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发现当前高中学生写作或材料单一、内容空洞,或文章里充斥着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论调,或语言平淡、表达呆板、口水话较多、没有内蕴。针对这一现状,拟通过研究性阅读的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文化底蕴,强化逻辑思辨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全面提升写作层次。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以文本阅读和协作探讨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对某一对象的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积累写作素材,优化语言表达。在阅读之前加上“研究性”两字,是要把我们的阅读与一般性阅读、休闲性阅读、娱乐性阅读区分开来,以显示阅读明确的指向性。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有明确目标和操作程序的阅读方式,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我个人认为至少应有两个方面的目标:
一、开阔视野,激活思维
如果把井底之蛙这一成语的贬义色彩去除,我想,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井底之蛙,区别只是井的深浅、井口的宽窄、井壁的角度不同而已。进行研究性阅读,就是一个降低井的深度、拓宽井口、增加井壁的外斜角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穷究与研究阅读对象相关的所有问题,但却可以通过研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想所未想。如:李国文先生的《司马迁之死》、《李白之死》,《唐之韵》中关于李白、杜甫的解说,梁衡的《乱世美神》、林语堂先生的《苏轼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作品文质兼美、洞烛幽微、充满人文情怀和文化内蕴,反复阅读足以让人俗情为之一扫,眼界为之一阔。同时,研究性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摄入新知、发现新问题、进入新境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那受定势影响和惯性驱使的显得僵滞的思维会被激活,在与他人交流与名家对话之中,我们的思维能力会得到良好的训练并可能达到较高的层次。我以前读柳宗元的《非国语》、苏轼的笔记小品,深为他们思考的深入、思想的睿智、角度的新颖、思维的敏健和收获的丰硕而击节叹赏。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先贤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积累素材,为写作准备能够驾驭的可信的典型材料
对于高中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写作时没有材料是很难想象的,从小学到现在,大家读过的教科书数以百计,加以课外阅读,当以千计,故虽不敢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自居,但称之为饱学之士是当之无愧的了。如果对于所学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现在写“千字”文,应该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并非难事。而实际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学生面对作文普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的感觉,写作中要么没有典型材料,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运用材料失误频频,或张冠李戴,或李逵李鬼不分,或关公战秦琼,或以讹传讹,随处可见的硬伤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得分等级。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令人遗憾,但深入分析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也不足为怪,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为功利而读书,严酷的生存竞争使学习探究过程变成了单极化的分数比拼、优胜劣汰,使每个老师都不敢掉以轻心,争先使出浑身解数,占用一切可以占用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强迫学生做大量简单重复的所谓练习,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泯灭了,被动接受、消极学习成了常态,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了痛苦的过程,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只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碎片。研究性阅读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疏理、整合等方式可以让我们把原有的知识碎片铸炼成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写作提供可以驾驭的可信的典型材料。那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呢?考虑到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研究性阅读以课内为起点,延伸到课外,以阅读为出发点,注重讨论、分析、比较,强调记忆和运用。具体安排如下:
1、 确定分组研究对象
依照就近原则,把学生按十人左右分为研究性阅读小组,设组长一人。统计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计有孔子、孟子、司马迁、诸葛亮、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李清照、归有光,鲁迅、沈从文、周国平、余秋雨,史铁生等,从文本阅读资料是否丰富、写作中能否广泛运用的角度,从中选出八个作为研究对象。
2、资料的搜集与整合
资料的搜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书籍,学生想办法借阅或购买。做到至少人手一份阅读材料,组内相互交换。一次研究性阅读完成后,组与组交换。
3、时间安排
每周开一节阅读课,每月为一研究周期。
4、研究性阅读过程调控
⑴提出问题;⑵相互探讨;⑶熟读文本;⑷慎思明辨;⑸勤写笔记。
5、研究性阅读成果展示
把研究结果写成文章,作为下一组的阅读材料。
高中三年,如果真正坚持了研究性阅读,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就会大有提高,在高考中更易使思维灵活多变,写作素材也可信手拈来,同时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让研究性阅读教学给孩子们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广阔的宇宙空间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去发现、创造吧。
