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两年,我们先后走进许多学校进行视导调研,深深地感到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悄然地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总的感受是:走过了困惑,走出了误区,走向成熟。正因为是“走向”,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修正、改进和提高。
  
  病症一:三维目标——裂、硬
  病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雷锋的画像。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学生齐答:认识,雷锋。这样导入了新课。课尾,教师提出:雷锋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怎么学习他呢?学生纷纷表态。
  剖析:
  这节课首先就把三维目标生硬地割裂开来,山是山,水是水,分项落实;其次,贴标签,穿靴戴帽明显。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而不是三个目标,换句话说是一节课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甚至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整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因课而异,本课就应侧重“价值观”方面,它的方法是渗透、陶冶、浸润。
  1.把握主旨,逐渐渗透
  主题鲜明的、思想性强的课文可采取以“思想”为主线组织教学。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收集的雷锋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打下情感底色。在识字之后,进行同桌互读——读通读顺;选段读——感悟诗意(送小孩,背大娘……);师生对读——深悟诗情(劳累,一片真情),品味语言,选择积累。在朗读中感悟雷锋精神的内涵——感恩社会,奉献爱心。最后寻找身边的雷锋,体会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具体化;引导做好事的学生说说当时的心理感受,体验“助人为乐”的乐,从而建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生活理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价值观”逐渐形成。
  2.暗含学中,含而不露
  没有浓重情感、没有明显主题的课文,可采取以“学”为主线组织教学。
  四年级《太阳》一课是一篇短小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浅显,三维目标就可确定得清楚、明朗:知识能力目标——(读)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写)渗透说明方法,利用过渡句把两个意思的内容联结起来。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读悟,集体归纳;情感目标——促使学生萌发探究太阳知识的欲望和开发利用太阳能源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没有一句突显情感目标的直白语言,而将其化作“光晕”投射到知识学习里,暗含在自主学习之中。首先放手让学生读悟全文,读、画、说、写后师生随机补充课外获取的信息,这样让学生感到惊奇;最后提供一组主题课外资料,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探索的空间。
  
  病症二:教材处理——死、窄
  病例:四年级《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这是第二课时教学。回顾第一课时学习内容——逐段解读讨论——照片的来历、照片的描述、照片产生的影响。
  这位老师对教材处理就太呆板、僵硬,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够灵活,没有亲和力和新鲜感。设想每堂课都这样上,学生怎能产生热爱语文、喜欢阅读的兴趣呢?
  1.要恰当地处理教材,教师首先必须研读文本
  要知道教学的灵感、教学方法全部来自于文本的钻研。吃透了文本才能有合乎学情的预设(教学设计),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扣读导悟、读中渐悟的方法感悟文本,进行语文训练。《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可以采用变式导入:(一)看图:从图上你能看出什么?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二)读文: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双大眼睛的?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1)自读勾画。(2)小组交流。(3)全班反馈。(4)回顾小结:这四个自然段总的写怎样的大眼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面对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社会各界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引读:“无数……希望小学。”最后结课:十几年后,这双明亮的、美丽的大眼睛,不再充满忧郁,不再流露着担心,而是闪动着兴奋的光彩,因为——生:国家免除学杂费;免除课本费;困难生有补助了;建寄宿制学校了……让我们再回望一眼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思索一下我们要怎样做吧!
  整个教学紧扣“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由照片切入,研读重点,前后相连,课内课外相连。
  2.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努力超越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窦桂梅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有“三度”——深度、宽度、温度。“宽度”就是指超越教材。那么怎样增加教材的宽度呢?
  (1)从写法角度考虑。例如《落花生》一课,在研读父亲说的话、总结出借物喻人的方法——“物的特点,人的品格,二者相似之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与本文相似。教师没有把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读透研清,然后以课文为轴,将学过的课文贯通,又与课外阅读资料相连。
  (2)从主题角度考虑。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窦老师抓住两个“不可估量”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读懂圆明园在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导学生研读后面部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的愤恨之情。就在人们认为“圆满结束”的地方,教学又向前迈了一步。出示资料:
  ①英法联军以什么为借口烧毁圆明园?人们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野蛮行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磕头外交”与“国际外交惯例”两种文明的冲突。
  ②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兵夹道跪迎,市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期间、其后,中国平民也成群结队闯进去,带走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军阀混战时期,也进行洗劫。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就是火烧圆明园的主谋,由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再读“圆明园”这3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滋味。我悲愤,心里好像被插了几把刀,不知说什么。为什么我们自己发明的火药却成了外国侵略我们的武器……。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心中的滋味也复杂了,以上资料摘录于下列文章……这些文章也许有的地方不全面或不准确,但重要的是让我们打开了思路,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啊。
  师:现在要离开圆明园了。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现在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成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
  ……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毁不灭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无非希望同学们能沿着更多的视角,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学习的真正目的。
  这里,教师没有停留在课文上,而是说出六七本有关书籍,宽度出来了,厚重了。学生大多数不会现在就去读,但至少知道,除教材之外,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由此种下探究的种子;教师没有停留在“仇恨”和“雪我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中,而是放在理性思考的引导上。这就是超越了教材。
  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不可喧宾夺主,选取课外内容不可庞杂,应与课文有紧密联系,有烘托、生发教材的作用;二是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
  
