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m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许多的优势,但它本身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当“观众”;只注重教师的“教”,很少研究探索学生的“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美育的渗透,从而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思维僵化。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思维活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为此,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其智能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设计问题,搭桥激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
  例1:在“正方形的识别”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在平行四边形ABCD(见右图)中,添加什么条件可得到正方形?
  (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从“①AB=AD;②AC⊥BD;③∠A=90;④AC=BD;⑤AC平分∠BAD;⑥AO=CO;⑦BO=DO;⑧AO=BO;⑨∠B=∠C;⑩∠A ∠C=180中任取两个条件加以组合,哪些能推出平行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试将其中的组合一一写出(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在思考第一个问题时,已经在感受由平行四边形ABCD,怎样添加条件可得到正方形。紧接着通过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学生面对问题中众多的答案,有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从容地进行思考组合。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把矩形特征和菱形特征分别归类,然后一一组合,从而得到更多最完美的组合——正方形的几种识别方法。
  教者通过设计一系列辅助问题,用“搭桥”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问题的探索做一定的铺垫,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也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课堂的优化提供必不可少的机缘。
  
  2.对比联想,迁移活思
  虽然数学有许多分支:代数、几何、三角,但彼此都是有着某种联系的。由于一些同学不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思维方面存在着单一性、片面性,所以缺少应有的联想,导致思维受阻,从而在听课时显露出被动、无奈的情绪。此时,教师完全可以改变教学方式,运用对比联想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改变学生思维困顿的局面,由“听众”的角色慢慢地转换成“演员”,从而真正主宰课堂,变成课堂的主人。
  例2在学习初二教材“特殊的多边形”中有这样一道题:用若干个等腰梯形拼组成一个大等腰梯形的问题(其中等腰梯形的上底长与腰长相等且是下底长的一半)。相当一部分同学看到这道题目时不知从何下手,思维片面地停留在长度的计算上面,不能很好打开局面。我指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方式来分析,看能否从前面学过的正多边形平面镶嵌中得到启示,从而产生联想。首先在铺地板等平面图形时要求拼接的某一顶点处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应为360,其次是看我们现有的梯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60’,60‘,120’,120’),最后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思维更加广阔、活跃;同时也使代数与几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我们应确立“用教材教”的思想,把教材中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活”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学会深层次思维,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动手操作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我们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对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以及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大有裨益。
  例3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第一次,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再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因此,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就能让学生加深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方法,进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离开了生活,一切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这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的,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几个例题,做几道练习就行了,而应该从过去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训练学生学会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消化、吸收,再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训练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4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中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建立轴对称的概念。通过剪纸、画图、开放题的测试来探索、巩固轴对称的性质。
  
  具体步骤:
  1.引导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有的学生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棵树、一只蝴蝶;有的学生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朵花、一只蜻蜓;有的学生直接用纸对折后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有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个五角星、一座房子;有的学生用颜料在纸上涂出各种花纹后再对折,印出漂亮的图案。)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
  2.让学举出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吗?(杯子、门窗、字母、剪纸、蝴蝶、五角星、双“喜”、房子……)
  3.安排了一个开放题来检测所学知识:
  (1)在你学过的数学符号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一 X ÷ ⊥ ∠ = < > ∵ ∴ △ =)
  (2)在你学过的标点符号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 : 一 《》)
  (3)在你学过的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A B C D E H I K
  M O T U V W X Y)
  (4)在你学过的汉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人、回、个、出、由、中、早……)
  通过活动,让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做到了既能分辨哪些事物是轴对称的,又能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在数学教学的同时又渗透了美学知识。
  “学生是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再也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而是其中平等的一员,课堂应是学生的天地。我们应让学生拥有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学生才会去发现、去思考、去观察、去实践、去交流、去创造,如是,数学课堂定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有机会观摩了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深受启发。他那全新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教学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课堂上,王老师紧紧抓住周总理工作条件的简单、简朴,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深情渲染,使学生个个沉浸在对总理的怀念与感激之中。  感言之一:王老师有着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  上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感动的是他自己。教师激动的泪花,顿挫的话语,随课文娓娓叙述而迸发出的激情不但
摘要:课改的本意是要课堂教学消尽浮华。祛魅、解弊、寻根,回归本原。一切教育的改革归根到底是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传授书本知识和培养实践经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这三对矛盾之间找到出路。语文教学应向“常态”靠拢,常态课是自然的回归。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态课;靠拢;回归    一、永不言弃的背景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课程资源拓宽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我们学校数学课题组研究的生态课堂的理念核心是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追求本真的课堂。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因为能紧密贯彻课标理念,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灵活性、系统性、开放性,以及数学知识呈现过程中的生成性,因此受到众多师生的欢迎,但同时
摘 要:本文在分析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基础上,引用“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职业教育的优化模式。当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理实分离、学用割裂、学生厌学、老师怕教的问题等。笔者所在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在践行“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中,以“做”引領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幼儿教育专业的有效教学。本文主要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课改实际,对这一教
新课标教材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适逢国庆“黄金周”即将来临,“休假和旅游”成为普遍话题,我决定先上第三单兀Travel Journal,与学生一起探讨“旅游”的话题。根据新课标英语(必修I)第三单元Travel Journal的教材内容,我将Warming up、Pre-reading以及练习册中的Talking三
我叫赵脯菠,是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选手,是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世界技能大赛冠军!  我的家乡山峦起伏,交通不便,可耕种的土地极其有限。  然而,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我种下了一个梦想。小小的我,时常眺望著山的那一端,梦想着走出大山,去看一看更广阔的世界。  为了让我和弟弟今后能够更好地生活,父母省吃俭用,把我们送到离家很远的中心学校读书,和大多数山里孩子一样,小学二年级的我只
进入2016年,随着国家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政策效应逐渐显现。职业中专、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的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1.職业学校的学生的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学习基础是初中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而这方面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应该采用小坡度教学。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开设班级除了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资源建设 教学方式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莫林拉赫、格伦普拉特、迈克尔特雷格拉最早在他们的论文中介绍了翻转教学模式,但他们并没有规定专有名词。同年,韦斯利贝克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这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让学习者通过观看相关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来提前学习。在翻转课堂上,教师不再向学生直接传递知识,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分享自我学习心得和提
缘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胆子小,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不想说、不敢说,甚至词不达意不会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考试的影响,教师对口语教学重视不够。  (2)有不少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说得不好,以致课堂上不敢发言。   (3)许多学生有表达的愿望,但苦于词汇量少,想说的表达不出来。  因此,想让学生开口说话,就必须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引发其说话的欲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大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关键,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  关键词: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名著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她对中学生情感的熏染,人格的健全,传统的相承,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春风化雨般的作用。阅读名著如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