾心于你的无邪;多少次,在梦中,幻想自己在海边的房子里,只因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会梦见你?犹如一本书的封面,引诱我去翻阅。不料记忆所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我的童年!
  这两段直抒胸臆的句子真实质朴,很容易把读者带入童年的美好回忆。所以,当感情的潮水如奔腾的江水不可遏止时,唯有酣畅淋漓地宣泄才会痛快,也才会收到感人的效果。
  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就是对生活的一次重温或展望,就是与自己心灵的一次对话。让学生能够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回归内心的本真,教师需要在情感和思维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唤醒。教育的任务绝非文化的单纯传递,更应该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有时候,一次真情的讲述或一些动人的生活细节的点染,就足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隔多年,我仍记得我们学校的一位前辈在一次作文公开课上的动人讲述。他说:“知道妈妈为迎接我的到来准备这准备那,看着临走时妈妈一个劲地往我包里装东西,看着妈妈站在巷口目送我离开,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而今,斯人已逝,怎不叫人伤痛!”情至深处,这位老师哽咽难言。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想,即便什么技法都没有,这次作文教学也是成功的。教师的真情,同样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找回内心的真我。那么,畅快地抒情,深情地写作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借景抒情,情境相生
  情景交融往往能丰富意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读来令人心中悲伤,无处遁逃,只能让所有的苦痛与思念满满氤氲。这里的画面感太强了,“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映衬着作者的孤独,见证着往昔的夫妻恩爱,也寄托着斯人已去的无尽悲凉与浓重的思念。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寥寥数语,已胜过万语千言。
  学生在写作中,若有这样饱蘸深情的情景描写,自然令人青睐。一名学生就在她的作品中借鉴了《项脊轩志》的经典手法,借助梧桐树来表达对曾经无限疼爱他的爷爷的缅怀:
  他不再说话,不再吧嗒他的小茶壶,不再在梧桐树上搭建我的秋千,不再在梧桐树下和我一决胜负。我哭了,他走了,永远不再回来。我甚至还来不及说一声“我爱您”,一切都随风逝去了。唯有落尽了黄叶的梧桐树,静静地伫立。
  我突然被惊醒了,与我面颊相贴的只是一个画满了年轮的树桩,它不再有盘旋而下的叶片,一切都静默了,不再有棋局,不再有爷爷的小茶壶,也不再有爷爷的笑脸……
  梦回梧桐树下,我的心里涌起了一股不可名状的暖流;可是,那梦中的梧桐叶啊,它却飘落了我幼年的幸福,化作一层永不褪去的伤痕。(《梦回梧桐树下》)   文中“落尽了黄叶的梧桐树,静静地伫立”,这无声的画面里,有爷爷的微笑面容,有温情的爷孙情,也蕴含着小作者无处倾诉的思念与悲伤,实在令人动容。
  三、写活细节,凸显真情
  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细小无意的地方作较为突出的描写。它能够凸显人物性格,展示环境特点,在情感的渲染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平中见奇,小中见大。这里不得不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想,大部分人在拜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可能对其他内容所记寥寥,但是父亲为了给“我”买橘子,那“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的动作,那肥胖而微微向左倾的身影,在读者心中都留下深刻的记忆。有了这样的细节刻画,无需言说,那质朴真实的浓浓父爱就把读者的心灵浸泡得无比柔软。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就善于拨动最敏感的心弦,在写作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传达动人情感的目的。一名学生这样写自己的童年游戏:“轻灵的风在耳边萦绕,刚要伸手去捉,它便迅速地溜走了;忽然又吹来,忙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便再一次从我的指缝间逃走。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似乎在逗我玩。我生气了,决定不再理它,而它却跑回来,抚摸着我的手,亲吻着我的脸……”小时候谁没有玩过这样可爱又有些无厘头的游戏?而小作者能恰当运用“捉风”的细节描写,似乎在写风的顽皮,实质上却把孩童的天真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莞尔。
  动人的细节,是一篇优秀作品的生命線,是抒情散文最能感染人、打动人的部分。生活本身是琐细而繁冗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独具慧眼,常怀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的长河中打捞起最能触动内心深处最柔软处的那颗石子,细心打磨,让它成为文章中的闪光点。写人时可以刻画他的眼睛或极具个性的表情或动作;写景时可以抓住景物的动态特点;叙事时可以凸显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总之,将细节写活,力求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
  人是感情的动物,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是共通的。若想打动别人,首先得自己已动了真情,再辅以种种表情达意的技巧,即痛快地直抒胸臆、巧妙运用情景交融与细节描写,自然能更上一层楼。散文尽管可以分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抒情等许多品种,实际上总是要以思想为其灵魂,以感情为其血肉的。缺少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即便用尽惊人的词句和夸张的语言,也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感。真情源于何处?源于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内心,源于我们广阔而丰富的生活。我们只有懂得真正地关注生活、时代,用自己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感知生活的动人之处,以我手写我心,叙写真我体验,抒发真我情思,才是走上了写作的正道。情到深处笔自华,以情御笔,文字就会满溢深情。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华盛高级中学(313100)
其他文献
說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途径,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说题包括学生说题和教师说题。教师说题是类似于说课的一种教育教研展示和讨论活动,是说课的延续和创新,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是高三阶段进行解题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下面笔者以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从能力考点、考纲要求、解题思路、思维障碍、应对策略五个角度谈谈如何进行说题活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
