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由于其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其第二外语的课程定位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创新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多国语言文化的兴趣、增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以及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第二外语;定位;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85-02
一、背景
第二外语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扮演的角色非常特殊,它不隶属于英语这个大范畴,却又是该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就已要求各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初步掌握第二种外国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需求的增长,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均在传统英语专业的基础上添加特色专业方向。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其英语专业方向定位于英语(汽车贸易方向)。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基础和专业课程,还要學习汽车、贸易等领域的相关课程,课业相对繁重。在此基础上,还要再花时间学习第二门外语,显然精力不足。因而第二外语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表现为:课时少、历时短;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随着新鲜感的消失而大幅度下降、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等。此外,笔者对我校2013届部分英语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近90%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几乎不会或只是偶尔使用第二外语。这说明,第二外语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
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定位
因此,针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要的任务是对第二外语进行重新定位。课程的定位直接影响该课程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正确的课程定位会对第二外语的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不同于传统外语类高校第二外语,后者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多国语言能力的外语类专门人才;而前者不应成为专注培养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速成班,而应成为外国语言文化的修养类课程。[1]第二外语的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产生对多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
三、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创新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活动和实际情境中,借助与他人的协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知识,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2]
(一)“三模块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构想
“三模块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对地方高校第二外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模块”是指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的内容应不仅包括“基础知识模块”,还应该包括“跨文化交际模块”以及“自主学习实践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基础的语法知识和基础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模块”应培养学生对外语广泛的兴趣、乐于感知多国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自主学习实践模块”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维互动”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由教师教、学生被动听的单一知识传递方式,通过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境互动,给学生以“学”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行为上和思维上,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
(二)“三模块 多维互动”的有机融合
第二外语课程的“三模块”和“多维互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既表现在课堂教学层面,也反映在课外教学层面。
“基础知识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基础语法现象和基础的语言交际句型。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等工具,对第二外语与英语在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然后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PT等方式向全体同学展示分析成果,最后进行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这样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交际句型的学习则可以利用角色演练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比如汽车销售场景,从而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该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更应该拥有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对所接受文化信息进行理性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第二外语课程,引导学生在中国文化、英语国家文化和第二外语目的语国家文化中穿梭体验,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该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对第二外语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比如汽车文化,进行分析、讨论,深刻理解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自主学习实践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实践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比如自己制定第二外语学习计划、总结第二外语学习心得、进行第二外语课外实践、预习归纳知识点、举一反三总结学习外语的普遍规律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四、构建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新评价体系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之匹配。我校第二外语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由期末笔试和平时成绩构成,比例分别为70%和30%。期末笔试主要通过选择、填空、翻译等题型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片面强调了语法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也主要由考勤、课堂参与和作业三部分构成,不能对学生课堂和课下的所有学习活动进行充分的评价。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考核权重,降低终结考试成绩比重。其次改革形成性考核中原本单一的评价主体,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班级评价相互结合起来,以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动态性、过程性。最后,课程终结性考试可以考虑从原来单一笔试改为笔试、口试相结合等方式,以体现外语口语笔头并重的特点。
五、结语
在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增强第二外语课堂的有效性、发挥第二外语教学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改变第二外语“鸡肋”的尴尬地位,关键是要对第二外语进行正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在第二外语学习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伏泉.高校外语专业第二外语的课程定位[J].外国语文,2012,(07).
[2]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关键词:第二外语;定位;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85-02
一、背景
第二外语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扮演的角色非常特殊,它不隶属于英语这个大范畴,却又是该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就已要求各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初步掌握第二种外国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需求的增长,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均在传统英语专业的基础上添加特色专业方向。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其英语专业方向定位于英语(汽车贸易方向)。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基础和专业课程,还要學习汽车、贸易等领域的相关课程,课业相对繁重。在此基础上,还要再花时间学习第二门外语,显然精力不足。因而第二外语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表现为:课时少、历时短;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随着新鲜感的消失而大幅度下降、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等。此外,笔者对我校2013届部分英语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近90%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几乎不会或只是偶尔使用第二外语。这说明,第二外语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
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定位
因此,针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要的任务是对第二外语进行重新定位。课程的定位直接影响该课程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正确的课程定位会对第二外语的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不同于传统外语类高校第二外语,后者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多国语言能力的外语类专门人才;而前者不应成为专注培养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速成班,而应成为外国语言文化的修养类课程。[1]第二外语的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产生对多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
三、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创新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活动和实际情境中,借助与他人的协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知识,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2]
(一)“三模块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构想
“三模块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对地方高校第二外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模块”是指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的内容应不仅包括“基础知识模块”,还应该包括“跨文化交际模块”以及“自主学习实践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基础的语法知识和基础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模块”应培养学生对外语广泛的兴趣、乐于感知多国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自主学习实践模块”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维互动”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由教师教、学生被动听的单一知识传递方式,通过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境互动,给学生以“学”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行为上和思维上,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
(二)“三模块 多维互动”的有机融合
第二外语课程的“三模块”和“多维互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既表现在课堂教学层面,也反映在课外教学层面。
“基础知识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基础语法现象和基础的语言交际句型。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等工具,对第二外语与英语在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然后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PT等方式向全体同学展示分析成果,最后进行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这样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交际句型的学习则可以利用角色演练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比如汽车销售场景,从而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该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更应该拥有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对所接受文化信息进行理性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第二外语课程,引导学生在中国文化、英语国家文化和第二外语目的语国家文化中穿梭体验,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该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对第二外语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比如汽车文化,进行分析、讨论,深刻理解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自主学习实践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实践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比如自己制定第二外语学习计划、总结第二外语学习心得、进行第二外语课外实践、预习归纳知识点、举一反三总结学习外语的普遍规律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四、构建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新评价体系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之匹配。我校第二外语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由期末笔试和平时成绩构成,比例分别为70%和30%。期末笔试主要通过选择、填空、翻译等题型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片面强调了语法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也主要由考勤、课堂参与和作业三部分构成,不能对学生课堂和课下的所有学习活动进行充分的评价。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考核权重,降低终结考试成绩比重。其次改革形成性考核中原本单一的评价主体,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班级评价相互结合起来,以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动态性、过程性。最后,课程终结性考试可以考虑从原来单一笔试改为笔试、口试相结合等方式,以体现外语口语笔头并重的特点。
五、结语
在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增强第二外语课堂的有效性、发挥第二外语教学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改变第二外语“鸡肋”的尴尬地位,关键是要对第二外语进行正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在第二外语学习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伏泉.高校外语专业第二外语的课程定位[J].外国语文,2012,(07).
[2]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