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巧引·开拓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n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激趣
  
  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只有得到充分满足,创造的幼芽才能得以萌发,心中智慧的火花才能得以点燃。在教学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努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心的需要。创设多维度、多层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与好奇心交融在一起,成为一种强烈的创造动机及创造欲望。
  例如,在教学“跳远”时,我让学生在复习立定跳远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告诉学生前方有一条比较宽的沟,但我们只能从这里通过。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引出课题——《跳远》。学生在这种直观而又变化的情境中领悟到由立定跳远到跑几步跳远的动作变化,从而产生了跃跃欲试的体验冲动。通过尝试,每一位学生纷纷走向层次不一的“胜景点”,极大地感受到智慧的力量。课后,很多学生写了学习体会。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到:今天上了一节很有趣的体育课。这节课,令人兴奋的是跳远。我跳得可远了,老师叫我们在地面的一个圆点上画一只“老鼠”,然后从远处跑过来踩住“老鼠”跳过去,开始我跳不过那比较宽的“沟”,我想可能是我踩“老鼠”的时候不够用力才跳不过去的,于是我就用力冲过去,猛地踩在“老鼠”身上跳过去。啊!我终于跳过去了!虽然跳过去了,但我想我不能骄傲,再多跳几次,第二次跳我还不满意……第五次我跳过了二米五,我想我一定要经常练习,争取跳过三米!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体会到创造的魅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搭建创新的支点——巧引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时,教师就该运用相关信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搭建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1、鼓励质疑,萌发创新
  学生能够质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猜想,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向侧翻滚?”与生活实践联系得出的结果是,当一个人从稍高一点的地方向低处翻滚下来时,最佳的方法就是侧面的肩膀先着地,这样比较安全。经过尝试证明,他的想法是可行的。教师把学生引入与所提出问题相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准备。
  
  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尝试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进行游戏——通过“小隧道”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先动手尝试把十床手提小垫子垒成“小隧道”,每个人通过时不能使“小隧道”倒塌,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表演。这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更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特别在跳高项目上,对于用什么跳法才能跳得高,有50%左右的学生进行过尝试,有“俯卧式”、“跨越式”,甚至是“背越式”,有的还创造出新的跳法。
  
  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
  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把好“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关,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在尝试过程中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翻滚出“航道”,活动完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与不成功的原因,并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8%的学生能高质量的完成。
  
  三、体会创新的趣点——开拓
  
  创新带来的成功和乐趣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体育活动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
  在每一堂课教学之中,教师要真正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双手、学生的眼睛”,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成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勤于思考,具有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责编 韦春艳)
其他文献
学习内容的“实用”与“虚用”    曾文捷在《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4期上撰文说,生活世界至少可以被区分为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与之相应,学习内容具有“实用”与“虚用”两种性质。“实用”的学习内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内容,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其中,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重复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展开,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解释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
期刊
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是近10年来悄然兴起的颇有社会声誉的学校,这所学校占地面积不大,而给师生的发展空间则是无限广阔的。究其原因,教育科研是他们发展的最大的推动力。  起步早,成效大,是金五小的教育科研的第一个特点。尽管我国的《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已于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包括:教育科学专业研究人员;……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但真正意义上
期刊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品味对联”,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活动课例    一、创设情境。走近对联(一石击起千层浪,对联表达满腔情)  师:请大家看,韩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央日报》2005年12月16日刊发了一篇题为《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文章,指出:一、现在的中国人汉语功底差;二、很多中国青少年对他们的传统文化一问三不知,博大精深
期刊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才能与时俱进、不辱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呢?我认为离不开六个字:“学习”、“思考”、“科研”。下面以我的成长历程说说这六个字对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一、不断学习,厚积薄发    我1988年中师毕业,分配到陆川县第一小学教数学,怀着一股子为教育献身的热情,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可第一节课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学生根本不听课,要么说听不懂,要么干脆捣乱,一节课乱糟糟的就过去了
期刊
要在校内上一节研究课,我选择了“循环小数”一课。我认为,数学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某个预设性的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生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才是学习的关注点。对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不一定“顺畅”,可能“磕磕绊绊”。可是,正是有了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过程中的“磕磕绊绊”,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课堂也才能呈现出生机和活力。本着这样的思考,我决定通过自己的“无为”,让出舞
期刊
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众多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年幼的孩子被留在农村,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或单方到外地务工,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由亲属等照管的14周岁及以下儿童。  广西作为西部的一个经济
期刊
“我一直在广东打工,以前担心小孩放在家里无法照应,只好把他带到广东去,读书费用高不说,还只能寄宿在亲戚家里,十分不方便,也没多大效果。现在好了,小孩在镇里的义新中心小学寄宿读书,不但成绩上来了,他也活泼开朗了许多,我很高兴,可以放心在广东打工挣钱了。”这是广西岑溪市南渡镇义新村村民赖开梅7月29日从广东赶回家看看小孩时说出的一段肺腑之言,也是岑溪市人大代表提建议,让农村留守儿童走上寄宿之路所带来的
期刊
本刊讯有“科学列车”美称的广西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于今年8月在央视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中靓丽露脸。2008年12月,在广西科技馆内新建的广西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正式运行。活动面积近600平方米的5个工作室,巧妙地串成一个小型系列科普活动探究空间,寓教于乐,冠名“科学列车”。今年7月初,广西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获得中国教育学会推荐,参与央视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专题系列片《梦开始的地方》的拍摄,和全国20所各具特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知识底蕴的教学;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堂课怎样讲才有语文味?我认为,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让师生始终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自由个性的舒展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让语文课堂成为真实和谐、开放灵动的课堂。    一、“动静结合”,精心
期刊
唐海波在《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索生命化的阅读教学评价,以实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所应有的情感、道德、审美、信仰、意志等的教学评价的质的转变。建构生命化的阅读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当前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激励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阅读,主动建构文本意义,有利于建构生活化的阅读课堂;然而生命个体是有差异性的,实践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