  病症三:重点难点——浅、散
  病例:《草船借箭》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依题概括主要内容;复习各段段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写作顺序。第二步,捕捉中心词——神机妙算,然后细读课文,理出神机妙算的三大表现: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中间知人心。第三步,回品文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偷”、“骗”?
  剖析:
  这位教师遵循了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流程,依题概括主要内容,指导了学法;复习段意完成整体感知;捕捉中心词,提领而顿,学生的学习依此散开,自主理解了课文。但让人感到重点太散、太浅,没有令人回味的细节,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
  教师可以从备课问卷卡中、从学生的质疑中,在钻研教材中、在课堂生成中把握捕捉重点难点;然后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沉浸其中,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精典之处、行文精美之处、含义精深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下来。
  
  病症四:学科特点——淡、寡
  病例:《金色的脚印》
  一位教师教学时用了很多时间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狐狸,并引导学生介绍狐狸,然后引导学生依据读书卡片,汇报交流预习成果并提出疑问,紧扣学生的疑问,引导全班读书讨论、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说说读后感受。
  剖析:
  从全课的流程来看是顺畅的、完整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读书卡片的运用很有实效性。但有两点不足:一是议多读少,味不浓,这也是多数农村语文课堂的通病;二是学科整合不当,画狐狸不但费时过多,而且对感悟课文作用不大。
  1.教师太“狠”。
  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两课时的内容非得一课时讲完(越是公开课越是严重),容量过大,时间过紧,学生读悟文本的时间不充裕,浅尝辄止;教师心里总是想着下一个环节怎样处理,无心倾听,无法铺设,无力诱导,无时品味,整个教学如走马观花。
  2.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3.教师没有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情境、语境,即没有铺设、渲染和激发,使语文课缺乏语文味。
  语文味表现在哪呢?表现在情感熏陶上,入情朗读上,词语咀嚼上,语言积累上,文化沉淀上。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要有静心默读、高声诵读、动情朗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揣摩章法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仿写、随记的写味。
  
  在农村小语教学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使语文课走向成熟。这段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努力。
其他文献
一、寻“香”质疑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喜欢——?(桂花)  2、知道他为什么喜欢桂花吗?请再读读第一自然段,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告诉我们。  出示:作者喜欢桂花,不是因为______,也不是因为______,而是因为______。  3、桂花就是桂花,怎么又叫桂花雨了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出示: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谁来读这一
作者之父因弹劾贤忠党遭构陷而死于狱中,后魏案发,青年黄宗羲草拟奏疏,请诛杀魏党。朝廷令刑部审讯。黄宗羲以铁椎击奸党,拔一人胡须,回乡焚以祭父,后又捶毙虐杀其父之狱卒并阉党。冤隋大白之日,偕同被难者子弟于诏狱门设祭,痛哭不已,观者莫不为之动容,明思宗感其忠孝未责其擅杀之罪。  黄宗羲自述曾被称为“游侠”,其实堪称热血壮士。清兵渡江,黄宗羲集合里中子弟组织“世忠营”,奔走钱塘江南北,九死一生,坚持武装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常常外出听公开课,然而一些名家或者名师空降而至,滔滔不绝,听课者往往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不免有人唏嘘:名师不过尔尔。笔者纳闷:作为名师,解读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自然不会欠缺,怎么换个班级上课就这般不堪呢?个中原因很难详说。但有一点感受特别强烈——公开课和家常课最大的不同其实在学生。老师在自己班上课,熟悉每一位学生,而在公开课这种场合,他却要在几分钟之内迅速地跟原本陌生的学生磨合
从1906年到2019年,语文教材的内部组元名称大致经历了“单元—专题—任务群”的变化。随着统编高中教材今年秋季在六省市的启用,“学习任务群”在成为语文学科流行语的同时,也给课程实施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似乎这是一个与历史无关的全新架构,是对“单元”“专题”的舍弃。实际上,名称的变化只是反映了教材结构的更新与发展,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教材组元方式的形态从线性到块状再到茎状,从单
近年来,学校教科室确定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决定。于是,同课异构便应运而生。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分四步走——选定课题,进行三次备课以及初步反思阶段(包括教师初案准备、备课组集体备课、执教者完成实际的教学设计),正式登台执教,进行教学后反思。    案例描述  语文学科组针对教师反映的新课程中语文课怎么上的问题,安排了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的研课活动。为了搞好这一专题活动,教研组里
在这个时代,诚信已成为一种资源、一种工具、一种生产力,具有真金白银般的价值,赵有康正是用诚信,不断积累着财富,不断回报着家鄉,回报着乡亲们;他也用诚信,熏陶着他的家庭和孩子,让这个平凡的家庭不断释放出暖人的光芒。  赵有康出生在会宁县郭城驿镇扎子塬村,那里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从小生活在十分困苦的环境中,他深知乡邻们生活的艰辛。  1993年,由于家境贫寒,从学校毕业后赵有康就独自到白银市打工以补贴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太单调了,有点烦”    ——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说话写话词汇简单,语言贫乏。要改变这一现象,平时就得处处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体验语言美。  例如,教学《清澈的湖水
有人说,“课如其人”,我觉得真是这样。贾老师的课,无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都能体现出他的风格:简明、真实、严谨。  先说简明。估计大家都有同感,现在的语文教学,不是缺少加法,而是缺少减法。语文教学层层加码,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教。许多专家一再呼吁:要简简单单教语文,要明明白白教语文。我也感觉,这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不二选择。语文教学应该减负,应该简单。过于复杂的教学设计,过于强势的教师主导,过于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成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晏子使楚”的经过这一主要内容,紧扣晏子巧妙回击的语
传统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具有绝对权威,掌握着教学的整体节奏和活动安排;学生作为客体,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学习倦怠心理。为消除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有研究者强调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工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一旦脱离教师和学校的监督管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无法自主完成学习和探究活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