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荆楚岁时记》是由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魏晋时期风俗的文集,它是中国第一部岁时民俗志,也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岁时节令的专著。全书以岁时节令为线索,较为全面的记载和还原了荆楚地区民众的生活画卷。其中对于春节节俗的介绍十分详尽,包含了那个时代民众在春节期间的饮食、娱乐、信仰,以及祭祀占卜等方面的习俗。
【关键词】《荆楚岁时记》;春节;节俗;饮食;娱乐;信仰;祭祀占卜
《荆楚岁时记》以岁时节令为叙事的线索,采用笔记体文集,全面记载和还原了荆楚地区民众自元旦至除夕的二十四节令和时俗。可以说,《荆楚岁时记》是荆楚地区人们民俗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记载的春节的节俗也相当多,包括了当时民众在春节期间的饮食、娱乐以及信仰、祭祀等方面的节俗。
一、春节的饮食民俗
饮食在春节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荆楚地区从正月初一起,就开始为迎接新春奉上丰盛并具有特殊意义的美食佳肴了。
在大年初一这天,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依次祭祀祖神,恭贺新春。礼毕,晚辈就要向长辈敬上“椒柏酒”,在古人看来喝“椒柏酒”有助于延年益寿。同时,人们还要喝“桃汤水”、饮屠苏酒,据说可以除病邪。此外,人们都还需吃一个鸡蛋、“胶牙糖”和“五辛菜”,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使身体结实、牢固,并可以防治瘟疫。总之,那时的人们食用这些食材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强身健体之效。
在饮酒的过程中,次序也是十分讲究的:从年纪最小的开始。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1]因为年轻人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先喝酒有祝贺他成长之意,而老年人过年则意味着又失去了一岁,所以以后敬酒“罚之”,体现了荆楚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
另外,在初七那天人们还会煮“七宝羹”来食用。传说女娲在创世时,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而人是在第七天造出来的,因此,古时候的人们都将初七定为“人日”。人们为了在初七当天庆祝“人日”,还会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上磨成了粉的米做成粥来吃,称为“七宝羹”,以此庆贺“人日”。
二、春节的信仰习俗
正月里,除了祝贺新春、享受盛宴之外,名目繁多的信仰习俗也是春节的节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荆楚岁时记》中提道,“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所谓“三元之日”,即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以及“十二个月”这三个时间段起始的头一天,因此,正月也叫做端月。正月初一当雄鸡打鸣人们便热热闹闹地开始做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了。
人们会先在门前的阶梯烧竹筒,竹筒遇火发出“哔啵”的声音可以辟除山臊、恶鬼等不好的事物,它们只要一听到这种声响便会吃惊害怕、仓皇而逃。在这当天,人们还要“进敷于散,脚却鬼丸”。所谓“敷于散”是出自葛洪《练化篇》中的中药,那处方是: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屑末状,然后舀些干净的井水将它吞服。而“却鬼丸”则是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它像弹丸一般,在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带在左臂上,女的佩带在右臂上以预防邪恶之气,总之,都是有癖邪除恶的作用。[2]同时,人们还要“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古时的人们认为桃木本身就具有祛邪避害的作用,可以压住邪气,降服百鬼。所以,人们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做两块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上,以防止邪气入户,人们把这桃板就称为“仙木”。
由于初一是“鸡日”,因此人们还会“帖鸡户上,以桃符镇鬼”。在正月初一的早晨,人们会在纸帖上画一只鸡,然后贴在大门上,把松柏的树枝扭成绳索挂在上面,再把桃符树立在纸帖的两旁,最后再将鸡血洒在门户上,烧上香纸,认为这样便可以除瘟疫、避鬼魅。过程虽然繁琐,但却寄予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夙愿。
初一这天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杖打粪扫,呼令如愿”。人们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绕着粪堆转几圈,然后将钱投打在粪土上,嘴里念叨着“如愿”,这样人们心中许下的愿望就都能实现了。
到了晚上,民众还要“夜驱鬼鸟,槌床打户”,尤其是在正月末日的夜晚,人们还会“芦苣引火,夜照井厕”。据说,在正月的夜晚有许多怪鸟飞过,“《玄中记》讲:这种鸟名叫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又名夜行游女。它喜欢攫取人家的小孩去抚养,(遇上)有小儿的人家,就在小孩衣上点血作为标记。” [3]所以人们都叫它鬼鸟。正月里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敲打着房门、床铺,揪着狗耳让它不停地犬吠,然后熄灭灯火以达到驱逐怪鸟的目的。在正月最后一天夜晚,人们还会点起用芦苇捆扎起来点成火把,照亮井、厕,这样鬼魅就都会逃走了。
