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自2010年起,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调整货币政策,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压缩银行贷款规模,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和资本运作产生了巨大压力,本文结合2011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及其影响,对企业的融资问题加以探讨。
一、2011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
201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延续了2010年的复苏势头,但由于受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突出矛盾在于物价高位运行,通胀预期的压力加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成为今年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甚至紧缩。具体表现在:一是央行连续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月至6月央行连续6个月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冻结资金规模将近3800亿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5%的历史高位;二是今年1至6月份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央行对各家银行的信贷规模实施了严格的逐月调控,商业银行不仅受到指标约束,也面临着规模约束,形成了目前金融机构有授信额度而无放贷规模的局面。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下,各商业银行资金面日趋紧张。预计下半年调控紧缩力度将会加大,为控制通胀预期,国家将实施更严格的信贷控制,例如按日度进行贷存比考核,还将会上调基准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施临时性价格干预或管制。
在流动性方面,由于货币投放过快,货币乘数扩大,外汇占款过多,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上半年CPI同比增长5.4%,物价普遍上涨过多、过快的现象,温家宝总理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为稳定物价”。 由于物价三大推动因素不可能在短期消失,加上2010年的翘尾因素对价格的顶托,即便没有一季度以后的新涨价因素出现,把今年的CPI控制在4%左右都存在困难。而且,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虽然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博弈形成最终比较合理的价格,但还有许多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依然存在价值和价格不符合的扭曲现象,理顺价格机制,依然任务繁重,难度较大。
二、目前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受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上半年贷款规模紧缩,贷款压力逐月增加,同时,为监督贷款的投放,国家审计总署及银监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依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检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贷款规模。根据河南省各商业银行情况看,一方面各家银行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贷款规模的制约,规模锐减。另一方面,为保证利润的实现,又不得不提高贷款综合收益。如股份制银行采取上浮贷款利率、全额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然后再贴现等方式。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资金提款的保证性也随之下降,产生了有授信额度而无放贷规模的局面。
对企业而言,第一,增加了企业财务费用,降低了盈利水平。在货币政策影响下,原来信用水平高的企业无法享受到利率下浮或基准利率水平,致使企业利息支出上升;金融危机时代盈利能力差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第二,影响企业项目建设。由于贷款规模的限制,需要靠融资补充的项目资金缺乏保证,导致项目建设工期延长;部分企业靠流动资金弥补缺口,造成短贷长投的局面。第三,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或断裂。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高贷款门槛,上浮贷款利率,担保贷款比重减少,普遍要求办理抵押贷款,抵押物不足或保全措施不能落实的中小企业较难得到贷款。目前,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中小企业已经显现。第四,提供产品、劳务过程中承兑汇票结算比例上升,影响企业现金流入。第五,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也减少了拥有财务公司的集团型企业的现金流量。
三、当前货币政策下企业的融资策略
1、做好银行授信,最大限度争取银行借款,为企业提供资金储备
第一,在目前银根紧缩、利率上升的大环境下,集团型企业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与金融机构充分沟通,扩大银行授信额度,在有限的贷款规模中争取资金额度,保障企业的资金供给,满足企业在项目投资、对外并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第二,中小企业应尽力克服项目的批复或备案不完备、土地和环境评价等手续欠缺的短板,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和信息披露体系,为企业筹集贷款增加更加有利的条件。第三,利用中央或地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专项合作,如并购贷款、项目贷款等。
2、在传统贷款业务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
第一,紧缩的货币政策工具没有触动银行间市场宽松流动性根本。各种货币工具“披挂上阵,择机使用”,贷款不再是各商业银行唯一产品,代之更多的将是更加灵活的理财产品。在依靠传统的、间接的贷款融资已经不能满足集团型企业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集团型企业应密切关注并运用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企业债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和定向票据(私募)等直接融资工具,既拓宽了资金的来源渠道,也降低了利息支出水平。第二,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组织发行集合债券,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解决了单一企业不能獨立发行企业企业债券的矛盾,也降低了发行和财务费用。第三,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债权投资计划业务集团型企业应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根据目前保险资金大量闲置,急于投放的时机,开展债权投资计划。第四,采取融资租赁、售后租回等方式,解决项目融资问题。
3、集团型企业利用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平台,盘活现金流
第一,根据商品和劳务销售结算采取银行、商业承兑汇票结算数量不断增加、存量居高不下的情况,集团型企业在调整销售策略的同时,也需要最大限度地支付或者采取“以票易票”(对银行承兑汇票集中管理、大额换小额)等方式置换承兑汇票,以增加企业的现金存量。
第二,在企业内部,集团公司应加大内部资金调度,最大限度盘活内部资金,特别是内部欠款,加大物资供应部门、工程施工单位、销售部门、财务部、资金管理部门等单位和部门的配合力度,发挥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的作用,减少内部资金占压。
4、争取财政、税务等部门支持,扩大资金来源。例如,企业应了解并掌握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的扶持科技创新、安全治理、财政奖励、所得税返还、中央和地方拨付的行业补助等政策,补充资金数量。
