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从教材编排到考题设置,从教师的理念到教师教法,都在进行革新与改进。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四种意识。
一、文本意识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文本,强化文本意识。强化文本意识要贯穿课堂始终,从课堂环节设计到问题设计都要以文本为核心。如我们课堂设计的三环节可以是初读、品读、深读;也可以是赏读、品读、悟读,但都必须围绕文本来进行设计。因此,教师在意识中强化文本。那么强化文本意识在具体的课堂中该如何做呢?
语文教师要从文本意识出发组织教学,敢于放手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从文本意识出发定位课堂教学目标;从文本意识出发优化教学环节和内容,对内容大胆取舍,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质上的提高而不是量上的多少。教师的文本意识强化了,然后再通过课堂设计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时候,教师要尽量放手,留时间让学生对文本充分感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文本,让学生与作者直接对话,而不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从而扭曲了学生与作者对话的通道。
强化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由重视教学形式到重视教学内容的回归,是让我们语文教师更专心地做好语言文字教学的事。因此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加强文本意识,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
二、文体意识
强化文体意识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探寻相适合的教法。高中课文文体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文学性的文章,重在描绘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另一类是实用类文章,重在说理,如科普说明文、文艺评论、人物传记等。对于第一类文章重在感知文本,分析形象,体味思想情感,可以设计感知文本、品读语言、思想感悟等环节,对于第二类文章重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归纳信息、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如在讲科普说明文《痛与不痛的秘密》时,一位教师很好地做到了教法与文体的配合。她先用针刺学生实验导入,激发兴趣,引入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感到痛呢?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中找出揭示痛与不痛秘密的语句,接着让最先找到的学生说为什么这么快找到了,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这样就自然地引入到第一个知识点——筛选信息的方法,然后教师再补充介绍两种搜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去搜索其他的信息内容。这样学生就在学习与实践中掌握了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这种教法与文体相配合的教法是教师应掌握的。教法与文体相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它不仅是说我们教法要丰富多样,而且也在说对不同文体我们要运用适合于它的教法,这样做才科学合理。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探究更适合各类文体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教好各类文章。
三、活动能力培养意识
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多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但我们过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中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设计学生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因而只有在课堂中学生能力提高了才能体现学生活动的真正意义。
有一位教师在《登高》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活动,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在他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能力确实提高了。他是这样做的:抓住《登高》第三联中的“悲”字,让学生带着“悲”情来读,然后又结合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分析作者为何而悲,都有哪些“悲”,把学生的情感加深增厚,接着又从语速、语调、节奏等技巧上给予指导,此时学生既有了感情的体味又有了方法的掌握,慢慢地读出诗作的味了,但还不够,教师又示范读,教师与学生对读,不断地引导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学生越读越有感觉,最后是学生配乐情境诵读,到此,学生诵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精彩的朗读赢得了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这样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能力的做法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其实,反思一下我们的诗歌教学,也重视学生诵读,但只重视量的多少,没重视质的提高。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与探索。通过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这是我们进行课堂活动设计的目标。
四、思维能力培养意识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思维平面化现象。所谓思维平面化是指学生课前与课后对文本的解读认识水平变化不大,解读文本时思维没有深度发展。这是我们在平时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的。
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个性感受,但缺少深度引导。许多教师在课堂中都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喜欢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但学生谈的点太散,教师缺乏对学生感受的深度挖掘,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我们在课堂上都喜欢让学生讨论,但许多讨论成了形式,讨论中缺乏思维的碰撞,语言的激辩,这样的讨论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对事物分析缺乏深度。如在探究题中不能深入分析问题,在作文写作中思想肤浅等。
那么怎么才能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化发展呢?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增加追问次数,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二是我们应重视学生思维过程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让同学间交流思考方法。三是教师要多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如哲学中的一分为二分析法、辩证分析法、联系发展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四是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提高,思考问题才会深入。
另外,教师的思维能力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制约。因而教师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也很重要。如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思维深度决定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因而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以自己的思维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才会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这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
意识强化之后就是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会有更多的问题与感悟。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永远充满着追求与困惑,就像周国平说的:“我将永远追求,也将永远困惑,因为追求是我的勇敢,困惑是我的真实。
一、文本意识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文本,强化文本意识。强化文本意识要贯穿课堂始终,从课堂环节设计到问题设计都要以文本为核心。如我们课堂设计的三环节可以是初读、品读、深读;也可以是赏读、品读、悟读,但都必须围绕文本来进行设计。因此,教师在意识中强化文本。那么强化文本意识在具体的课堂中该如何做呢?
