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可谓是汉朝史学,乃至中国史学领域的双子星座,马班并列,《史》《汉》并举已是公论。然而,对于相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班固却与司马迁大相径庭,甚至针锋相对,这集中体现于班固对司马迁及《史记》所作的论断:“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面对这样的批判,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同为汉朝史官,且年代相距也并不是甚为久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人的思想倾向表现出如此的差异呢?本文将就此问题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渊源;儒术。
一、马班的家学渊源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父司马谈对其影响深远。司马谈是汉初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历法,在其所著的《论六家要旨》中,创造性地将先秦诸子思想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客观、辩证的评论。在六家中,司马谈独钟情于道家,在他看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与此同时,司马谈又特别强调各派的融会贯通,认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只要对各家学说进行适当的取舍,都可以为政治服务。司马谈所表现出的道家思想倾向,及辩证的融会贯通的治学视角,对司马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活在司马迁之后百余年的班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宦家庭,其父名彪,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所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地方割据势力乘机而起,班彪著《王命论》,救时难,为刘秀寻找建国的理论依据。在《王命论》中,班彪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汉王朝存在的合理性,王权天授,汉再受命等儒家思想贯穿《王命论》始终,为东汉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王命论》深刻地影响了班固的史学思想和学术生涯。班固在《汉书·叙传》中全文照录了《王命论》,宣扬“汉绍尧运以建帝业”的正宗思想。班彪晚年潜心研究史籍,现行《汉书》中的《元帝纪》、《成帝纪》即为班彪原作。班彪从儒家思想出发,批判司马迁“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议论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弊伤道”,班固受其父影响,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批判司马迁“是非颇缪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父子二人在言语用词上稍有差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家学渊源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审视历史时的视角差异。
二、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
在亡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可谓是千疮百孔。《汉书·食貨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刘邦及其智囊团为了避免亡秦的覆辙,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措施,表现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约法省禁等,并逐渐形成了以“黄老无为”思想为主导的治国理念。
至汉武帝即位之时,黄老思想作为西汉王朝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已经七十余年,加之这期间几代君臣的励精图治,西汉社会早已是人心安定,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所以即位后的汉武帝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不再是与民休养生息,而是如何利用祖辈所留的这份丰厚遗产,施展文治武功,创造汉家王朝新的辉煌的篇章。因而,已完成其历史使命的黄老思想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另一种新的主体思想,以强化专制,维护中央集权。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位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将传统的儒学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一套行的儒家治国理念,它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原则,以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为核心,以规划君臣父子等级秩序为宗旨,以天人合一为特征,以灾异之变规范君主的行为,以六经为纲而融会贯通等等,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利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不符合统治需要的各家学说,把儒家作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在中朝开设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皆以儒家经典教授生员,学校成为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而学习儒家经典则成为士人入仕的重要门径。摈弃黄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理论上,制度上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而思想的转变是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历程的,黄老政治凭借其运行数十年的历史惯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特点,在众多的官僚阶层中还是存有坚实的基础。直至汉宣帝时还有“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的言论,可见,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儒家思想并没有完全占据统治地位。 至东汉时,儒学的影响逐步扩展,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东汉功臣多近儒”条中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章帝即位之后,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如石渠故事。”此即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班固奉命撰集当时的议论,成《白虎通德论》,这是皇帝亲临裁决的正宗经学的结集,确立了官方解释六经的标准,同时也标志着儒学在政治上真正取得独尊时代的到来。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汉社会思潮的变化轨迹,即完成了由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统思想之时,社会思潮正由黄老思想向独尊儒术转变,儒家思想尚未完全占据统治地位,黄老思想也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且强大的帝制尚未完全封杀个人思想的自由。在这种形势之下,司马迁的思想表现得就较为复杂,一方面,深受父亲的影响,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广泛吸收其他诸家学派的精华,所以司马迁的思想是融合了各家之所长,反映在《史记》中,就是那些为班固所不齿的言论,而这些言论又正是当时社会思想多元化的体现。班固生活在东汉前期,儒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独尊的地位,儒学已经与封建行政权力紧密结合,帝制对个人思想的控制得到强化,而班固又出身于儒学世家,所以他视儒家思想为道德标准,用儒术独尊时代的正宗观点,去衡量生活在独尊儒术刚刚启动时代的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因而得出如此论断。拨开孰是孰非的历史烟尘,以马班两人所处的时代衡量,司马迁的言论是当时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客观反映,班固的言论亦是当时社会独尊儒术思想的体现,而班固对司马迁的批判不过是两汉社会思潮变迁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2006年,第758页。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第394页。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2007年,第159页。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淮书》,中华书局,2006年,第182页。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2007年,第570页。
