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和中国都保存着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代佛教石窟,见证着数千年中印文化互动交流的历程,从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东方式的哲学思维方式。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形成了千百年来两国文化相互关联的重要纽带。而印度和中国都保存着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代佛教石窟,见证着数千年中印文化互动交流的历程。中国和印度在文化理念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东方式的哲学思维方式。
文明的对话
作为敦煌石窟的管理和研究单位,敦煌研究院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与印度英迪拉·甘地國家艺术中心等学术机构进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共同举办过学术研讨会。在2004-2005年间,双方学者成功进行了互访活动。敦煌研究院两名学者在印度作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印度甘地艺术中心也派遣了三名学者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此后,敦煌研究院还不断派学者到印度考察,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源流等问题,印度学者也时常到中国参加学术活动。
2018年9月,敦煌研究院与印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印度文献的学习、鉴定和编目、两国佛教艺术比较研究、联合办展、学者互访、书籍出版、共建“文化角”等方面展开持续合作。同年11月,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举办的“阿旃陀与敦煌”佛教艺术高级研究班,邀请了印度相关专家参予授课。12月,由敦煌研究院与印度安贝德卡尔大学(Dr. Babasaheb ambedkarmarathwada University.BAMU)共同组织、在安贝德卡尔大学举办了“中印文明对话论坛”。
安贝德卡尔大学所在的奥兰伽巴德市,以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印度石窟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著称于世。在这里举办“中印文明对话论坛”有着特别的意义。安贝德卡尔大学副校长B.AChopade教授和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李碧建公使先后在论坛开幕式致辞。这次高级别学术论坛也吸引中印双方众多知名学者参与。印度著名学者洛克什·钱德拉教授、尼赫鲁大学狄伯杰教授、印度国家博物馆馆长B.R玛尼博士等都作了精彩的发言。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史专家赵声良,石窟文物保护专家苏伯民、陈港泉,考古学专家王惠民、张小刚,历史学专家赵晓星,北京大学教授王邦维,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黄夏年等参加了这次盛会。中印学者们围绕佛教石窟的历史、文化及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坛活动期间,敦煌研究院还与安贝德卡尔大学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建立一套交流机制,鼓励在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的人才交流,以及在艺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方面的合作,分享有关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古迹数字化、出版与教育方面的经验。
交流、融合与演变
佛教曾经是印度的国教,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直到7世纪,一直是印度文化的主流。佛教不仅在全印度得到普及,还经中亚传入了中国,向东南传人东南亚。当时佛教成为了全亚洲最大的宗教。佛教自东汉以后传入中国后,南北朝以后开始繁荣,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千百年来,佛教文化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印度,佛教在7世纪以后逐渐走下坡路,最终佛教在印度衰落。尽管如此,印度各地仍然保存着为数极为可观的佛教遗迹,如著名的山奇大塔、菩提伽叶大塔、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等。由于宗教发展的复杂性,在佛教不断向外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其实包含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演变。从中国各地的佛教艺术中,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印度文化的影响,也可看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文化的因素。因此,研究佛教文化就可以探讨印度文明、中亚西亚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中国文明的交流互动等问题。
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敦煌石窟作为佛教石窟,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印度的影响,从阿旃陀石窟、唉罗拉石窟等石窟的建筑形制、雕刻壁画的风格等方面就可以找出与敦煌相关联的特点。在敦煌4-6世纪的石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具有希腊和印度风格的雕塑、中亚风格的建筑样式,受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古希腊植物纹样影响的忍冬纹等装饰纹样,受中亚(波斯)风格影响的联珠纹、狩猎纹等纹样。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的艺术家们不断进行改造,以适合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最后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艺术。
因此,敦煌艺术的精神就是一种开放、包容、交流、融合的精神。敦煌艺术曾取得的辉煌说明了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没有包容就不会强大。没有丝绸之路持续的文化交流,是不可能产生敦煌文化这样的成果的。今天,敦煌研究院也秉承这样一种开放融合的精神,努力推动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让丝路文明的精神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发挥更好的作用,推动中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本次论坛上也有一些印度学者表示,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学者参与研究敦煌石窟,而在印度,研究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等佛教文化的学者太少了。确实,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印度学术界对佛教文化的研究相对不足。十多年前,我到甘地艺术中心进行研究工作时,就了解到当时只有一位学者在研究佛教艺术,而相比之下该中心研究印度教文化与艺术的学者却相当多。但最近一些年,越来越多的印度学者在关注佛教艺术的问题,包括石窟、遗迹以及博物馆的相关藏品的研究,也时常看到印度学者在做不少工作。2005年,我考察阿旃陀、埃罗拉石窟时,有关石窟的介绍,除了极简单的折页简介外,几乎看不到像样的书籍。而现在已看到印度学者写的一些书籍,甚至还有研究得较为深入的著作。这也可以看到印度学术界的一些变化。安贝德卡尔大学还专门开设的佛教历史与艺术的课程,把印度佛教文化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和数学项目来推进。这反映了当地学术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重视佛教文化的研究。
