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学的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l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诗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讀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下面以《虞美人》一词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范式的朗读理解词的内容,体味词中蕴含的感情。
  2.学习李煜词传情达意的手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熟悉许多宋词大家,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但大家是否知道开拓了词的境界,被誉为“一代词宗”的人是谁呢?好,猜到了,他就是李煜——南唐后主,人们称之为李后主。今天,就让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随着他的千古绝唱《虞美人》走近李煜的情感世界、风雨人生。
  二、初读,感受词情
  1.知人论世
  找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初味词情
  (1)范读。通过范读,让学生对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字音及节奏有个初步的了解。
  (2)自由朗诵。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注意朗读要求(出示幻灯片):第一,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根据情感的变化来调整语气的强弱。第三,把握语速的缓急,也就是快慢。
  3.指导诵读(出示幻灯片)
  学生个人读,尝试读出感情。其他学生要注意听,然后根据幻灯片上的要求给出评价。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价不到位的地方,教师积极引导。最后教师总评。
  三、再读,探究词意
  1.文中直接表现全文的感情是哪个字?
  明确:愁(板书)。的确,“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许多文学大家也都在写愁,但似乎都没有李煜的愁来得这么气势汹汹,来得源源不断。
  2.李煜的愁有哪些?(出示幻灯片)
  明确:(1)从“往事知多少”看——过去那种锦衣玉食、 后宫佳丽、 帝王尊荣等富贵生活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囚徒一般的生活,失去了欢乐、自由、尊严,以及安全感。当然这种精神的折磨远远超过身体上的折磨。可概括成——往事之叹。
  (2)从“故国不堪回首”看——国家灭亡了,作为一个百姓也会感到伤心,而他呢?他不是百姓,他是一个国君。“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葬送在自己手中,他此时此刻作何感想呢?真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臣民啊,内心有着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可概括成——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3)从“朱颜改”看——雕栏玉砌还是那个雕栏玉砌,其中的主人却换了,物还是那个物,人不是那个人了,物是人非。可概括成——物是人非之痛。
  过渡语: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问大家,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愁情”?
  3.作者是怎么样写“愁情”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1)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情景交融,春花秋月是乐景,可是抒发的情却是哀情,所以说是乐景写哀情,或者反衬。
  (2)对比。春花秋月,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是自然界的永恒,往事却有去无回,是短暂的,形成对比。雕栏玉砌还是那个雕栏玉砌,物是、人非形成对比。
  (3)比喻。比喻的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愁思像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之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写出了愁思之绵长,如春水般无穷无尽,无止无休,无法遏止。古诗词中比喻的句子,我们再看一下(出示幻灯片):“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将抽象的闲情比喻成烟草、风絮、梅雨,具体可感。
  (4)虚实结合。“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是实写,“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是虚写,虚实相生写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及物是人非之感。
  四、品读,体味词境
  要求: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读出感情。
  总体要求,诵读时语调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明确: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诵读提要:
  (1)前句声渐强,情绪核心词“何时”要放慢语速,强调愁绪无法遏制。
  (2)后句声音渐弱,沉浸到往事回忆之中, 感慨万端的“知多少”宜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诵读提要:(设想自己是抒情主人公,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1)前句以平淡的语调,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
  (2)后句注意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诵读提要:(要有物是人非之感,诵读时把这种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
  (1) 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悲哀。
  (2)“朱颜改”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诵读提要:(整首词情绪的高潮,诵读时要把这种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1)“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
  (2)“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甚至一字一顿。
  五、达标测试
  1.背诵《虞美人》。
  2.找出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虚写和实写,并分析效果。
  六、课堂总结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他本是诗歌的火焰,却不幸坠落在风雨飘摇的南唐;他本是顶天立地的君主,却被迫跪伏在赵宋皇帝的丹墀之旁。正是经历这种绝望的境遇,李煜才为我们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泣血之作。最后让我们一齐来朗读这首词,感受一代词帝内心浓浓的愁情。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实验中学(256606)
其他文献
散文是情思的浓缩,每一篇散文,都浓缩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史铁生的《合欢树》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却在字里行间潜藏着深刻隽永的真情。如何在平淡的语言中发掘出刻骨深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紧扣文章语言的“矛盾处”,层层剖析,细细品味,发掘出深切的母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悲痛之情。课堂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性展示等形式,由学生主导课堂
期刊
柯灵的《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诗词和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细读这些引用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链条,对文本主旨的树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开首便引用王维的诗句,渲染了浓重的乡思情绪,文本展开后,由古诗开始串联,到现代名言、俗语的不断强化,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情感启迪。这些古诗和名言,不仅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也给读者带来了文学教育,提升了阅读品味。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围绕古诗和名言展开,以成功
期刊
孟子、荀子因生活的不同背景而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性善说与性恶说。然而这两种学说提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为统治者的治世提供理论根据。  说起先秦诸子中的儒家,人们自然会想到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个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孟子和荀子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者,但这两位继承者的很多观点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例如,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尽管具有相同点,都认可实现先王之治是
期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1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也是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逐步落实“由教到不教”的目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尤为关键。  【学习目标】  1.解决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引领学生诵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3.感受人物的爱国
期刊
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艺术瑰宝。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开始,然后透过语言体验作者的情感,即“得意忘言”,对古诗词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古诗词意象解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炼出古诗词意象解读之道,从寻找古诗词意象开始,了解和领悟古诗词意蕴,到感知古诗词意象具体形象和诗人情感,品析古诗
期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感叹:“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而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曾说过:“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的无数次修改得来的。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精批细改,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没有很大的提高。这种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作文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课改,我觉得可以尝试改变作文评改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
期刊
說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途径,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说题包括学生说题和教师说题。教师说题是类似于说课的一种教育教研展示和讨论活动,是说课的延续和创新,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是高三阶段进行解题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下面笔者以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从能力考点、考纲要求、解题思路、思维障碍、应对策略五个角度谈谈如何进行说题活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
期刊
纵观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从《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到话题型作文“青春朽与不朽”“智慧”“话长话短与个性创新”“车与时代变迁”,都在思考我们的生活。而从日常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学生的作文常常言之无物、情感虚假,症结就在于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这样的现状不仅使作文成为教师批改的包袱,而且违背高考作文的出题初衷,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此,关注生活,从生活中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中学生很难突破的一个模块。综观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其所选文章都堪称经典。从题材上来说,大多数出题者钟爱的是当代知名作家的散文名篇。也不乏短小精悍、意蕴丰富的当代名家的小说文本。从思想情感上说,所选作品一般都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都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内容上来说,所有选考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字数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字之间,中学生是能够在短时间
期刊
意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重现作品所描述的画面,进而实现物、景、情、理等的完美融合,最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的一种教学方法。意境教学法强调教师必须熟悉文章作者、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挖掘作品的内涵,引领学生在相关的意境中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情感,习得语言表达。教师如何紧扣高中生的学习基础,灵活运用意境教学法,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值呢?  一、巧抓特征性意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