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但是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师应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特别是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语文课堂提问是激发师生互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教学手段。据此,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针对园区薄弱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低效的现状,就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新课改下园区薄弱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低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提问过于频繁权威,缺乏民主意识
备课时,薄弱初中的教师用来准备问题情境的时间较少,而且很多教师习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权威,总想通过自己预设的一连串问题来控制课堂教学进度,来制约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念,很多教师都想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但面对学生的不应答、不配合,只得以“自问自答法”告终,形式上虽为启发,实质上还是灌输。笔者统计分析了自己听的10节课,结果发现:有些课上,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达15个,平均每2.5分钟就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未展开,就又要面临另外一个新问题。更有甚者,对于一些学生可通过自主、合作消化的内容,教师仍然“环环相扣、耐心细致”地灌输给学生,有时不等学生思考就把答案和盘托出。这样的课堂只是披上了一件“满堂问”的新衣而已。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看问题的角度。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视角、不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强迫他们跟着教师的预设和思路走,不仅会使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受到压制,更会影响他们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提问过于单一浅薄,关注学生不够
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思维。但薄弱初中的大多教师设计问题时没有仔细推敲语言的表述和考虑学情,没有从课文本身和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心理体验、思维方式来设计问题,更多的是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教师对每篇课文的理解来设计提问。所以,大多数的提问仅仅是将整体的教学内容做支离破碎的分解,都是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封闭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只需机械地喊几句“对”“是”“好”即可。貌似“热闹”,实则“无效”。而且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常让能力强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未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分层设问,因“材”施问。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思维能力很难提升。
3. 提问后评价不给力,缺乏教育智慧
提问后的反馈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调查发现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都不会进行批评或直接说出答案;在学生作答半对半错时,绝大多数教师能肯定其合理的地方,并作恰当提示,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在学生答不出时,多数教师也会客气地请他坐下,再请别人回答,而很少有批评指责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虽然简单评定“对”或“错”的很少,但从多角度评价并能引导深入思考的也不多。
无效、低效的反馈评价是教师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常常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而这些资源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迅速有效地捕捉和重组这些课程资源,才能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针对园区薄弱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低效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以打造有效、高效、长效教学课堂。
(一)提问的数量和等待的时间要适度
1. 要在关键处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一是在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设问。“关节点”往往是那些包含着课文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词句,教师如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囚绿记》时,笔者先由作家的经历导入,接着提出统领文本内容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探究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也就有了深刻的认知。
二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疑难处设问。“疑难点”最能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在此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设置问题,必可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理解作者的“忧乐观”是难点,这时笔者就引领学生讨论交流描写作者旷达胸襟的警句。让学生在体会警句语言精练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寓意,给予学生人文的启发和教益,情感的熏陶与感染,文本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 提问后要善于适度等待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某个学生回答,而要面向全体学生,引起全班学生的思考或讨论,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也可利用该时间,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所以,提问后的适度等待,不仅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思考,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从而诱发学生个性化的回答,让学生在积极自信的思维和回答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养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提问的方式和问题难度要适宜
1. 提问的形式要多样
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的提问若照本宣科,千篇一律,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倦怠感,从而失去注意和思考的兴趣。”由于薄弱初中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提问目的,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优秀生可合理提高,多问有思维高度的提问;对一般学生可逐步升级,多问鼓励性的低思维提问;对“暂时学困生”可适当降低,多问知识性提问。这样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2. 提问的深度要适宜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可过难,当然也不可过易。笔者认为:薄弱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应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跳一跳摘到知识的果子。这样的提问可使学生在问解决题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而这份体验,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也具有实际意义。
(三)提问的评价和问题的引导要适当
1. 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精彩的回答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给出精彩回答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样既能密切师生关系,又能给予学生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如果回答引发了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应智慧地利用这一“闪光”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进而深化知识、感悟文本。最后,教师要将学生回答的要点进行提炼和概括,再次复述给所有学生听。这样不仅可强调相关的知识点,更可让全体学生弄懂问题,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2. 正确处理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学生内心必定焦急、尴尬。教师应体会、体谅学生的感受,既要对其理解的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又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其走出认识的误区,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比如,教师可就相关内容进行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作答;也可把问题化解为若干个有一定逻辑联系的小问题;也可换个角度进行提问,因为有时学生无从作答,主要是没领悟教师的表述。如学习《变色龙》时,一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怎样的?”一生回答“搞笑”。教师不露声色地追问“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搞笑?”学生把奥楚蔑洛夫几次转变的态度和评判复述了一遍,教师面带微笑、顺势利导追问“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的性格?”学生毫不费力的回答“见风使舵”。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升华情感的钥匙。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情,完善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和效果,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新课改下园区薄弱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低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提问过于频繁权威,缺乏民主意识
