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原来是这样!

来源 :中印对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印度60天
  姓名:宋娜
  年龄:26岁
  身份:外企职员
  出生地:山西大同
  现居地:北京
  “听说印度脏乱差,你怎么想去那儿啊?”
  出发前,几乎所有人对我的决定都很诧异。
  的确,提起印度,也许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不安全、不卫生、脏乱、落后……似乎除了宝莱坞电影,剩下的都是负面。但我也被许多有关印度的纪录片和电影深深触动。在这个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的国家,即便是最底层的人民,脸上也总洋溢着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我一直觉得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抛开成见,去看看真实的印度。所幸,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之行,让我有机会深入到德里多个角落,体验到单纯的旅行所体会不到的人文风情。
  “左眼地狱,右眼天堂”,这句话用来形容德里再合适不过了。旧德里属于德里的老城区,穷人居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香料的味道;而新德里就明显干净不少,房屋整齐划一,现代了许多。与新德里相隔一个小时路程的卫星城古尔冈则更具现代气息。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创业型公司,同事们都很热情,办公室氛围十分轻松。因为都是年轻人,公司为了照顾我们的作息时间,把上班时间推迟到11点,下午6点下班。老板很年轻但很有想法,也很有趣,总会热情地给我们分享他自制的美食,邀请我们品尝印度的Chai(印度特色茶),甚至偶尔会带来他珍藏的威士忌请我们边欣赏音乐边品尝美酒。实习期间,我住在公司提供的HosteI,类似于国内的青旅,条件比青旅更加完善,气氛也更加西方化,宛如一个小空间里的大熔炉,我在那里结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有趣人们。
  在印度,神奇的Ri kchaw(类似国内的突突)几乎可以带你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有些突突司机漫天要价,但熟悉了这些套路后,我几乎再没被宰过。当然也可以叫Uber或出租,旧德里街头还有人力车。除此之外,德里地铁也很方便,为了保护女性,地铁还专门设有女士车厢。
  在我们眼里,印度是个“开挂”的民族。连印度人自己都把IncredibIe India作为他们旅游宣传的口号。街边的流浪汉和狗、随处可见的神牛、路上狭窄的车距、爱抢人手机的猴子、寺庙门口的苦行僧、要求合影的印度男人、热情搭讪的陌生人……在这里遇到再不可思议的事情都不足为奇。
  来过印度的人总是说,印度是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国家。你可能会在一天经历最好的和最坏的,早上被一辆突突车狠狠宰了一下,晚上就会碰到一个热情善良的司机,为了友谊甚至不收车费。
  生活就是如此,善恶同在。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丈量世界的角度也不一样。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抛掉有色眼镜,我在印度人身上看到更多的是淳朴、善良、热情、乐观。当你带着一颗虔诚而又包容的心,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主动理解并接纳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笼罩在神圣光环下的国家,相信她也会带给你无限的惊喜。
  求学中国:
  我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姓名:Nayanika Kandula
  年龄:22岁
  身份:社会化营销
  出生地:印度海德拉巴
  现居地:印度海德拉巴
  在中国的6个月,我體验到了外国人都会感受到的文化;中击,我学着用筷子。会用筷子夹花生米之后,我觉得我已经拿到了用筷子的“证书”。学中文时,也曾抱怨汉字实在是难学。我也在淘宝里发现了新世界,把攒的钱都用来在淘宝上买了东西,却反而抱怨要是没有淘宝该多好。我喜欢上了中国菜,明白了我此前吃过的中国菜都不正宗,我也在持续感受火锅的魔力。我也非常喜欢生活中接触到的中国文化,不过让我觉得最特别的还是这里的人。
  中国学生学业竞争的激烈我曾有所耳闻。但是世界却很少给他们的辛苦求学以赞赏。此前我也不知道中国大部分学生是用中文完成整个学业的,在印度大家几乎都不知道。英国的殖民使得英语占了主导地位,而我们当地的语言只是一门课程。如果让我读一篇印地语的文章,我读起来会结结巴巴。因此我感到非常震惊,如今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通行语言,而大部分同学在掌握母语的同时,英语几乎能达到母语的流利程度,这实在是太难了。在19岁这个年纪,大学生大都在偷懒,要么抄作业,要么选容易修的课,直到来到了昆山,结识了中国朋友,我才又找回了学习的动力和快乐。
  在昆山,我再次融入了一个学习竞争激烈的集体,开始努力学习,把作业做到最好。我记得,学校的自习室里直到凌晨一点依然座无虚席。但是早上9点,所有的学生还是会准时来上课。大家端着咖啡杯,睁着惺忪的睡眼,准备好迎接新一天的学习。虽然竞争激烈,但是气氛依然友好。大家有了疑问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其他同学求助。我是同学们的“语法助手”,同学们的论文提交之前,我都会帮他们检查。同学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学习好,也希望其他人能学得好。大家非常团结,常常向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我就是在中国养成了如今的工作习惯。能够受到这样良性竞争环境的熏陶,我一直心存感激。同掌们让我懂得,问题不分大小都应该重视,而犯错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印度和中国都有超过10亿人口,有着相似的混乱、竞争、困惑,但是两国文化中的生活习惯则截然不同。印度人和中国人有极为相似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目标,对于被遗弃的人和各种错误也常常难以容忍。中国之旅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当时的我只有19岁,却像我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以为自己什么都懂。我交的朋友、遇到的人都非常和蔼可亲,大多数都心地善良。虽然感受到了文化;中击,但是有这么多朋友帮我适应新的环境,最初遇到的问题很快便消失了,想起这段经历,我就会莞尔一笑,心存感激。
其他文献
