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两年,我们先后走进许多学校进行视导调研,深深地感到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悄然地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总的感受是:走过了困惑,走出了误区,走向成熟。正因为是“走向”,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修正、改进和提高。
病症一:三维目标——裂、硬
病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雷锋的画像。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学生齐答:认识,雷锋。这样导入了新课。课尾,教师提出:雷锋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怎么学习他呢?学生纷纷表态。
剖析:
这节课首先就把三维目标生硬地割裂开来,山是山,水是水,分项落实;其次,贴标签,穿靴戴帽明显。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而不是三个目标,换句话说是一节课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甚至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整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因课而异,本课就应侧重“价值观”方面,它的方法是渗透、陶冶、浸润。
1.把握主旨,逐渐渗透
主题鲜明的、思想性强的课文可采取以“思想”为主线组织教学。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收集的雷锋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打下情感底色。在识字之后,进行同桌互读——读通读顺;选段读——感悟诗意(送小孩,背大娘……);师生对读——深悟诗情(劳累,一片真情),品味语言,选择积累。在朗读中感悟雷锋精神的内涵——感恩社会,奉献爱心。最后寻找身边的雷锋,体会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具体化;引导做好事的学生说说当时的心理感受,体验“助人为乐”的乐,从而建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生活理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价值观”逐渐形成。
2.暗含学中,含而不露
没有浓重情感、没有明显主题的课文,可采取以“学”为主线组织教学。
四年级《太阳》一课是一篇短小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浅显,三维目标就可确定得清楚、明朗:知识能力目标——(读)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写)渗透说明方法,利用过渡句把两个意思的内容联结起来。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读悟,集体归纳;情感目标——促使学生萌发探究太阳知识的欲望和开发利用太阳能源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没有一句突显情感目标的直白语言,而将其化作“光晕”投射到知识学习里,暗含在自主学习之中。首先放手让学生读悟全文,读、画、说、写后师生随机补充课外获取的信息,这样让学生感到惊奇;最后提供一组主题课外资料,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探索的空间。
病症二:教材处理——死、窄
病例:四年级《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这是第二课时教学。回顾第一课时学习内容——逐段解读讨论——照片的来历、照片的描述、照片产生的影响。
这位老师对教材处理就太呆板、僵硬,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够灵活,没有亲和力和新鲜感。设想每堂课都这样上,学生怎能产生热爱语文、喜欢阅读的兴趣呢?
1.要恰当地处理教材,教师首先必须研读文本
要知道教学的灵感、教学方法全部来自于文本的钻研。吃透了文本才能有合乎学情的预设(教学设计),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扣读导悟、读中渐悟的方法感悟文本,进行语文训练。《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可以采用变式导入:(一)看图:从图上你能看出什么?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二)读文: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双大眼睛的?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1)自读勾画。(2)小组交流。(3)全班反馈。(4)回顾小结:这四个自然段总的写怎样的大眼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面对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社会各界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引读:“无数……希望小学。”最后结课:十几年后,这双明亮的、美丽的大眼睛,不再充满忧郁,不再流露着担心,而是闪动着兴奋的光彩,因为——生:国家免除学杂费;免除课本费;困难生有补助了;建寄宿制学校了……让我们再回望一眼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思索一下我们要怎样做吧!
整个教学紧扣“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由照片切入,研读重点,前后相连,课内课外相连。
2.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努力超越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窦桂梅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有“三度”——深度、宽度、温度。“宽度”就是指超越教材。那么怎样增加教材的宽度呢?
(1)从写法角度考虑。例如《落花生》一课,在研读父亲说的话、总结出借物喻人的方法——“物的特点,人的品格,二者相似之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与本文相似。教师没有把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读透研清,然后以课文为轴,将学过的课文贯通,又与课外阅读资料相连。
(2)从主题角度考虑。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窦老师抓住两个“不可估量”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读懂圆明园在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导学生研读后面部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的愤恨之情。就在人们认为“圆满结束”的地方,教学又向前迈了一步。出示资料:
①英法联军以什么为借口烧毁圆明园?人们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野蛮行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磕头外交”与“国际外交惯例”两种文明的冲突。
②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兵夹道跪迎,市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期间、其后,中国平民也成群结队闯进去,带走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军阀混战时期,也进行洗劫。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就是火烧圆明园的主谋,由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再读“圆明园”这3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滋味。我悲愤,心里好像被插了几把刀,不知说什么。为什么我们自己发明的火药却成了外国侵略我们的武器……。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心中的滋味也复杂了,以上资料摘录于下列文章……这些文章也许有的地方不全面或不准确,但重要的是让我们打开了思路,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啊。
师:现在要离开圆明园了。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现在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成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
……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毁不灭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无非希望同学们能沿着更多的视角,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学习的真正目的。
这里,教师没有停留在课文上,而是说出六七本有关书籍,宽度出来了,厚重了。学生大多数不会现在就去读,但至少知道,除教材之外,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由此种下探究的种子;教师没有停留在“仇恨”和“雪我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中,而是放在理性思考的引导上。这就是超越了教材。
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不可喧宾夺主,选取课外内容不可庞杂,应与课文有紧密联系,有烘托、生发教材的作用;二是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
病症三:重点难点——浅、散
病例:《草船借箭》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依题概括主要内容;复习各段段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写作顺序。第二步,捕捉中心词——神机妙算,然后细读课文,理出神机妙算的三大表现: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中间知人心。第三步,回品文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偷”、“骗”?