三、春节的娱乐习俗
为庆祝迎春之喜,民众当然少不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荆楚地区也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娱乐习俗。
在“人日”那天,人们“金薄为人,华胜相遗”。荆楚人在初七会把“五色绸”剪成人的模样,或者在金属的薄片上雕出人形,帖在屏风上,或者别在鬓角边,妇女们自己则制出花形的首饰互相赠送。然后众人登上高处,吟赋诗歌,不亦乐乎。立春这天,人们还会用“五色绸”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贴上“宜春”两个字。表达了人们希冀春天安然美好的心意。
从正月初到正月末,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丰盛的菜肴,聚会、游玩。青年男女则驾舟游玩,或到水边设宴嬉乐。《玉烛宝典》中记载,从正月初一到月底,老百姓们都会做些美味,饮酒取乐,泛舟游玩。男男女女都到水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以解除灾厄。
四、春节的祭祀、占卜习俗
此外,《荆楚岁时记》中对春节节俗的记录还不乏祭祀、占卜等习俗,同样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色彩。正月十五那天,人们先把杨枝插在门上,随着杨枝随风飘动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和插上筷子的豆粥来祭祀。豆粥在住的时候要加些油脂,用来祭祀门户。《续齐谐记》上就有民众用加油脂的粥来祭祀蚕神以获得蚕业丰收的记载。同时,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还会“夕迎紫姑,以卜农事”。正月十五的那天晚上,人们迎接紫姑神,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厕神,据说她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所以人们将其迎于家中,希望可以占卜即到来年蚕业等农事的好坏,以及其它事物的吉凶。
五、总结
从《荆楚岁时记》中对春节节俗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具有楚地浓郁特色的风土人情,它对荆楚地区岁时活动的记录,对中国岁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它为首的岁时风俗志,诸如《东京梦华录》、《燕京岁时记》等等,都成为现今人们研究古时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的珍贵资料,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上善若水.故事中国.
http://www.storychina.cn/frmStoryCollection_Detail.aspx?ID=28337,2011-01-21.
[2]与鹜齐飞.荆楚天下.
http://www.cnchu.net/jingchuwenhua/jingfengchusu/minsuchuancheng/2011-06-24/110.html, 2011-06-24.
[3]襄阳王.襄阳城.http://www.xycity.cn/news/22/n-1222.html,2006-11-26.
【关键词】《荆楚岁时记》;春节;节俗;饮食;娱乐;信仰;祭祀占卜
《荆楚岁时记》以岁时节令为叙事的线索,采用笔记体文集,全面记载和还原了荆楚地区民众自元旦至除夕的二十四节令和时俗。可以说,《荆楚岁时记》是荆楚地区人们民俗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记载的春节的节俗也相当多,包括了当时民众在春节期间的饮食、娱乐以及信仰、祭祀等方面的节俗。
一、春节的饮食民俗
饮食在春节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荆楚地区从正月初一起,就开始为迎接新春奉上丰盛并具有特殊意义的美食佳肴了。
在大年初一这天,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依次祭祀祖神,恭贺新春。礼毕,晚辈就要向长辈敬上“椒柏酒”,在古人看来喝“椒柏酒”有助于延年益寿。同时,人们还要喝“桃汤水”、饮屠苏酒,据说可以除病邪。此外,人们都还需吃一个鸡蛋、“胶牙糖”和“五辛菜”,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使身体结实、牢固,并可以防治瘟疫。总之,那时的人们食用这些食材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强身健体之效。
在饮酒的过程中,次序也是十分讲究的:从年纪最小的开始。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1]因为年轻人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先喝酒有祝贺他成长之意,而老年人过年则意味着又失去了一岁,所以以后敬酒“罚之”,体现了荆楚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
另外,在初七那天人们还会煮“七宝羹”来食用。传说女娲在创世时,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而人是在第七天造出来的,因此,古时候的人们都将初七定为“人日”。人们为了在初七当天庆祝“人日”,还会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上磨成了粉的米做成粥来吃,称为“七宝羹”,以此庆贺“人日”。
二、春节的信仰习俗
正月里,除了祝贺新春、享受盛宴之外,名目繁多的信仰习俗也是春节的节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荆楚岁时记》中提道,“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所谓“三元之日”,即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以及“十二个月”这三个时间段起始的头一天,因此,正月也叫做端月。正月初一当雄鸡打鸣人们便热热闹闹地开始做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了。