(作者单位:416700湖南省永顺县第一中学)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以文本阅读和协作探讨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对某一对象的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积累写作素材,优化语言表达。在阅读之前加上“研究性”两字,是要把我们的阅读与一般性阅读、休闲性阅读、娱乐性阅读区分开来,以显示阅读明确的指向性。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有明确目标和操作程序的阅读方式,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我个人认为至少应有两个方面的目标:
一、开阔视野,激活思维
如果把井底之蛙这一成语的贬义色彩去除,我想,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井底之蛙,区别只是井的深浅、井口的宽窄、井壁的角度不同而已。进行研究性阅读,就是一个降低井的深度、拓宽井口、增加井壁的外斜角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穷究与研究阅读对象相关的所有问题,但却可以通过研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想所未想。如:李国文先生的《司马迁之死》、《李白之死》,《唐之韵》中关于李白、杜甫的解说,梁衡的《乱世美神》、林语堂先生的《苏轼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作品文质兼美、洞烛幽微、充满人文情怀和文化内蕴,反复阅读足以让人俗情为之一扫,眼界为之一阔。同时,研究性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摄入新知、发现新问题、进入新境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那受定势影响和惯性驱使的显得僵滞的思维会被激活,在与他人交流与名家对话之中,我们的思维能力会得到良好的训练并可能达到较高的层次。我以前读柳宗元的《非国语》、苏轼的笔记小品,深为他们思考的深入、思想的睿智、角度的新颖、思维的敏健和收获的丰硕而击节叹赏。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先贤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积累素材,为写作准备能够驾驭的可信的典型材料
对于高中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写作时没有材料是很难想象的,从小学到现在,大家读过的教科书数以百计,加以课外阅读,当以千计,故虽不敢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自居,但称之为饱学之士是当之无愧的了。如果对于所学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现在写“千字”文,应该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并非难事。而实际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学生面对作文普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的感觉,写作中要么没有典型材料,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运用材料失误频频,或张冠李戴,或李逵李鬼不分,或关公战秦琼,或以讹传讹,随处可见的硬伤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得分等级。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令人遗憾,但深入分析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也不足为怪,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为功利而读书,严酷的生存竞争使学习探究过程变成了单极化的分数比拼、优胜劣汰,使每个老师都不敢掉以轻心,争先使出浑身解数,占用一切可以占用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强迫学生做大量简单重复的所谓练习,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泯灭了,被动接受、消极学习成了常态,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了痛苦的过程,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只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碎片。研究性阅读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疏理、整合等方式可以让我们把原有的知识碎片铸炼成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写作提供可以驾驭的可信的典型材料。那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呢?考虑到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研究性阅读以课内为起点,延伸到课外,以阅读为出发点,注重讨论、分析、比较,强调记忆和运用。具体安排如下:
1、 确定分组研究对象
依照就近原则,把学生按十人左右分为研究性阅读小组,设组长一人。统计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计有孔子、孟子、司马迁、诸葛亮、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李清照、归有光,鲁迅、沈从文、周国平、余秋雨,史铁生等,从文本阅读资料是否丰富、写作中能否广泛运用的角度,从中选出八个作为研究对象。
2、资料的搜集与整合
资料的搜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书籍,学生想办法借阅或购买。做到至少人手一份阅读材料,组内相互交换。一次研究性阅读完成后,组与组交换。
3、时间安排
每周开一节阅读课,每月为一研究周期。
4、研究性阅读过程调控
⑴提出问题;⑵相互探讨;⑶熟读文本;⑷慎思明辨;⑸勤写笔记。
5、研究性阅读成果展示
把研究结果写成文章,作为下一组的阅读材料。
高中三年,如果真正坚持了研究性阅读,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就会大有提高,在高考中更易使思维灵活多变,写作素材也可信手拈来,同时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让研究性阅读教学给孩子们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广阔的宇宙空间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去发现、创造吧。
(作者单位:416700湖南省永顺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