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同课异构”越来越受到教师关注。文章主要以“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一课为例,主要从教学特征出发,对两个教师的同课异构进行比较分析,对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同课异构;资源能源开发;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一、课例特点比较分析
1.新课导入,各具特色
两位老师的导入方式各具特色,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课例二中李老师的导入方式。李老师是以视频作为导入,视频内容主要为“江西省九江市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李老师用视频导入,非常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该班的学生是九江本地的学生,以该案例作为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生活地理”的理念;最后,李老师在最后又回到“九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评价九江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并结合材料对九江打造中部能源基地建言献策,做到了前后呼应、有始有终。
在课例一中,王欣老师是以跟学生互动方式来导入新课。首先,王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夸赞,使学生放下心里戒备,觉得这位老师很好相处;其次,王老师作自我介绍,老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但都同样来自“一中”,那么老师就利用这个点引入本节课所学内容,要做地理中的“NO.1”,要具备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能够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来进行综合评价和开发,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们作为一名策划者,对山西能源资源进行开发。
2.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加强
在課例一中,王老师在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背景,成立一个“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总公司”,将公司分为三个部门,每个部门由学生组成且有策划师,三个部门分别为资源部、市场部以及对外联系部,每个部门的策划者要对该部门的开发状况进行概述并提出建议。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例二中李老师主要是以问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不高。在课堂上,有几次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很积极地回答问题,而是等着老师提问。
3.师生关系要和谐
面对首次见面,课例一中,王老师表现出跟大家相见恨晚的一种状态,给人一种亲切好相处的感觉,也使得本节课顺利进行。在教学活动中,王老师赋予学生角色,使得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例二中,李老师在每一个环节提供给学生地图和表格,让学生读图和表,总结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师丰富、精练的语言,尤其是对学生进行鼓励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并且我们应该在不断模仿和摸索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地理课堂教学。
4.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实践能力
两个课例都非常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例二中李老师给出的图表稍多,可见是比较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时,老师给出了“山西省煤炭分布图、中国煤矿分布图”等四张图,让学生据图回答其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读图能力,是学生学好地理最重要的一课。课例一中王老师也给出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但较课例二来讲有所欠缺。
5.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
两位老师不论是课堂提问,还是对学生进行鼓励,都非常富有启发性,也很精简。而且,都很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适度评价,灵活多样的评价语言,都潜移默化地起到了点燃、唤醒学生热情的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启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理解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魅力课堂”。教师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既能让孩子觉得非常轻松,又能让孩子学到知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项艳萍.基于“同课异构”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王婷月.基于“同课异构”比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学,2012.
关键词:同课异构;资源能源开发;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一、课例特点比较分析
1.新课导入,各具特色
两位老师的导入方式各具特色,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课例二中李老师的导入方式。李老师是以视频作为导入,视频内容主要为“江西省九江市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李老师用视频导入,非常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该班的学生是九江本地的学生,以该案例作为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生活地理”的理念;最后,李老师在最后又回到“九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评价九江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并结合材料对九江打造中部能源基地建言献策,做到了前后呼应、有始有终。
在课例一中,王欣老师是以跟学生互动方式来导入新课。首先,王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夸赞,使学生放下心里戒备,觉得这位老师很好相处;其次,王老师作自我介绍,老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但都同样来自“一中”,那么老师就利用这个点引入本节课所学内容,要做地理中的“NO.1”,要具备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能够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来进行综合评价和开发,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们作为一名策划者,对山西能源资源进行开发。
2.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加强
在課例一中,王老师在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背景,成立一个“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总公司”,将公司分为三个部门,每个部门由学生组成且有策划师,三个部门分别为资源部、市场部以及对外联系部,每个部门的策划者要对该部门的开发状况进行概述并提出建议。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例二中李老师主要是以问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不高。在课堂上,有几次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很积极地回答问题,而是等着老师提问。
3.师生关系要和谐
面对首次见面,课例一中,王老师表现出跟大家相见恨晚的一种状态,给人一种亲切好相处的感觉,也使得本节课顺利进行。在教学活动中,王老师赋予学生角色,使得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例二中,李老师在每一个环节提供给学生地图和表格,让学生读图和表,总结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师丰富、精练的语言,尤其是对学生进行鼓励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并且我们应该在不断模仿和摸索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地理课堂教学。
4.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实践能力
两个课例都非常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例二中李老师给出的图表稍多,可见是比较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时,老师给出了“山西省煤炭分布图、中国煤矿分布图”等四张图,让学生据图回答其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读图能力,是学生学好地理最重要的一课。课例一中王老师也给出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但较课例二来讲有所欠缺。
5.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
两位老师不论是课堂提问,还是对学生进行鼓励,都非常富有启发性,也很精简。而且,都很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适度评价,灵活多样的评价语言,都潜移默化地起到了点燃、唤醒学生热情的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启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理解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魅力课堂”。教师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既能让孩子觉得非常轻松,又能让孩子学到知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项艳萍.基于“同课异构”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王婷月.基于“同课异构”比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