相信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启迪。佛教文化是中印文化交流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印度有阿旃陀、埃罗拉等大量的石窟遗迹,中国也有莫高窟、云冈石窟等颇具规模的佛教艺术遗存,这些文化遗产以及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将是探讨印度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形成了千百年来两国文化相互关联的重要纽带。而印度和中国都保存着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代佛教石窟,见证着数千年中印文化互动交流的历程。中国和印度在文化理念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东方式的哲学思维方式。
文明的对话
作为敦煌石窟的管理和研究单位,敦煌研究院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与印度英迪拉·甘地國家艺术中心等学术机构进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共同举办过学术研讨会。在2004-2005年间,双方学者成功进行了互访活动。敦煌研究院两名学者在印度作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印度甘地艺术中心也派遣了三名学者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此后,敦煌研究院还不断派学者到印度考察,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源流等问题,印度学者也时常到中国参加学术活动。
2018年9月,敦煌研究院与印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印度文献的学习、鉴定和编目、两国佛教艺术比较研究、联合办展、学者互访、书籍出版、共建“文化角”等方面展开持续合作。同年11月,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举办的“阿旃陀与敦煌”佛教艺术高级研究班,邀请了印度相关专家参予授课。12月,由敦煌研究院与印度安贝德卡尔大学(Dr. Babasaheb ambedkarmarathwada University.BAMU)共同组织、在安贝德卡尔大学举办了“中印文明对话论坛”。
安贝德卡尔大学所在的奥兰伽巴德市,以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印度石窟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著称于世。在这里举办“中印文明对话论坛”有着特别的意义。安贝德卡尔大学副校长B.AChopade教授和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李碧建公使先后在论坛开幕式致辞。这次高级别学术论坛也吸引中印双方众多知名学者参与。印度著名学者洛克什·钱德拉教授、尼赫鲁大学狄伯杰教授、印度国家博物馆馆长B.R玛尼博士等都作了精彩的发言。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史专家赵声良,石窟文物保护专家苏伯民、陈港泉,考古学专家王惠民、张小刚,历史学专家赵晓星,北京大学教授王邦维,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黄夏年等参加了这次盛会。中印学者们围绕佛教石窟的历史、文化及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坛活动期间,敦煌研究院还与安贝德卡尔大学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建立一套交流机制,鼓励在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的人才交流,以及在艺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方面的合作,分享有关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古迹数字化、出版与教育方面的经验。
交流、融合与演变
佛教曾经是印度的国教,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直到7世纪,一直是印度文化的主流。佛教不仅在全印度得到普及,还经中亚传入了中国,向东南传人东南亚。当时佛教成为了全亚洲最大的宗教。佛教自东汉以后传入中国后,南北朝以后开始繁荣,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千百年来,佛教文化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印度,佛教在7世纪以后逐渐走下坡路,最终佛教在印度衰落。尽管如此,印度各地仍然保存着为数极为可观的佛教遗迹,如著名的山奇大塔、菩提伽叶大塔、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等。由于宗教发展的复杂性,在佛教不断向外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其实包含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演变。从中国各地的佛教艺术中,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印度文化的影响,也可看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文化的因素。因此,研究佛教文化就可以探讨印度文明、中亚西亚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中国文明的交流互动等问题。
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敦煌石窟作为佛教石窟,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印度的影响,从阿旃陀石窟、唉罗拉石窟等石窟的建筑形制、雕刻壁画的风格等方面就可以找出与敦煌相关联的特点。在敦煌4-6世纪的石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具有希腊和印度风格的雕塑、中亚风格的建筑样式,受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古希腊植物纹样影响的忍冬纹等装饰纹样,受中亚(波斯)风格影响的联珠纹、狩猎纹等纹样。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的艺术家们不断进行改造,以适合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最后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艺术。
因此,敦煌艺术的精神就是一种开放、包容、交流、融合的精神。敦煌艺术曾取得的辉煌说明了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没有包容就不会强大。没有丝绸之路持续的文化交流,是不可能产生敦煌文化这样的成果的。今天,敦煌研究院也秉承这样一种开放融合的精神,努力推动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让丝路文明的精神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发挥更好的作用,推动中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本次论坛上也有一些印度学者表示,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学者参与研究敦煌石窟,而在印度,研究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等佛教文化的学者太少了。确实,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印度学术界对佛教文化的研究相对不足。十多年前,我到甘地艺术中心进行研究工作时,就了解到当时只有一位学者在研究佛教艺术,而相比之下该中心研究印度教文化与艺术的学者却相当多。但最近一些年,越来越多的印度学者在关注佛教艺术的问题,包括石窟、遗迹以及博物馆的相关藏品的研究,也时常看到印度学者在做不少工作。2005年,我考察阿旃陀、埃罗拉石窟时,有关石窟的介绍,除了极简单的折页简介外,几乎看不到像样的书籍。而现在已看到印度学者写的一些书籍,甚至还有研究得较为深入的著作。这也可以看到印度学术界的一些变化。安贝德卡尔大学还专门开设的佛教历史与艺术的课程,把印度佛教文化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和数学项目来推进。这反映了当地学术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重视佛教文化的研究。
相信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启迪。佛教文化是中印文化交流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印度有阿旃陀、埃罗拉等大量的石窟遗迹,中国也有莫高窟、云冈石窟等颇具规模的佛教艺术遗存,这些文化遗产以及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将是探讨印度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