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羊肉泡馍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条山东北部绛山脚下有个山区小县,这里有个国民羊肉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羊肉的吃法,不外乎包羊肉饺子、喝羊汤。那时,每年农历年底,生产队杀几只羊,一家分一斤多羊肉,除夕夜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等到天亮时分鞭炮响过祭完祖先,就可以美美地吃一顿羊肉饺子了;喝羊汤是夏收大会战时,生产队统一熬制羊汤,全体社员包括小孩子自带窝窝头和大海碗,开饭时每人舀一碗连肉带杂碎的羊汤,蹲在打麦场上泡上窝窝头吃得津津有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朋友慕名来到了这家饭馆。一进门儿,诱人的香味就扑面而来,众多顾客吃羊肉泡馍时秃噜秃噜的馋人声音不绝于耳。
  “您好!几位?想吃点什么?”一位女服务员笑容可掬地款步迎上来。
  “来两碗西安羊肉泡馍!”早就听说西安羊肉泡馍很有名气,我就不假思索地回道。西安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食,亦称羊肉泡,堪称陕西一绝,有“天下第一碗”的美名,素为陕西人民所喜爱,外宾到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有人说,到西安不吃羊肉泡馍,就像到中国不登长城一样,是非常遗憾的。如今,西安羊肉泡馍店开到了家乡,还有什么理由不品尝一番呢?
  “好嘞!请坐。”服务员一边甜甜地回应着一边转身走向吧台,麻利地在电脑上出了单。
  “羊肉蛋白质高,维生素丰富,脂肪、胆固醇含量较少,属于天然的滋补强身食品。同时,羊肉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有养肝明目、益气补虚、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之功效。”服务员趁厨师还没有出锅的空当儿,适时地向顾客们介绍着,“本店坚持选用中条山上放牧的绿色无公害山羊做原料,现宰现用,确保肉质新鲜。我们把全国的特色羊肉名吃汇入本店,一样的羊肉,不一样的烹饪方法,可做出不同特色的美味佳肴。”
  透过橱窗,羊骨汤在大型筒子锅内咕嘟咕嘟地翻腾着,热气在空中弥漫着;羊拐、羊排在中型筒子锅内蠕动着,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核桃大小的羊肉块在高压锅内焖着……厨师们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案板上加工好的羊肉、羊杂大小均匀、厚薄适宜,匀称的馍粒、晶莹的粉丝、圆润的粉条、黑褐的木耳、金黄的饼丝、雪白的豆腐、滑嫩的血块、碧绿的香菜,还有焯好的金针、切成碎末的葱白葱绿,一碗一碗、一盆一盆摆放有序。
  羊肉泡馍离不开羊肉汤。这个羊肉汤可大有学问,羊肉泡馍馆的生意如何,都要靠这一锅好汤来保证,汤料均属秘方,概不外传。煮羊肉汤除了需要羊肉,更需要羊骨,骨汤和肉汤要分开煮,这样汤底才能醇厚美味。羊肉和羊骨的用量越大,汤头的口感越好。羊肉泡馍所用的馍,是由九分死面和一分发面制成。羊肉泡馍并非用羊肉汤泡馍这么简单,实际上是需要煮制的。在煮制羊肉泡馍时,汤中需要加入木耳和粉丝,这样的羊肉泡馍才正宗。
  西安的羊肉泡馍,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落魄时,流落长安,正值寒冬,饥渴难耐,囊中只有一饼,饼冷口干,难以下咽,街边一家卖羊肉汤的老板,见之不忍,给他舀了一碗正在翻滚着的羊肉汤。赵匡胤将饼掰碎泡入,吃完顿觉神清气爽,豪气冲天,一扫颓废心情,踏上征程。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长安,不知不觉又来到当年流浪的那条街,又闻到了那久违的肉香,食欲顿起,让店主马上做一碗“羊肉泡馍”。此时,街上的烧饼铺已关了门,店家只得让妻子烙了几个饼,怕皇帝嫌是死面饼,便把饼子掰得碎碎的,浇上羊肉汤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羊肉,又在汤内放了粉丝,撒入葱花,最后又淋上几滴黄灿灿的花椒油。当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端到面前时,赵匡胤尝了一下,立刻找到了当年的感觉,当即赏赐了店家。一夜之间,皇帝来吃羊肉泡馍的事就在长安城里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尝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铺改成羊肉泡馍馆。久而久之,羊肉泡馍成了长安人最喜爱的小吃,一直流传至今。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东坡诗云“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足以说明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
  “羊肉泡馍来了——”随着一声清脆爽朗的声音,一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小伙子把两大碗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端上了桌子。碗是特制的青瓷大海碗,上有“中华老字号”和“揉、壓、捏、拉、煮”等字样,还配有古色古香的图案。滚烫的乳白色羊肉汤,玉米粒大小的泡馍,网形映衬的粉丝,薄薄的羊肉片摆成鱼形覆盖在最上面,营养丰富的木耳点缀其间,还漂浮着几滴芝麻油,令人垂涎欲滴……另外端上来的,还有一小碟翠绿的香菜,一小碟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的糖蒜。
