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内容的“实用”与“虚用”
曾文捷在《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4期上撰文说,生活世界至少可以被区分为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与之相应,学习内容具有“实用”与“虚用”两种性质。“实用”的学习内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内容,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其中,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重复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展开,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解释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虚用”的学习内容,是有益于人自身完善的精神财富,能够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世界。它既使学生的各种精神性成分得到训练,也使学生获得精神性的享受。“实用”和“虚用”的共在,应当成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话语背景之下学习内容的应有聚积。这一共在的取向,消解了“实用”和“虚用”学习内容之间的拒斥,克服了“间接经验型”和“直接经验型”学习内容两者的对立,不仅可以纠正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也可以引导人们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避免偏差。
教师的有效学习
李政涛在《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5~6期撰文认为,当前教师学习中存在着备课取向、考试取向、问题取向、读书取向和写作取向,表现出功利化学习、割裂式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多方面问题。提高教师有效性学习的关键是将学习内容从教师的“他者”变成“我者”,即教师要吸收那些原先被视为“他者”的东西,进而把吸收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生命的内核。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大致有三种策略:策略一,形成基于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的学习方式;策略二,形成基于教研组层面的学习文化;策略三,形成基于研究者与合作者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个人知识管理意义重大
王志林在《当代教学科学》2008年第6期上撰文说,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使教师通过对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交流、分享和创新,成为一名专业成长的“反思型实践者”和“自我引导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仅彰显了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实践知识”和“专业自律”等观念的关切,更契合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基于经验反思的“反思性实践者”的理想教师的形象诉求。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成长自我省察的表征,而反思性实践是促使教师专业觉醒的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
对“教师专业化” 现代性范式的反思
杜春娟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上撰文说,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主要是把教师工作理解为技术性职业,而不认为是专业。由此,在实践层面也是恪守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走的是对教师进行集中划一培训(如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以及职务培训等形式)以完善教学技能来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模式和道路。这种现代性范式违背了人文科学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特性,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对教师专业化缺乏应然的意义关照和生命关照。“教师专业化”的正确之路在于教师“职业”观与“专业”观两个视域的融合。我们虽然批判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范式,但这并不是说“职业”与“专业”是对立的,教师专业化不仅需要精神意义上的“专业”,它也需要技术上的“职业”,这两者并不矛盾。在“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上,需要在充分关注其价值理性维度基础上,恰切地利用其外在的技术理性维度,以达到“职业”与“专业”两个视域的融合。
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
肖庆华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上撰文说,在教育变革中,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了新的特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所致的一种精疲力竭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抵制与消极心理、教学水平下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变革的不确定性、学校的绩效主义、社会的高期望以及教师的角色冲突等因素,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热源。我们所要采取的策略是:(一)注入活力,教师参与教育改革。一是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二是重视实践性知识,三是教师要勤于反思。(二)可持续性,一是提倡发展性评价,二是肯定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人文关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四)自我超越,教师坦然面对倦怠。一是要了解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二是要面对挑战主动发展,三是多参与各种活动。
(责编 李景和)
曾文捷在《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4期上撰文说,生活世界至少可以被区分为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与之相应,学习内容具有“实用”与“虚用”两种性质。“实用”的学习内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内容,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其中,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重复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展开,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解释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虚用”的学习内容,是有益于人自身完善的精神财富,能够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世界。它既使学生的各种精神性成分得到训练,也使学生获得精神性的享受。“实用”和“虚用”的共在,应当成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话语背景之下学习内容的应有聚积。这一共在的取向,消解了“实用”和“虚用”学习内容之间的拒斥,克服了“间接经验型”和“直接经验型”学习内容两者的对立,不仅可以纠正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也可以引导人们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避免偏差。
教师的有效学习
李政涛在《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5~6期撰文认为,当前教师学习中存在着备课取向、考试取向、问题取向、读书取向和写作取向,表现出功利化学习、割裂式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多方面问题。提高教师有效性学习的关键是将学习内容从教师的“他者”变成“我者”,即教师要吸收那些原先被视为“他者”的东西,进而把吸收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生命的内核。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大致有三种策略:策略一,形成基于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的学习方式;策略二,形成基于教研组层面的学习文化;策略三,形成基于研究者与合作者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个人知识管理意义重大
王志林在《当代教学科学》2008年第6期上撰文说,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使教师通过对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交流、分享和创新,成为一名专业成长的“反思型实践者”和“自我引导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仅彰显了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实践知识”和“专业自律”等观念的关切,更契合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基于经验反思的“反思性实践者”的理想教师的形象诉求。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成长自我省察的表征,而反思性实践是促使教师专业觉醒的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
对“教师专业化” 现代性范式的反思
杜春娟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上撰文说,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主要是把教师工作理解为技术性职业,而不认为是专业。由此,在实践层面也是恪守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走的是对教师进行集中划一培训(如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以及职务培训等形式)以完善教学技能来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模式和道路。这种现代性范式违背了人文科学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特性,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对教师专业化缺乏应然的意义关照和生命关照。“教师专业化”的正确之路在于教师“职业”观与“专业”观两个视域的融合。我们虽然批判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范式,但这并不是说“职业”与“专业”是对立的,教师专业化不仅需要精神意义上的“专业”,它也需要技术上的“职业”,这两者并不矛盾。在“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上,需要在充分关注其价值理性维度基础上,恰切地利用其外在的技术理性维度,以达到“职业”与“专业”两个视域的融合。
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
肖庆华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上撰文说,在教育变革中,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了新的特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所致的一种精疲力竭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抵制与消极心理、教学水平下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变革的不确定性、学校的绩效主义、社会的高期望以及教师的角色冲突等因素,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热源。我们所要采取的策略是:(一)注入活力,教师参与教育改革。一是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二是重视实践性知识,三是教师要勤于反思。(二)可持续性,一是提倡发展性评价,二是肯定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人文关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四)自我超越,教师坦然面对倦怠。一是要了解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二是要面对挑战主动发展,三是多参与各种活动。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