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始,作为一门关注人机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就由世界著名的美国创新设计公司——IDEC的创始人之一比尔·莫格里奇(Bil Moggridge)在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最初定名为“软面(soft Face)”,相对于当时工业设计界更多关注于产品的“硬体(Hard Ware)”,暗示IDEC对产品“软性”设计的强调。尔后才在80年代末将其改名为“Interaction Design”,即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一门定义交互系统的构架与行为的新设计专业,是研究人工制品或系统与其用户或参与者发生交互行为的科学方法。相对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带有“纵向”特征的传统设计专业而言,交互设计则更具有“横向”的属性,因为当我们用“交互”的观察方法去审视上述这些设计领域时,会发现所有的人造空间、硬件设备、软件产品、交通管理、移动工具、可穿戴物品、售后服务等人造系统中,均存在大量的人机交互问题需要我们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交互设计仅仅被限定在计算机、互联网领域是完全不够的,它的最大魅力在于令人造物品由硬体到软体、由视觉到触觉、听觉、味觉均能与人发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创造完美的服务体验。
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供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令人机交互过程的效率得以增强和扩充,在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友善、互动的有机关系,高效地服务于使用者。从交互设计师角度说,交互设计首先要进行用户研究了解特定设计主题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如用户的使用习惯与行为模式),继而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以及行为相关的形式,并从可用性和情感因素等方面来评估设计质量。交互设计虽然与系统的界面设计关系密切,但其重点关注的是和系统行为相关的界面部分,着重于提高用户的体验,而不是其他的。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和许多产品产生“交互”,从定时叫早的闹钟(或提供了闹铃功能的手机和电话机)到热早餐时操作微波炉,从打开电脑或iPad浏览网站、电子邮箱到用遥控器观赏电视节目,从在地铁自动售票机前投币购买单程车票到从ATM机上取款,从用手机播放MP3音乐到途中随机拍下图片后上传至个人的微博……我们已被各种人机交互行为所围绕,在享受良好的交互设计提供的便利服务同时,也会有如下的糟糕体验:当你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的地下停车场,因忽略自己的停车区位而找不到车子而抓狂的时候,当你用电话查询自己的银行账户时,因喋喋不休的录音提示你如何操作而心情烦躁的时候,当你买了一台新的数码相机,一脸茫然地面对使用手册的时候,当你心急如焚地在人行斑马线端头苦等绿灯亮起的时候,当1.80米身高的你在火车站售票窗口,需费力地压迫弯下腰来与窗内坐着的售票员交谈时……你已经在遭遇“交互设计”缺失的困扰了。而展馆地下停车场的指示系统、电话银行的查账系统、数码电子产品的用户手册、交通红绿灯的时长、火车站的售票处都是经过“设计”的、甚至是符合“国标”的。但这些所谓的“设计”均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病,忽略了设计的核心价值——与人互动、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
如前所述,交互设计呈现出对传统设计专业的“横向”切割特性,预示着其在这些设计专业中具有被吸纳、融汇与进化发展的广阔空间。交互设计作为一门设计教育的专业,最早始于1989年的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由格林·克莱姆顿-史密斯(GillianCrampton-Smith)教授创建了交互设计的硕士学位(初始名为“计算机相关的设计”,后改名为“交互设计”)。2001年,她在意大利都灵省的小镇Ivrea创建了交互设计研究所,专门从事交互设计的研究和教育。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已普遍开设了交互设计专业与课程。
但在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中,交互设计则严重滞后一在当下中国内地已有1300多所大学开设有“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类专业系科、近百万人培养规模的背景下,鲜有院校开设有交互设计专业。与上世纪80年代初“工业设计”由高校引领发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交互设计在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呈狂飙突进之势时,中国的设计院校陷于集体失语的窘态。
值得庆幸的是,在广东省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的创立以及“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大会”举行的前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以及华南地区的几所高校已先后设立交互设计专业,并将其作为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最有成长力”的设计专业加以建设,呈现设计教育在落伍之后的奋起态势,为中国的交互设计产业成长蓄积更大的能量。
交互设计,是一门定义交互系统的构架与行为的新设计专业,是研究人工制品或系统与其用户或参与者发生交互行为的科学方法。相对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带有“纵向”特征的传统设计专业而言,交互设计则更具有“横向”的属性,因为当我们用“交互”的观察方法去审视上述这些设计领域时,会发现所有的人造空间、硬件设备、软件产品、交通管理、移动工具、可穿戴物品、售后服务等人造系统中,均存在大量的人机交互问题需要我们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交互设计仅仅被限定在计算机、互联网领域是完全不够的,它的最大魅力在于令人造物品由硬体到软体、由视觉到触觉、听觉、味觉均能与人发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创造完美的服务体验。
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供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令人机交互过程的效率得以增强和扩充,在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友善、互动的有机关系,高效地服务于使用者。从交互设计师角度说,交互设计首先要进行用户研究了解特定设计主题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如用户的使用习惯与行为模式),继而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以及行为相关的形式,并从可用性和情感因素等方面来评估设计质量。交互设计虽然与系统的界面设计关系密切,但其重点关注的是和系统行为相关的界面部分,着重于提高用户的体验,而不是其他的。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和许多产品产生“交互”,从定时叫早的闹钟(或提供了闹铃功能的手机和电话机)到热早餐时操作微波炉,从打开电脑或iPad浏览网站、电子邮箱到用遥控器观赏电视节目,从在地铁自动售票机前投币购买单程车票到从ATM机上取款,从用手机播放MP3音乐到途中随机拍下图片后上传至个人的微博……我们已被各种人机交互行为所围绕,在享受良好的交互设计提供的便利服务同时,也会有如下的糟糕体验:当你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的地下停车场,因忽略自己的停车区位而找不到车子而抓狂的时候,当你用电话查询自己的银行账户时,因喋喋不休的录音提示你如何操作而心情烦躁的时候,当你买了一台新的数码相机,一脸茫然地面对使用手册的时候,当你心急如焚地在人行斑马线端头苦等绿灯亮起的时候,当1.80米身高的你在火车站售票窗口,需费力地压迫弯下腰来与窗内坐着的售票员交谈时……你已经在遭遇“交互设计”缺失的困扰了。而展馆地下停车场的指示系统、电话银行的查账系统、数码电子产品的用户手册、交通红绿灯的时长、火车站的售票处都是经过“设计”的、甚至是符合“国标”的。但这些所谓的“设计”均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病,忽略了设计的核心价值——与人互动、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
如前所述,交互设计呈现出对传统设计专业的“横向”切割特性,预示着其在这些设计专业中具有被吸纳、融汇与进化发展的广阔空间。交互设计作为一门设计教育的专业,最早始于1989年的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由格林·克莱姆顿-史密斯(GillianCrampton-Smith)教授创建了交互设计的硕士学位(初始名为“计算机相关的设计”,后改名为“交互设计”)。2001年,她在意大利都灵省的小镇Ivrea创建了交互设计研究所,专门从事交互设计的研究和教育。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已普遍开设了交互设计专业与课程。
但在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中,交互设计则严重滞后一在当下中国内地已有1300多所大学开设有“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类专业系科、近百万人培养规模的背景下,鲜有院校开设有交互设计专业。与上世纪80年代初“工业设计”由高校引领发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交互设计在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呈狂飙突进之势时,中国的设计院校陷于集体失语的窘态。
值得庆幸的是,在广东省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的创立以及“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大会”举行的前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以及华南地区的几所高校已先后设立交互设计专业,并将其作为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最有成长力”的设计专业加以建设,呈现设计教育在落伍之后的奋起态势,为中国的交互设计产业成长蓄积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