中印人文交流热潮势不可挡,互联互通拉近中印交流的时空,喜马拉雅山的天堑挡不住中印交流的热情。  寒冬的新德里,气温创近年新低,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度”不断上升。2018年12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新德里隆重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共同主持。作为2018年落实领导人武汉会晤共识的收官之作,此次会议掀起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潮。  首先是级别高。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亲
期刊
就各自庞大的电影市场和观影人群而言,双方的合作足以改变世界电影版图,前景可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我国与印度同属文明古国、人口大国,都有漫长的被殖民历史,目前又同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上具有许多共性,两国之间有很好的互鉴基础。同时,作为接壤的邻国,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享有得天独厚的近便条件。因此,中印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
期刊
只有双方打开心结,用信任代替猜忌,以对话管控分歧,靠合作开创未来,中印关系才能充满希望和向前的动力。  作为两大东方文明古国,21世纪以来,中印已发展成为十亿以上人口级别的新兴经济体和具有战略自主性的重要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当前,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两国和平、稳定
期刊
了解了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看不到的细节,也就越发对中国有了家的感觉。  初到中国,我背着背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穿越了大江南北。在回印度的途中,一想到我可能不会再来中国了,就感到很失落。在香港转机时,我闷闷不乐地坐在候机大厅,一张张地滑着手机里的照片:北京、桂林、成都、黄山……我多想在中国多待待,哪怕就稍微多待一阵子,不做游人,做个普通的居民。  或许不抱希望的时候,世界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也可能是因为
期刊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务实、透明原则,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积极合作。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遏制病毒向全球传播,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数据共享、信息通报、公民撤离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中国在疫情信息上的公开透明和防控措施上的果断有力,受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国政府采取了非凡的措施来阻止病例输出,同时称赞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共同阻止病毒全球
期刊
人文交流作为中印互动的“低政治”领域,比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更容易推进。  中印两国互动经历了2014年的“高开低走”,到印度对“一带一路”态度冷漠,在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受阻以及在“穆罕默德军”列入安理会反恐制裁清单问题上与中国龃龉不断,洞朗对峙和达赖喇嘛到访阿鲁纳恰尔邦更是让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再到2018年的“廈门会晤”和“武汉非正式会晤”,两国关系缓慢回温。起落之间,人文交流已然步入
期刊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较为近似。与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相比,来自中国的理论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繁荣富足的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不懈探索,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
期刊
有了两国政府的支持和文化企业的参与,中印文学交流将插上科技和资本的翅膀。  2014年9月17日,习近平主席应邀访问印度总理莫迪的故乡古吉拉特邦。莫迪总理对习主席说,中印两国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次日,习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时表示,这些话道出了中印两大文明和平向善的共同本质和心灵相通的内在联系。“两个身体,一种精神”为中印精神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期刊
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开展的“圣水外交”成为促进中印精神和文化层面合作的典范。  在我看来,中印外交关系改善不应仅仅依赖两国领导人和外交人员的努力。尽管他们的努力非常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增强两国人民沟通交流的广度、深度、力度以及持续性。自古以来,中印两大文明便以互惠互利的方式频繁互动。正如历史上那样,即便现在两国的人文交流仍是双边关系最为坚固的纽带。中印之间的“圣水外交”便是两国人文交流的一个突出例子。
期刊
文明互鉴最后的结果,为中印两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  人类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多个文明,但延续至今,对人类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文明数量并不太多,人们往往列举的有四大或者五大文明。不管几大,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定有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至今不断。中印又是近邻,文化的交往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中印之间的交往,内容很丰富,佛教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