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实施议题教学是高中各学科课程发展的途径之一。这也是广大教师深化课堂改革、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益尝试。
一、教学议题的内涵探析
“教学议题”就是“教学中讨论的题目”。议题教学离不开议题(灵魂),少不了情境(载体),缺不得活动(关键)。高质量的议题是指引学生学习的航标与灯塔,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阔学生眼界,促进学生思维漫溯,实现学习过程的“欲罢不能”和学习结果的“启智促思”。教师设置时不能简单地问“元芳,你怎么了”,这种问法是基于事实的追问,没有为“议”留下余地。如果教师能换个问法,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元芳,你怎么看”“元芳,你为什么这么看”。这种问法是基于价值和路径的追问,需要的是高阶思维,为“议”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议题教学的核心是“议”,俗称“对话”,即通过言语上的“互动”推进“教育合一”。
二、教学议题的有效设置
1.学科性原则
好的议题要充分体现学科性,能很好或比较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或显性或隐性地包含学科内容,大张旗鼓地彰显学科价值。因此,教学议题的选择要建立在已有学科知识(或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使新知和旧知彼此交融,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实质性的知识建构。
2.思辨性原则
好的议题应有开放性和思辨性。所谓开放性,指的是设置议题时要求不能太多,那样会束缚学习者的心灵、扼杀他们的个性。所谓思辨性,指议题要有可“议”性,能引起观点碰撞、思维交流,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学习过程的快乐,收获学习结果。没有开放性,缺少思辨性,议题教学就又成“问题(不成功)”教学了。
3.展望性原则
好的议题应具有较强的展望性,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进而初步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为什么可行,如何更好地推行。如果“不可行”,原因是什么,是否可以克服,怎样克服。议题教学通过“议”将方案的评估方法逐渐渗透给学生,有力地提高学生评估方案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1.独议:学生与问题之间的对话
所谓独议,就是学生凭借旧知对新知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建构,这是一个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初就要树立“四个意识”。一是问题意识,即学生要带着问题来学习。二是关联意识,即学生要理清知识的逻辑结构,懂得知识整合。三是迁移意识,即学生要具备学科思维能力,能运用学科知识描述复杂的现象、解决真实的问题。四是认同意识,即学生要相信教材中的知識,接受教材传递的思想。
2.群议: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
所谓群议,是指学习者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分享观点,这是一个对话与交锋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中心议题、创设真实情境,让不同思想观点在同一场域碰撞和交锋。一是创造对话机会,将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二是结交对话伙伴,鼓励学生在对话中互教互学。三是掌握对话技巧,对话双方(或多方)学会思考,善于倾听,勇于质疑,理性表达。四是摆正对话角色,教师作为对话组织者、参与者和控制者,除了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还要适时给予反馈和调控。
3.后议:学生与自我的反思
所谓后议,是指学生对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如何促进学生反思,教师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反思的主动性,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主动捕捉学生学习中的想法、感悟或困惑。二是增强反思的系统性,既要反思不足之处,弥补不足,又要总结成功经验,发扬长处,并把实践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三是实现反思的可视化,不让反思仅仅停留于脑海,而要把所思所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经验本或教训集。四是强化反思的目的性,实现反思向行动策略转变,形成“行动——反思——再行动”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教学议题的内涵探析
“教学议题”就是“教学中讨论的题目”。议题教学离不开议题(灵魂),少不了情境(载体),缺不得活动(关键)。高质量的议题是指引学生学习的航标与灯塔,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阔学生眼界,促进学生思维漫溯,实现学习过程的“欲罢不能”和学习结果的“启智促思”。教师设置时不能简单地问“元芳,你怎么了”,这种问法是基于事实的追问,没有为“议”留下余地。如果教师能换个问法,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元芳,你怎么看”“元芳,你为什么这么看”。这种问法是基于价值和路径的追问,需要的是高阶思维,为“议”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议题教学的核心是“议”,俗称“对话”,即通过言语上的“互动”推进“教育合一”。
二、教学议题的有效设置
1.学科性原则
好的议题要充分体现学科性,能很好或比较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或显性或隐性地包含学科内容,大张旗鼓地彰显学科价值。因此,教学议题的选择要建立在已有学科知识(或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使新知和旧知彼此交融,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实质性的知识建构。
2.思辨性原则
好的议题应有开放性和思辨性。所谓开放性,指的是设置议题时要求不能太多,那样会束缚学习者的心灵、扼杀他们的个性。所谓思辨性,指议题要有可“议”性,能引起观点碰撞、思维交流,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学习过程的快乐,收获学习结果。没有开放性,缺少思辨性,议题教学就又成“问题(不成功)”教学了。
3.展望性原则
好的议题应具有较强的展望性,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进而初步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为什么可行,如何更好地推行。如果“不可行”,原因是什么,是否可以克服,怎样克服。议题教学通过“议”将方案的评估方法逐渐渗透给学生,有力地提高学生评估方案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1.独议:学生与问题之间的对话
所谓独议,就是学生凭借旧知对新知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建构,这是一个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初就要树立“四个意识”。一是问题意识,即学生要带着问题来学习。二是关联意识,即学生要理清知识的逻辑结构,懂得知识整合。三是迁移意识,即学生要具备学科思维能力,能运用学科知识描述复杂的现象、解决真实的问题。四是认同意识,即学生要相信教材中的知識,接受教材传递的思想。
2.群议: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
所谓群议,是指学习者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分享观点,这是一个对话与交锋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中心议题、创设真实情境,让不同思想观点在同一场域碰撞和交锋。一是创造对话机会,将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二是结交对话伙伴,鼓励学生在对话中互教互学。三是掌握对话技巧,对话双方(或多方)学会思考,善于倾听,勇于质疑,理性表达。四是摆正对话角色,教师作为对话组织者、参与者和控制者,除了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还要适时给予反馈和调控。
3.后议:学生与自我的反思
所谓后议,是指学生对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如何促进学生反思,教师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反思的主动性,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主动捕捉学生学习中的想法、感悟或困惑。二是增强反思的系统性,既要反思不足之处,弥补不足,又要总结成功经验,发扬长处,并把实践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三是实现反思的可视化,不让反思仅仅停留于脑海,而要把所思所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经验本或教训集。四是强化反思的目的性,实现反思向行动策略转变,形成“行动——反思——再行动”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