期刊
纵观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从《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到话题型作文“青春朽与不朽”“智慧”“话长话短与个性创新”“车与时代变迁”,都在思考我们的生活。而从日常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学生的作文常常言之无物、情感虚假,症结就在于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这样的现状不仅使作文成为教师批改的包袱,而且违背高考作文的出题初衷,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此,关注生活,从生活中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中学生很难突破的一个模块。综观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其所选文章都堪称经典。从题材上来说,大多数出题者钟爱的是当代知名作家的散文名篇。也不乏短小精悍、意蕴丰富的当代名家的小说文本。从思想情感上说,所选作品一般都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都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内容上来说,所有选考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字数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字之间,中学生是能够在短时间
期刊
意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重现作品所描述的画面,进而实现物、景、情、理等的完美融合,最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的一种教学方法。意境教学法强调教师必须熟悉文章作者、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挖掘作品的内涵,引领学生在相关的意境中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情感,习得语言表达。教师如何紧扣高中生的学习基础,灵活运用意境教学法,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值呢?  一、巧抓特征性意象,
期刊
【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诗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讀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下面以《虞美人》一词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期刊
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职教学校文学欣赏教材的章节以体裁来整合。这样便于在比较阅读中,使学生了解相同体裁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风格,使学生的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经典的文学作品被人们广为熟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较为切合职教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欣赏水平。  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它与相关专业的衔接度。如旅游职教校本课程文学欣赏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宗旨和目的,就是要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专
期刊
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关键点是阅读,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原点。离开了阅读的语文教学实践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位了阅读的语文教学实践是机械地杀鸡取卵,甚至是戕害式的急功近利。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长期关注师生阅读现状,对文本阅读“缺位”“不为”现象深为痛心。我们看到当前语文教学实践范式花样繁多,“导学案”“课程单”“活动单”等此起彼伏,把一篇篇精美的阅读对象——文本当作一块块案板上
期刊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古文教学,用专业的精神和态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激趣、积累与积淀为实施策略,带领学生走向共同成长和进步。  一、激趣形式的导入  若想真正促进学生增强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以先声夺人的姿态,于导入环节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以改善学生心理,增强其主动接触的愿望。可以采取的做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吸引力较强的问题。在学习《庄子》中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这
期刊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的贵族已婚妇女为了追求真爱而婚外恋但以卧轨自杀为结局的故事。“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正如作者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圣经语录,托尔斯泰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安娜最后的悲剧是因为她自作自受,上帝自会做出公正的审判。”但是安娜究竟哪里做错了,托尔斯泰并没有直接写明,因为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在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中矛盾着、对抗着的角色。
期刊
随着“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修订,“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经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当下学生的写作现状,浅写作泛滥成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公正的现代公民素养具有重大意义,这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都需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就写作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