剖析:
这位教师遵循了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流程,依题概括主要内容,指导了学法;复习段意完成整体感知;捕捉中心词,提领而顿,学生的学习依此散开,自主理解了课文。但让人感到重点太散、太浅,没有令人回味的细节,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
教师可以从备课问卷卡中、从学生的质疑中,在钻研教材中、在课堂生成中把握捕捉重点难点;然后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沉浸其中,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精典之处、行文精美之处、含义精深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下来。
病症四:学科特点——淡、寡
病例:《金色的脚印》
一位教师教学时用了很多时间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狐狸,并引导学生介绍狐狸,然后引导学生依据读书卡片,汇报交流预习成果并提出疑问,紧扣学生的疑问,引导全班读书讨论、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说说读后感受。
剖析:
从全课的流程来看是顺畅的、完整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读书卡片的运用很有实效性。但有两点不足:一是议多读少,味不浓,这也是多数农村语文课堂的通病;二是学科整合不当,画狐狸不但费时过多,而且对感悟课文作用不大。
1.教师太“狠”。
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两课时的内容非得一课时讲完(越是公开课越是严重),容量过大,时间过紧,学生读悟文本的时间不充裕,浅尝辄止;教师心里总是想着下一个环节怎样处理,无心倾听,无法铺设,无力诱导,无时品味,整个教学如走马观花。
2.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3.教师没有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情境、语境,即没有铺设、渲染和激发,使语文课缺乏语文味。
语文味表现在哪呢?表现在情感熏陶上,入情朗读上,词语咀嚼上,语言积累上,文化沉淀上。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要有静心默读、高声诵读、动情朗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揣摩章法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仿写、随记的写味。
在农村小语教学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使语文课走向成熟。这段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努力。
病症一:三维目标——裂、硬
病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雷锋的画像。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学生齐答:认识,雷锋。这样导入了新课。课尾,教师提出:雷锋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怎么学习他呢?学生纷纷表态。
剖析:
这节课首先就把三维目标生硬地割裂开来,山是山,水是水,分项落实;其次,贴标签,穿靴戴帽明显。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而不是三个目标,换句话说是一节课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甚至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整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因课而异,本课就应侧重“价值观”方面,它的方法是渗透、陶冶、浸润。
1.把握主旨,逐渐渗透
主题鲜明的、思想性强的课文可采取以“思想”为主线组织教学。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收集的雷锋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打下情感底色。在识字之后,进行同桌互读——读通读顺;选段读——感悟诗意(送小孩,背大娘……);师生对读——深悟诗情(劳累,一片真情),品味语言,选择积累。在朗读中感悟雷锋精神的内涵——感恩社会,奉献爱心。最后寻找身边的雷锋,体会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具体化;引导做好事的学生说说当时的心理感受,体验“助人为乐”的乐,从而建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生活理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价值观”逐渐形成。
2.暗含学中,含而不露
没有浓重情感、没有明显主题的课文,可采取以“学”为主线组织教学。
四年级《太阳》一课是一篇短小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浅显,三维目标就可确定得清楚、明朗:知识能力目标——(读)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写)渗透说明方法,利用过渡句把两个意思的内容联结起来。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读悟,集体归纳;情感目标——促使学生萌发探究太阳知识的欲望和开发利用太阳能源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没有一句突显情感目标的直白语言,而将其化作“光晕”投射到知识学习里,暗含在自主学习之中。首先放手让学生读悟全文,读、画、说、写后师生随机补充课外获取的信息,这样让学生感到惊奇;最后提供一组主题课外资料,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探索的空间。
病症二:教材处理——死、窄
病例:四年级《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这是第二课时教学。回顾第一课时学习内容——逐段解读讨论——照片的来历、照片的描述、照片产生的影响。
这位老师对教材处理就太呆板、僵硬,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够灵活,没有亲和力和新鲜感。设想每堂课都这样上,学生怎能产生热爱语文、喜欢阅读的兴趣呢?