人们会先在门前的阶梯烧竹筒,竹筒遇火发出“哔啵”的声音可以辟除山臊、恶鬼等不好的事物,它们只要一听到这种声响便会吃惊害怕、仓皇而逃。在这当天,人们还要“进敷于散,脚却鬼丸”。所谓“敷于散”是出自葛洪《练化篇》中的中药,那处方是: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屑末状,然后舀些干净的井水将它吞服。而“却鬼丸”则是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它像弹丸一般,在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带在左臂上,女的佩带在右臂上以预防邪恶之气,总之,都是有癖邪除恶的作用。[2]同时,人们还要“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古时的人们认为桃木本身就具有祛邪避害的作用,可以压住邪气,降服百鬼。所以,人们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做两块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上,以防止邪气入户,人们把这桃板就称为“仙木”。
由于初一是“鸡日”,因此人们还会“帖鸡户上,以桃符镇鬼”。在正月初一的早晨,人们会在纸帖上画一只鸡,然后贴在大门上,把松柏的树枝扭成绳索挂在上面,再把桃符树立在纸帖的两旁,最后再将鸡血洒在门户上,烧上香纸,认为这样便可以除瘟疫、避鬼魅。过程虽然繁琐,但却寄予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夙愿。
初一这天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杖打粪扫,呼令如愿”。人们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绕着粪堆转几圈,然后将钱投打在粪土上,嘴里念叨着“如愿”,这样人们心中许下的愿望就都能实现了。
到了晚上,民众还要“夜驱鬼鸟,槌床打户”,尤其是在正月末日的夜晚,人们还会“芦苣引火,夜照井厕”。据说,在正月的夜晚有许多怪鸟飞过,“《玄中记》讲:这种鸟名叫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又名夜行游女。它喜欢攫取人家的小孩去抚养,(遇上)有小儿的人家,就在小孩衣上点血作为标记。” [3]所以人们都叫它鬼鸟。正月里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敲打着房门、床铺,揪着狗耳让它不停地犬吠,然后熄灭灯火以达到驱逐怪鸟的目的。在正月最后一天夜晚,人们还会点起用芦苇捆扎起来点成火把,照亮井、厕,这样鬼魅就都会逃走了。
三、春节的娱乐习俗
为庆祝迎春之喜,民众当然少不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荆楚地区也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娱乐习俗。
在“人日”那天,人们“金薄为人,华胜相遗”。荆楚人在初七会把“五色绸”剪成人的模样,或者在金属的薄片上雕出人形,帖在屏风上,或者别在鬓角边,妇女们自己则制出花形的首饰互相赠送。然后众人登上高处,吟赋诗歌,不亦乐乎。立春这天,人们还会用“五色绸”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贴上“宜春”两个字。表达了人们希冀春天安然美好的心意。
从正月初到正月末,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丰盛的菜肴,聚会、游玩。青年男女则驾舟游玩,或到水边设宴嬉乐。《玉烛宝典》中记载,从正月初一到月底,老百姓们都会做些美味,饮酒取乐,泛舟游玩。男男女女都到水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以解除灾厄。
四、春节的祭祀、占卜习俗
此外,《荆楚岁时记》中对春节节俗的记录还不乏祭祀、占卜等习俗,同样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色彩。正月十五那天,人们先把杨枝插在门上,随着杨枝随风飘动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和插上筷子的豆粥来祭祀。豆粥在住的时候要加些油脂,用来祭祀门户。《续齐谐记》上就有民众用加油脂的粥来祭祀蚕神以获得蚕业丰收的记载。同时,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还会“夕迎紫姑,以卜农事”。正月十五的那天晚上,人们迎接紫姑神,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厕神,据说她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所以人们将其迎于家中,希望可以占卜即到来年蚕业等农事的好坏,以及其它事物的吉凶。
五、总结
从《荆楚岁时记》中对春节节俗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具有楚地浓郁特色的风土人情,它对荆楚地区岁时活动的记录,对中国岁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它为首的岁时风俗志,诸如《东京梦华录》、《燕京岁时记》等等,都成为现今人们研究古时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的珍贵资料,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上善若水.故事中国.
http://www.storychina.cn/frmStoryCollection_Detail.aspx?ID=28337,2011-01-21.
[2]与鹜齐飞.荆楚天下.
http://www.cnchu.net/jingchuwenhua/jingfengchusu/minsuchuancheng/2011-06-24/110.html, 2011-06-24.
[3]襄阳王.襄阳城.http://www.xycity.cn/news/22/n-1222.html,200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