语文教师要从文本意识出发组织教学,敢于放手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从文本意识出发定位课堂教学目标;从文本意识出发优化教学环节和内容,对内容大胆取舍,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质上的提高而不是量上的多少。教师的文本意识强化了,然后再通过课堂设计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时候,教师要尽量放手,留时间让学生对文本充分感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文本,让学生与作者直接对话,而不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从而扭曲了学生与作者对话的通道。
强化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由重视教学形式到重视教学内容的回归,是让我们语文教师更专心地做好语言文字教学的事。因此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加强文本意识,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
二、文体意识
强化文体意识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探寻相适合的教法。高中课文文体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文学性的文章,重在描绘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另一类是实用类文章,重在说理,如科普说明文、文艺评论、人物传记等。对于第一类文章重在感知文本,分析形象,体味思想情感,可以设计感知文本、品读语言、思想感悟等环节,对于第二类文章重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归纳信息、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如在讲科普说明文《痛与不痛的秘密》时,一位教师很好地做到了教法与文体的配合。她先用针刺学生实验导入,激发兴趣,引入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感到痛呢?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中找出揭示痛与不痛秘密的语句,接着让最先找到的学生说为什么这么快找到了,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这样就自然地引入到第一个知识点——筛选信息的方法,然后教师再补充介绍两种搜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去搜索其他的信息内容。这样学生就在学习与实践中掌握了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这种教法与文体相配合的教法是教师应掌握的。教法与文体相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它不仅是说我们教法要丰富多样,而且也在说对不同文体我们要运用适合于它的教法,这样做才科学合理。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探究更适合各类文体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教好各类文章。
三、活动能力培养意识
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多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但我们过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中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设计学生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因而只有在课堂中学生能力提高了才能体现学生活动的真正意义。
有一位教师在《登高》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活动,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在他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能力确实提高了。他是这样做的:抓住《登高》第三联中的“悲”字,让学生带着“悲”情来读,然后又结合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分析作者为何而悲,都有哪些“悲”,把学生的情感加深增厚,接着又从语速、语调、节奏等技巧上给予指导,此时学生既有了感情的体味又有了方法的掌握,慢慢地读出诗作的味了,但还不够,教师又示范读,教师与学生对读,不断地引导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学生越读越有感觉,最后是学生配乐情境诵读,到此,学生诵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精彩的朗读赢得了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这样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能力的做法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其实,反思一下我们的诗歌教学,也重视学生诵读,但只重视量的多少,没重视质的提高。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与探索。通过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这是我们进行课堂活动设计的目标。
四、思维能力培养意识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思维平面化现象。所谓思维平面化是指学生课前与课后对文本的解读认识水平变化不大,解读文本时思维没有深度发展。这是我们在平时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的。
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个性感受,但缺少深度引导。许多教师在课堂中都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喜欢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但学生谈的点太散,教师缺乏对学生感受的深度挖掘,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我们在课堂上都喜欢让学生讨论,但许多讨论成了形式,讨论中缺乏思维的碰撞,语言的激辩,这样的讨论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对事物分析缺乏深度。如在探究题中不能深入分析问题,在作文写作中思想肤浅等。
那么怎么才能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化发展呢?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增加追问次数,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二是我们应重视学生思维过程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让同学间交流思考方法。三是教师要多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如哲学中的一分为二分析法、辩证分析法、联系发展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四是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提高,思考问题才会深入。
另外,教师的思维能力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制约。因而教师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也很重要。如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思维深度决定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因而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以自己的思维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才会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这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
意识强化之后就是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会有更多的问题与感悟。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永远充满着追求与困惑,就像周国平说的:“我将永远追求,也将永远困惑,因为追求是我的勇敢,困惑是我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