(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2007年,第69页。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第746页。
关键词:渊源;儒术。
一、马班的家学渊源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父司马谈对其影响深远。司马谈是汉初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历法,在其所著的《论六家要旨》中,创造性地将先秦诸子思想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客观、辩证的评论。在六家中,司马谈独钟情于道家,在他看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与此同时,司马谈又特别强调各派的融会贯通,认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只要对各家学说进行适当的取舍,都可以为政治服务。司马谈所表现出的道家思想倾向,及辩证的融会贯通的治学视角,对司马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活在司马迁之后百余年的班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宦家庭,其父名彪,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所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地方割据势力乘机而起,班彪著《王命论》,救时难,为刘秀寻找建国的理论依据。在《王命论》中,班彪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汉王朝存在的合理性,王权天授,汉再受命等儒家思想贯穿《王命论》始终,为东汉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王命论》深刻地影响了班固的史学思想和学术生涯。班固在《汉书·叙传》中全文照录了《王命论》,宣扬“汉绍尧运以建帝业”的正宗思想。班彪晚年潜心研究史籍,现行《汉书》中的《元帝纪》、《成帝纪》即为班彪原作。班彪从儒家思想出发,批判司马迁“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议论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弊伤道”,班固受其父影响,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批判司马迁“是非颇缪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父子二人在言语用词上稍有差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家学渊源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审视历史时的视角差异。
二、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
在亡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可谓是千疮百孔。《汉书·食貨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刘邦及其智囊团为了避免亡秦的覆辙,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措施,表现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约法省禁等,并逐渐形成了以“黄老无为”思想为主导的治国理念。
至汉武帝即位之时,黄老思想作为西汉王朝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已经七十余年,加之这期间几代君臣的励精图治,西汉社会早已是人心安定,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所以即位后的汉武帝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不再是与民休养生息,而是如何利用祖辈所留的这份丰厚遗产,施展文治武功,创造汉家王朝新的辉煌的篇章。因而,已完成其历史使命的黄老思想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另一种新的主体思想,以强化专制,维护中央集权。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位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将传统的儒学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一套行的儒家治国理念,它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原则,以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为核心,以规划君臣父子等级秩序为宗旨,以天人合一为特征,以灾异之变规范君主的行为,以六经为纲而融会贯通等等,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利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不符合统治需要的各家学说,把儒家作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在中朝开设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皆以儒家经典教授生员,学校成为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而学习儒家经典则成为士人入仕的重要门径。摈弃黄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理论上,制度上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而思想的转变是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历程的,黄老政治凭借其运行数十年的历史惯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特点,在众多的官僚阶层中还是存有坚实的基础。直至汉宣帝时还有“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的言论,可见,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儒家思想并没有完全占据统治地位。 至东汉时,儒学的影响逐步扩展,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东汉功臣多近儒”条中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章帝即位之后,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如石渠故事。”此即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班固奉命撰集当时的议论,成《白虎通德论》,这是皇帝亲临裁决的正宗经学的结集,确立了官方解释六经的标准,同时也标志着儒学在政治上真正取得独尊时代的到来。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汉社会思潮的变化轨迹,即完成了由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统思想之时,社会思潮正由黄老思想向独尊儒术转变,儒家思想尚未完全占据统治地位,黄老思想也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且强大的帝制尚未完全封杀个人思想的自由。在这种形势之下,司马迁的思想表现得就较为复杂,一方面,深受父亲的影响,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广泛吸收其他诸家学派的精华,所以司马迁的思想是融合了各家之所长,反映在《史记》中,就是那些为班固所不齿的言论,而这些言论又正是当时社会思想多元化的体现。班固生活在东汉前期,儒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独尊的地位,儒学已经与封建行政权力紧密结合,帝制对个人思想的控制得到强化,而班固又出身于儒学世家,所以他视儒家思想为道德标准,用儒术独尊时代的正宗观点,去衡量生活在独尊儒术刚刚启动时代的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因而得出如此论断。拨开孰是孰非的历史烟尘,以马班两人所处的时代衡量,司马迁的言论是当时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客观反映,班固的言论亦是当时社会独尊儒术思想的体现,而班固对司马迁的批判不过是两汉社会思潮变迁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2006年,第758页。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第394页。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2007年,第159页。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淮书》,中华书局,2006年,第182页。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2007年,第570页。
(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2007年,第69页。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第7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