5、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境内、外发行股票,扩大权益资本比例。由于发行股票筹措的资本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没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这对保证企业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极为有利,也增强了企业的举债能力。
一、2011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
201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延续了2010年的复苏势头,但由于受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突出矛盾在于物价高位运行,通胀预期的压力加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成为今年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甚至紧缩。具体表现在:一是央行连续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月至6月央行连续6个月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冻结资金规模将近3800亿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5%的历史高位;二是今年1至6月份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央行对各家银行的信贷规模实施了严格的逐月调控,商业银行不仅受到指标约束,也面临着规模约束,形成了目前金融机构有授信额度而无放贷规模的局面。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下,各商业银行资金面日趋紧张。预计下半年调控紧缩力度将会加大,为控制通胀预期,国家将实施更严格的信贷控制,例如按日度进行贷存比考核,还将会上调基准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施临时性价格干预或管制。
在流动性方面,由于货币投放过快,货币乘数扩大,外汇占款过多,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上半年CPI同比增长5.4%,物价普遍上涨过多、过快的现象,温家宝总理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为稳定物价”。 由于物价三大推动因素不可能在短期消失,加上2010年的翘尾因素对价格的顶托,即便没有一季度以后的新涨价因素出现,把今年的CPI控制在4%左右都存在困难。而且,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虽然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博弈形成最终比较合理的价格,但还有许多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依然存在价值和价格不符合的扭曲现象,理顺价格机制,依然任务繁重,难度较大。
二、目前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受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上半年贷款规模紧缩,贷款压力逐月增加,同时,为监督贷款的投放,国家审计总署及银监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依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检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贷款规模。根据河南省各商业银行情况看,一方面各家银行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贷款规模的制约,规模锐减。另一方面,为保证利润的实现,又不得不提高贷款综合收益。如股份制银行采取上浮贷款利率、全额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然后再贴现等方式。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资金提款的保证性也随之下降,产生了有授信额度而无放贷规模的局面。
对企业而言,第一,增加了企业财务费用,降低了盈利水平。在货币政策影响下,原来信用水平高的企业无法享受到利率下浮或基准利率水平,致使企业利息支出上升;金融危机时代盈利能力差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第二,影响企业项目建设。由于贷款规模的限制,需要靠融资补充的项目资金缺乏保证,导致项目建设工期延长;部分企业靠流动资金弥补缺口,造成短贷长投的局面。第三,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或断裂。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高贷款门槛,上浮贷款利率,担保贷款比重减少,普遍要求办理抵押贷款,抵押物不足或保全措施不能落实的中小企业较难得到贷款。目前,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中小企业已经显现。第四,提供产品、劳务过程中承兑汇票结算比例上升,影响企业现金流入。第五,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也减少了拥有财务公司的集团型企业的现金流量。
三、当前货币政策下企业的融资策略
1、做好银行授信,最大限度争取银行借款,为企业提供资金储备
第一,在目前银根紧缩、利率上升的大环境下,集团型企业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与金融机构充分沟通,扩大银行授信额度,在有限的贷款规模中争取资金额度,保障企业的资金供给,满足企业在项目投资、对外并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第二,中小企业应尽力克服项目的批复或备案不完备、土地和环境评价等手续欠缺的短板,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和信息披露体系,为企业筹集贷款增加更加有利的条件。第三,利用中央或地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专项合作,如并购贷款、项目贷款等。
2、在传统贷款业务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
第一,紧缩的货币政策工具没有触动银行间市场宽松流动性根本。各种货币工具“披挂上阵,择机使用”,贷款不再是各商业银行唯一产品,代之更多的将是更加灵活的理财产品。在依靠传统的、间接的贷款融资已经不能满足集团型企业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集团型企业应密切关注并运用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企业债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和定向票据(私募)等直接融资工具,既拓宽了资金的来源渠道,也降低了利息支出水平。第二,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组织发行集合债券,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解决了单一企业不能獨立发行企业企业债券的矛盾,也降低了发行和财务费用。第三,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债权投资计划业务集团型企业应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根据目前保险资金大量闲置,急于投放的时机,开展债权投资计划。第四,采取融资租赁、售后租回等方式,解决项目融资问题。
3、集团型企业利用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平台,盘活现金流
第一,根据商品和劳务销售结算采取银行、商业承兑汇票结算数量不断增加、存量居高不下的情况,集团型企业在调整销售策略的同时,也需要最大限度地支付或者采取“以票易票”(对银行承兑汇票集中管理、大额换小额)等方式置换承兑汇票,以增加企业的现金存量。
第二,在企业内部,集团公司应加大内部资金调度,最大限度盘活内部资金,特别是内部欠款,加大物资供应部门、工程施工单位、销售部门、财务部、资金管理部门等单位和部门的配合力度,发挥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的作用,减少内部资金占压。
4、争取财政、税务等部门支持,扩大资金来源。例如,企业应了解并掌握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的扶持科技创新、安全治理、财政奖励、所得税返还、中央和地方拨付的行业补助等政策,补充资金数量。
5、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境内、外发行股票,扩大权益资本比例。由于发行股票筹措的资本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没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这对保证企业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极为有利,也增强了企业的举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