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能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情境;空间;建立;内化;加强
小学数学课程中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表象的支撑. 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对知识的理解才会产生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 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知识背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模拟、分析、推理等活动中,加强对物体的感知与体验,形成丰富的表象,很好地发展空间观念.
一、创设生活情境,建立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累积了一些表象. 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和位置关系的体验,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而对于抽象的空间图形的理解学生总是显得一头雾水,但对于现实中可能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要有机地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学习经验的生活情境,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丰富的经验.
如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看望老人——简单路线图》,在教学中我们对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了调整,换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说说你喜欢去哪个景点,并根据景点图,说说从大门到你喜欢去的景点要怎么走. 描述从大门到海洋世界时,就出现了问题:如果只说从大门向南走,再向西走是不能准确地到达海洋世界的,这时就产生了“距离”的需要. 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经验出发,创设了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活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活力与灵性,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用数学思想方法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在头脑中形成了具体化、形象化的空间形式,建立起空间位置的表象.
二、创设活动情境,内化表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实践和操作是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效地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协同参与活动,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建立丰富的表象.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确定位置》时,先出示课件中的座位表(显示姓名),教师说出第几组第几个,让处于该位置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 接着把座位表中的姓名隐去,让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表示出自己与好朋友的位置. 学生上台汇报,有一名同学的好朋友特别多,让这名同学把他好朋友的位置念出来,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出来,当这名同学念完后,台下同学都表示写得很累,又没写完,于是产生了一种简便表示方法的需要. 教师让学生自己创造,在学生表述自己的创造想法后,引出了数对. 认识数对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与好朋友的位置,并说说为什么这个数对表示自己或好朋友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对的含义,再由教师说出数对,处于该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当老师说出数对(3,2),一名同学站了起来,坐在他后面的那名同学屁股刚抬起来,又坐下了,老师适时地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明白数对表示位置的唯一性……由“座位”这名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数对”,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以学生的座位展开的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识地创设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具体的位置表象,促进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三、创设矛盾情境,加强表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铺设台阶,通过提疑问、布障碍、设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思维碰撞中精彩生成,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知识表象,在思维碰撞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中,学生认识数对后,让学生根据信封里的数对在班级里找到新的位置,结果有三名同学找不到自己的新位置. 这三名同学的新座位号也是数对形式,为什么找不到位置呢?原来这三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5),(4, ),( ,),这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三个数对补充完整,帮三名同学找到新的位置,也进一步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字各自的意义. 学生“触境生思”,引发认知冲突,并进入一种“我要学”的境界,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促进了空间表象的深化.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教学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设各种生活有效的情境,引发学生感知、探究、思考、应用,不断丰富表象积累,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 情境;空间;建立;内化;加强
小学数学课程中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表象的支撑. 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对知识的理解才会产生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 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知识背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模拟、分析、推理等活动中,加强对物体的感知与体验,形成丰富的表象,很好地发展空间观念.
一、创设生活情境,建立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累积了一些表象. 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和位置关系的体验,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而对于抽象的空间图形的理解学生总是显得一头雾水,但对于现实中可能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要有机地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学习经验的生活情境,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丰富的经验.
如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看望老人——简单路线图》,在教学中我们对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了调整,换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说说你喜欢去哪个景点,并根据景点图,说说从大门到你喜欢去的景点要怎么走. 描述从大门到海洋世界时,就出现了问题:如果只说从大门向南走,再向西走是不能准确地到达海洋世界的,这时就产生了“距离”的需要. 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经验出发,创设了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活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活力与灵性,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用数学思想方法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在头脑中形成了具体化、形象化的空间形式,建立起空间位置的表象.
二、创设活动情境,内化表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实践和操作是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效地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协同参与活动,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建立丰富的表象.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确定位置》时,先出示课件中的座位表(显示姓名),教师说出第几组第几个,让处于该位置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 接着把座位表中的姓名隐去,让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表示出自己与好朋友的位置. 学生上台汇报,有一名同学的好朋友特别多,让这名同学把他好朋友的位置念出来,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出来,当这名同学念完后,台下同学都表示写得很累,又没写完,于是产生了一种简便表示方法的需要. 教师让学生自己创造,在学生表述自己的创造想法后,引出了数对. 认识数对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与好朋友的位置,并说说为什么这个数对表示自己或好朋友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对的含义,再由教师说出数对,处于该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当老师说出数对(3,2),一名同学站了起来,坐在他后面的那名同学屁股刚抬起来,又坐下了,老师适时地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明白数对表示位置的唯一性……由“座位”这名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数对”,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以学生的座位展开的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识地创设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具体的位置表象,促进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三、创设矛盾情境,加强表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铺设台阶,通过提疑问、布障碍、设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思维碰撞中精彩生成,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知识表象,在思维碰撞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中,学生认识数对后,让学生根据信封里的数对在班级里找到新的位置,结果有三名同学找不到自己的新位置. 这三名同学的新座位号也是数对形式,为什么找不到位置呢?原来这三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5),(4, ),( ,),这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三个数对补充完整,帮三名同学找到新的位置,也进一步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字各自的意义. 学生“触境生思”,引发认知冲突,并进入一种“我要学”的境界,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促进了空间表象的深化.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教学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设各种生活有效的情境,引发学生感知、探究、思考、应用,不断丰富表象积累,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