1.要恰当地处理教材,教师首先必须研读文本
要知道教学的灵感、教学方法全部来自于文本的钻研。吃透了文本才能有合乎学情的预设(教学设计),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扣读导悟、读中渐悟的方法感悟文本,进行语文训练。《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可以采用变式导入:(一)看图:从图上你能看出什么?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二)读文: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双大眼睛的?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1)自读勾画。(2)小组交流。(3)全班反馈。(4)回顾小结:这四个自然段总的写怎样的大眼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面对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社会各界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引读:“无数……希望小学。”最后结课:十几年后,这双明亮的、美丽的大眼睛,不再充满忧郁,不再流露着担心,而是闪动着兴奋的光彩,因为——生:国家免除学杂费;免除课本费;困难生有补助了;建寄宿制学校了……让我们再回望一眼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思索一下我们要怎样做吧!
整个教学紧扣“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由照片切入,研读重点,前后相连,课内课外相连。
2.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努力超越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窦桂梅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有“三度”——深度、宽度、温度。“宽度”就是指超越教材。那么怎样增加教材的宽度呢?
(1)从写法角度考虑。例如《落花生》一课,在研读父亲说的话、总结出借物喻人的方法——“物的特点,人的品格,二者相似之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与本文相似。教师没有把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读透研清,然后以课文为轴,将学过的课文贯通,又与课外阅读资料相连。
(2)从主题角度考虑。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窦老师抓住两个“不可估量”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读懂圆明园在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导学生研读后面部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的愤恨之情。就在人们认为“圆满结束”的地方,教学又向前迈了一步。出示资料:
①英法联军以什么为借口烧毁圆明园?人们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野蛮行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磕头外交”与“国际外交惯例”两种文明的冲突。
②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兵夹道跪迎,市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期间、其后,中国平民也成群结队闯进去,带走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军阀混战时期,也进行洗劫。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就是火烧圆明园的主谋,由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再读“圆明园”这3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滋味。我悲愤,心里好像被插了几把刀,不知说什么。为什么我们自己发明的火药却成了外国侵略我们的武器……。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心中的滋味也复杂了,以上资料摘录于下列文章……这些文章也许有的地方不全面或不准确,但重要的是让我们打开了思路,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啊。
师:现在要离开圆明园了。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现在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成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
……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毁不灭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无非希望同学们能沿着更多的视角,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学习的真正目的。
这里,教师没有停留在课文上,而是说出六七本有关书籍,宽度出来了,厚重了。学生大多数不会现在就去读,但至少知道,除教材之外,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由此种下探究的种子;教师没有停留在“仇恨”和“雪我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中,而是放在理性思考的引导上。这就是超越了教材。
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不可喧宾夺主,选取课外内容不可庞杂,应与课文有紧密联系,有烘托、生发教材的作用;二是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
病症三:重点难点——浅、散
病例:《草船借箭》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依题概括主要内容;复习各段段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写作顺序。第二步,捕捉中心词——神机妙算,然后细读课文,理出神机妙算的三大表现: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中间知人心。第三步,回品文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偷”、“骗”?
剖析:
这位教师遵循了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流程,依题概括主要内容,指导了学法;复习段意完成整体感知;捕捉中心词,提领而顿,学生的学习依此散开,自主理解了课文。但让人感到重点太散、太浅,没有令人回味的细节,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
教师可以从备课问卷卡中、从学生的质疑中,在钻研教材中、在课堂生成中把握捕捉重点难点;然后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沉浸其中,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精典之处、行文精美之处、含义精深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下来。
病症四:学科特点——淡、寡
病例:《金色的脚印》
一位教师教学时用了很多时间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狐狸,并引导学生介绍狐狸,然后引导学生依据读书卡片,汇报交流预习成果并提出疑问,紧扣学生的疑问,引导全班读书讨论、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说说读后感受。
剖析:
从全课的流程来看是顺畅的、完整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读书卡片的运用很有实效性。但有两点不足:一是议多读少,味不浓,这也是多数农村语文课堂的通病;二是学科整合不当,画狐狸不但费时过多,而且对感悟课文作用不大。
1.教师太“狠”。
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两课时的内容非得一课时讲完(越是公开课越是严重),容量过大,时间过紧,学生读悟文本的时间不充裕,浅尝辄止;教师心里总是想着下一个环节怎样处理,无心倾听,无法铺设,无力诱导,无时品味,整个教学如走马观花。
2.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3.教师没有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情境、语境,即没有铺设、渲染和激发,使语文课缺乏语文味。
语文味表现在哪呢?表现在情感熏陶上,入情朗读上,词语咀嚼上,语言积累上,文化沉淀上。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要有静心默读、高声诵读、动情朗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揣摩章法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仿写、随记的写味。
在农村小语教学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使语文课走向成熟。这段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