  羊肉泡馍不仅讲究烹调,更讲究“会吃”。没有经验的人,吃前总习惯用筷子来回搅动,这是一忌。正宗的吃法是,从一边一点一点“蚕食”,这样才能始终吃出鲜味。吃时,还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嗜好,撒点香菜,吃些糖蒜,或将秘制辣椒酱放在泡馍顶端,不搅拌,保持汤的清爽,只把要吃的一口泡馍的周围调入少许辣椒酱即可。筋道光滑的泡馍、清爽可口的粉丝、细嫩柔软的羊肉片、香味扑鼻的羊肉汤使人陶醉,一碗泡馍下来,吃得人唇齿留香、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余香满口,回味悠长。
其他文献
太姥石  太姥山的石头太有意思了,光光滑滑的,從漫山遍野的绿色世界里,活活泼泼地挺身而出,叠罗汉一般紧紧地聚拢在一起,直指苍穹,努力向上、向天、向太阳。  站在山脚下仰望,那姿态,那气势,让我目瞪口呆,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幅有关雨花台的英雄群像。  太姥山的石头打动我了。  这些柔和圆润的临天巨石,想必是得益于时间与大海的万古垂青,才有了如此的壮阔和慈悲吧?渺小如我,唯有感叹这大自然的奇石巨峰的神力
期刊
老话说的“下水”,是指猪肠和猪肺,相对应的,猪腰和猪肝被称为“上水”。  那时候,新疆建设兵团有很多牧场,都是团级建制的单位,和地方牧民最大的区别是,兵团的草原上放牧的基本是绵羊,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生产羊毛,发展毛纺业所用。每年冬天,总有些体弱的羊难以挨过寒冷和饥饿的轮番折磨,最后成为皮包骨头。场里干脆每年集中淘汰一批,统一调拨给各单位作为福利。我家所在的煤矿每到春节前都能从团里领回几车羊,宰杀了分
期刊
在太姥山国兴寺临溪一亭坐下,山风徐来,烦躁之意渐渐平息。  山石云海,悬空栈道,一刹那,凌空一脚颤颤巍巍的感觉还在。那悬崖绝壁,无栈道一些年,有栈道一些年。那高处乱石,横看成岭一些年,侧看成峰一些年。大象无形,却在众人的叙述中从时空中物化成形。叠加的记忆跟眼前景致虚实相间,眼前景就不是眼前景,眼前人也不是眼前人,叙述者各取一片段,交织错杂成各自的“罗生门”,各说各话。  太姥山有峰名为摩霄峰,僧房
期刊
过年,就是和过去的一场告别。不知是岁月催人老,还是生活条件好了,我越发觉得,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便时常会怀念儿时的年。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上空总是响起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落满一地红色的纸屑,犹如一片一片红色的地毯。点燃一串鞭炮,捂起耳朵迅速跑开,噼里啪啦,鞭炮声欢快地传遍乡野。挂起来的鞭炮像彩带一样飞溅四射。在地上燃起的鞭炮则像
期刊
我是山里人,自娘胎出来,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山,所谓“开门见山”,便是我最早的大脑影像,最直接的生活状态。后来上学读书了,从书本上读到了关于“大海”的零星描述,明白了世界最高和最大的东西是高山和大海。便想着有朝一日,要去领略一下海之大。这个心愿,一直到我28 岁这年,才得已实现。  那年,我开始写小说了,因小说而有机会参加令人向往的文学笔会,幸运的是参加的第一个文学笔会,就在被大海团团簇拥
期刊
总是在这样的四月,想起睡在山冈上的外婆。  很想去外婆生前住过的临街老屋看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屋已空无一人。那曾经温暖过我童年和少年的老屋,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斑斑驳驳,外婆的老屋是我小时候最美的记忆。我是在外婆的老屋出生的,也是在外婆家里长大的。外婆的二层木楼和镂空的窗子,是我每天驻足看风景的地方。外婆的临街老屋有着浓郁的小镇风情,说是街,其实只不过二三米宽,但人来人往特别热闹。每逢集市
期刊
5月,在飞雪中穿过一望无际的戈壁,终于抵达祁连山脚下,莽莽苍苍的雪山像矗立面前的巨大画幅。穿过仅有的几条纵深的山间沟壑,就能到草原——身边的裕固族牧人的夏牧场。  我感慨面前的雪山真大。牧人指着近前的雪山,轻描淡写地说,大雪山在这些小山的后面的后面。那些被新雪覆盖的雪山,好像是他所说的大雪山的孩子。羊群和雪山都温柔慈善,羊儿们像在啃噬雪山脚下凝结的雪,“咩——咩——咩——”撒娇的声音,混响在雪山面
期刊
我说,太姥山是太姥姥的名字,不是一座山。  是的,還有谁比太姥姥老呢?那时候没有时间的刻度,没有日薄西山,太姥姥在地球底下那个铺银贴金的大房子里玩耍。那岩浆浆,也就几千度吧,吹着气泡泡,嘟噜噜地涌了进来,她就搅呀拌呀,将自己也搅拌进岩浆浆里,又捏成一个个的泥团团。嘣的一声巨响,那大房子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于是在地球的东方,在海峡之西、东海之滨,这泥团团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到了后来的后来,这大姑娘成了母
期刊
老巷子很老,瓦分不出是黑的还是灰的,瓦上住着的烟囱遍体投射着岁月的伤痕,砖块歪歪扭扭地罗列着。  那只猫,在老巷子白杨树底晒着太阳。流浪的猫随处可见,但这只波斯猫,与众不同,在别的猫翻捡垃圾桶寻找食物时,它却冷静地坐在树下,看着南来北往的人和车流走来走去。我以为它是有主人的,毛发干净,身上一尘不染,脖子上还戴着一个铃铛,眼神风清月明,气质很好。我远远地观察着它,不敢轻易靠近。我们互不打扰,都小心翼
期刊
我似乎觉得,掀开每一幕历史的征尘,都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场面,都有一番将士们卫国抗敌的壮怀激烈。  其中,石育青老人亲历的抗美援朝战争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是1953年7月27日,晚上10点整,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正式生效,守卫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188团军械员石育青和战友们,兴奋地跑出待了三四个月的坑道,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时,每个人满脸满身,从肌肤到毛孔,全都蒙上厚厚的黑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