备课时,薄弱初中的教师用来准备问题情境的时间较少,而且很多教师习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权威,总想通过自己预设的一连串问题来控制课堂教学进度,来制约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念,很多教师都想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但面对学生的不应答、不配合,只得以“自问自答法”告终,形式上虽为启发,实质上还是灌输。笔者统计分析了自己听的10节课,结果发现:有些课上,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达15个,平均每2.5分钟就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未展开,就又要面临另外一个新问题。更有甚者,对于一些学生可通过自主、合作消化的内容,教师仍然“环环相扣、耐心细致”地灌输给学生,有时不等学生思考就把答案和盘托出。这样的课堂只是披上了一件“满堂问”的新衣而已。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看问题的角度。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视角、不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强迫他们跟着教师的预设和思路走,不仅会使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受到压制,更会影响他们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提问过于单一浅薄,关注学生不够
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思维。但薄弱初中的大多教师设计问题时没有仔细推敲语言的表述和考虑学情,没有从课文本身和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心理体验、思维方式来设计问题,更多的是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教师对每篇课文的理解来设计提问。所以,大多数的提问仅仅是将整体的教学内容做支离破碎的分解,都是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封闭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只需机械地喊几句“对”“是”“好”即可。貌似“热闹”,实则“无效”。而且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常让能力强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未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分层设问,因“材”施问。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思维能力很难提升。
3. 提问后评价不给力,缺乏教育智慧
提问后的反馈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调查发现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都不会进行批评或直接说出答案;在学生作答半对半错时,绝大多数教师能肯定其合理的地方,并作恰当提示,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在学生答不出时,多数教师也会客气地请他坐下,再请别人回答,而很少有批评指责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虽然简单评定“对”或“错”的很少,但从多角度评价并能引导深入思考的也不多。
无效、低效的反馈评价是教师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常常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而这些资源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迅速有效地捕捉和重组这些课程资源,才能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针对园区薄弱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低效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以打造有效、高效、长效教学课堂。
(一)提问的数量和等待的时间要适度
1. 要在关键处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一是在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设问。“关节点”往往是那些包含着课文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词句,教师如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囚绿记》时,笔者先由作家的经历导入,接着提出统领文本内容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探究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也就有了深刻的认知。
二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疑难处设问。“疑难点”最能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在此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设置问题,必可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理解作者的“忧乐观”是难点,这时笔者就引领学生讨论交流描写作者旷达胸襟的警句。让学生在体会警句语言精练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寓意,给予学生人文的启发和教益,情感的熏陶与感染,文本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 提问后要善于适度等待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某个学生回答,而要面向全体学生,引起全班学生的思考或讨论,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也可利用该时间,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所以,提问后的适度等待,不仅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思考,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从而诱发学生个性化的回答,让学生在积极自信的思维和回答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养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提问的方式和问题难度要适宜
1. 提问的形式要多样
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的提问若照本宣科,千篇一律,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倦怠感,从而失去注意和思考的兴趣。”由于薄弱初中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提问目的,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优秀生可合理提高,多问有思维高度的提问;对一般学生可逐步升级,多问鼓励性的低思维提问;对“暂时学困生”可适当降低,多问知识性提问。这样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2. 提问的深度要适宜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可过难,当然也不可过易。笔者认为:薄弱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应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跳一跳摘到知识的果子。这样的提问可使学生在问解决题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而这份体验,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也具有实际意义。
(三)提问的评价和问题的引导要适当
1. 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精彩的回答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给出精彩回答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样既能密切师生关系,又能给予学生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如果回答引发了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应智慧地利用这一“闪光”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进而深化知识、感悟文本。最后,教师要将学生回答的要点进行提炼和概括,再次复述给所有学生听。这样不仅可强调相关的知识点,更可让全体学生弄懂问题,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2. 正确处理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学生内心必定焦急、尴尬。教师应体会、体谅学生的感受,既要对其理解的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又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其走出认识的误区,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比如,教师可就相关内容进行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作答;也可把问题化解为若干个有一定逻辑联系的小问题;也可换个角度进行提问,因为有时学生无从作答,主要是没领悟教师的表述。如学习《变色龙》时,一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怎样的?”一生回答“搞笑”。教师不露声色地追问“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搞笑?”学生把奥楚蔑洛夫几次转变的态度和评判复述了一遍,教师面带微笑、顺势利导追问“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的性格?”学生毫不费力的回答“见风使舵”。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升华情感的钥匙。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情,完善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和效果,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