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每一刻都充满着文化,教师微笑的表情、温和的语言、得体的动作以及教学的有序组织与得力实施也都充满着文化。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下面就丰富课堂文化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构建课堂“对话文化”
⒈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有着多层次的内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其目的在于师生通过积极参与对话,进行思考、沟通、比较和争辩,产生灵感的火花,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使课堂出现新的气象。
⒉善于开发生本对话的新景
阅读是生本对话的主要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亲历课文情景,眼看、耳听、脑思,与课文对话,与作者、编者对话,在对话中品味、领悟、仰慕、沉醉,在对话中进行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判等“物我回响交流”,在对话中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本对话除了读文,还包括读图、读实验、读网络等,这种生本对话已不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学生与文本知识的相遇、沟通、理解、认同和体验,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和精神的对话。而我们所说的善于开发生本对话,则是要不断创新生本对话的方式,为生本对话创造新景。
⒊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新风
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经历相似、地位平等、心理特征类似、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容易,而且成为交流对话的主流。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采用在“动态生成,自由组合”的分组策略指导下的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主动参与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在课堂文化引领下的生生对话中,学生要虚心接纳同伴的不同观点,使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二、构建课堂“质疑文化”
⒈教师应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
现代教材涉及面极广,再高明的教师也难以把“全知全能”的角色长期扮演下去。只要学生始终对课堂产生好奇心,认真思考教师的每一句话,思考教师的每个动作,思维的碰撞就会不断释放出“火花”。而作为教师本身,也应为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感到欣慰。
⒉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
以前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教教材”基本能达到收获知识的目标。所以,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实践中,只需教材和教参就足够了。新课程理念不仅要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努力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要实现“三维”目标,单靠教材作为学生唯一的课程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对课本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
⒊善于启“疑”激活,让学生有效参与
学须有疑,学贵存疑,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只有学生懂得质疑,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且能得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主动质疑,才能有效地参与学习,才能算主体作用得到真正发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求知呢?首先,必须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其次,让学生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疏通性质疑、探究性质疑、延伸性质疑。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鼓励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出两类问题:①学会的问题提出来考同学;②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互相讨论。
总之,课堂是一种“文化”的场所,不管是否意识到,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都在进行着这种“文化适应”。我们只有参与其中,学会创建文化并使用文化资源,才能适应这种文化、驾驭这种文化,使之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最终提高我们的业务素养、精神境界和教育质量,这就是我们不断丰富课堂文化的目的。
一、构建课堂“对话文化”
⒈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有着多层次的内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其目的在于师生通过积极参与对话,进行思考、沟通、比较和争辩,产生灵感的火花,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使课堂出现新的气象。
⒉善于开发生本对话的新景
阅读是生本对话的主要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亲历课文情景,眼看、耳听、脑思,与课文对话,与作者、编者对话,在对话中品味、领悟、仰慕、沉醉,在对话中进行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判等“物我回响交流”,在对话中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本对话除了读文,还包括读图、读实验、读网络等,这种生本对话已不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学生与文本知识的相遇、沟通、理解、认同和体验,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和精神的对话。而我们所说的善于开发生本对话,则是要不断创新生本对话的方式,为生本对话创造新景。
⒊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新风
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经历相似、地位平等、心理特征类似、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容易,而且成为交流对话的主流。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采用在“动态生成,自由组合”的分组策略指导下的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主动参与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在课堂文化引领下的生生对话中,学生要虚心接纳同伴的不同观点,使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二、构建课堂“质疑文化”
⒈教师应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
现代教材涉及面极广,再高明的教师也难以把“全知全能”的角色长期扮演下去。只要学生始终对课堂产生好奇心,认真思考教师的每一句话,思考教师的每个动作,思维的碰撞就会不断释放出“火花”。而作为教师本身,也应为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感到欣慰。
⒉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
以前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教教材”基本能达到收获知识的目标。所以,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实践中,只需教材和教参就足够了。新课程理念不仅要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努力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要实现“三维”目标,单靠教材作为学生唯一的课程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对课本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
⒊善于启“疑”激活,让学生有效参与
学须有疑,学贵存疑,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只有学生懂得质疑,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且能得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主动质疑,才能有效地参与学习,才能算主体作用得到真正发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求知呢?首先,必须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其次,让学生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疏通性质疑、探究性质疑、延伸性质疑。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鼓励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出两类问题:①学会的问题提出来考同学;②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互相讨论。
总之,课堂是一种“文化”的场所,不管是否意识到,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都在进行着这种“文化适应”。我们只有参与其中,学会创建文化并使用文化资源,才能适应这种文化、驾驭这种文化,使之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最终提高我们的业务素养、精神境界和教育质量,这就是我们不断丰富课堂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